
竹茹
竹茹是中医药材,是禾本科植物青秆竹、大头典竹或淡竹的茎秆的干燥中间层。全年均可采制,取新鲜茎,除去外皮,将稍带绿色的中间层刮成丝条,或削成薄片,捆扎成束,阴干。前者称“散竹茹”,后者称“齐竹茹”。 性味: 性微寒,味甘。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烦热呕吐、惊悸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植物简介
竹茹:Caulis Bambusae in Taeniam (英)Bamboo Shavings
植物形态
单丛生。秆高6~8m,直径3~4.5cm。节间壁厚,长30~36cm,幼时被白粉。节稍隆起。分枝常于秆基部第一节开始分出,数枝簇生节上。秆箨早落。箨鞘背面无毛,干时肋纹稍缍起,先端呈不对称的拱形,外侧一边稍下斜至箨鞘全长的1/10~1/8。箨耳稍不等大,靠外侧1枚稍大,卵形,略波褶,边缘被波曲状刚毛,小的1枚椭圆形。箨舌高2.5~3.5mm,边缘被短流苏

竹茹
毛,片直,呈不对称三角形或狭三角形,基部两侧与耳相连,连接部分宽约 0.5mm。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长10~18cm,宽11~17mm,背面 密生短柔毛。 生于山坡、路旁或栽培。 主产:广东、海南。 性状: 本品为不规则的丝条,卷曲成团或长条形薄片。宽窄厚薄不等,浅绿色或黄绿色。体轻松,质柔韧,有弹性。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 含木质素、纤维素。 性味: 性微寒,味甘。
别名大全
别名:竹皮,青竹茹,淡竹皮茹。 淡竹茹,麻巴,竹二青,竹二皮,嫩竹茹,细竹茹,水竹茹,甘竹茹,金竹花,光若竹茹,钓鱼竹茹,白夹竹茹,如金竹茹,杜圊竹茹,斑真竹茹,荆竹茹,罗汉竹茹,慈竹茹,金竹茹,平竹茹。 商品名:竹茹,淡竹茹。以丝细均匀、干燥、色绿、质柔软,有弹性者为佳。 处方名:竹茹,鲜竹茹,姜竹茹。 处方:中写竹茹指生竹茹。为原药材去杂质晒干入药者。长于清肺化痰。 鲜竹茹为竹茹鲜品入药者。长于清热化痰。 姜竹茹为竹茹用姜汁拌匀后再炒至黄色者。长于化痰止呕。
形态特征
1、淡竹
竹茹
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竿高6~18m,直径5~7cm,成长后仍为绿色,或老时为灰绿色,竿环及箨环均甚隆起。箨鞘背面无毛或上部具微毛,黄绿至淡黄色而具有灰黑色之斑点和条纹;箨耳及其繸毛均易脱落;箨叶长披针形,有皱折,基部收缩;小枝具叶1~5片,叶鞘鞘口无毛;叶片深绿色,无毛,窄披针形,宽 1~2cm,次脉6~8对,质薄。穗状花序小枝排 列成覆瓦状的圆锥花浮;小穗含2~3花,顶端花退化,颖1或2片,披针形,具微毛;外稃锐尖,表面有微毛;内稃先端有2齿,生微毛,长12~15mm;鳞被数目有变化,3至1枚或缺如,披针形,长约3mm;花药长7~10mm,开花时,以具有甚长之花丝而垂悬于花外;子房呈尖卵形,顶生一长形之花柱,两者共长约7mm,柱头3枚,各长约5mm,呈帚刷状。笋期4~5月,花期10月至次年5月。通常栽植于庭园。分布于山东、河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2、青竿竹 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植株丛生,无刺,竿直立或近直立,高达15m,径约6cm。顶端不弯垂,竿的节上分枝较多;节间圆柱形,竿的节间和箨光滑无毛。多生于平地、丘陵。 分布于广东、广西。
3、大头典竹 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竿高达15m,多少有些作之字形折曲,幼竿被毛和中部以下的竿节上通常具毛环,节间通常较短;箨鞘背部疏被黑褐色、贴生前向刺毛;箨片基部较狭;箨舌较长,长约5mm;小穗通常呈麦秆黄色;内稃背部被柔毛,脊上具较长而密的缘毛。叶鞘通常被毛;叶舌较长以及外稃背面被疏柔毛。花期3~5月,笋期6~7月。生于山坡、平地或路旁。分布于广东、海南及广西。
历史考证
出张仲景《金匮要略》载有橘皮竹茹汤和竹皮大丸,是竹茹入药的最早记载。《本草图经》云:“(竹堇)竹、淡竹、苦竹,《本纶》并不载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竹之类甚多,而入药者惟此三种,人多不能尽别。谨按《竹谱》……甘竹似篁而茂,即淡竹也……淡竹肉薄,节间有粉,南人以烧竹沥者,医家只用此一品,与《竹谱》所说大同小异也。”《纲目》载有淡竹茹、苦竹茹、筀竹茹。《本草蒙筌》谓:“皮茹削去青色,惟取向里黄皮。”综上所述,古代竹茹来源于多种竹类竿的中间层,与今一致。
化学成份
淡竹的竹茹含有对cAMP磷酸二酯酶抑制作用的成分:2,5-二甲氧基-对-羟基苯甲醛,丁香醛,松柏醛。另含对苯二甲酸2'-羟乙基甲基酯。
炮制方法
1.净制:除去杂质。 2.切制:除去杂质切揉成小团,将竹茹中的碎末,过粗箩,收集粗粉。

竹茹
3.姜汁炒:取净竹茹,加姜汁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黄色,取出,晾干。每斤竹茹用生姜3两。 4.姜汁焙:取净竹茹,加姜汁拌匀,稍闷,压平,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焙至两面显黄色焦斑,取出,晾干。每竹茹100公斤,用生姜10公斤或干姜3公斤。 5.炒制:先将锅烧热,放入麦麸,炒至冒烟,加入竹茹翻炒至黄色,筛去麦麸即可。每竹茹10公斤,用麦麸2公斤。 6.砂制:取竹茹抖去灰渣,加飞朱砂细粉1%兑水适量搅匀后,喷晒竹茹,至染成均匀红色,晒干。
药理作用
用于肺热咳嗽,痰黄及病热烦躁,惊悸。竹茹味甘微寒性润,善清热化痰而除烦。治痰热壅肺,咯痰黄稠者,多用鲜品,与
黄芩、
瓜蒌、
贝母等相配,以增强清肺化痰之功。烦躁惊悸属热者皆可投用,痰热者最宜,虚热者亦可,《
千金要方》温胆汤治痰 热上扰,胆胃不和,证见胸闷痰多,烦躁不眠,或惊悸不宁,或呕吐呃逆者,即以竹茹配枳实、橘皮、半夏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治产后虚热上冲,证见烦乱呕逆者,可配生
石膏、
白薇、枣肉等药,共奏清虚热,和胃气之功,方如《金匮要略》竹皮大丸;产后内虚,烦热短气,可配人参、茯苓、甘草、黄芩等同用,以益气补虚,清热除须,方如《千金要方》甘竹茹汤。用于胃热呕吐,妊娠恶阻。竹茹清热降逆止呕,为治热性呕逆之要药。治胃热气逆呕呃,常配
黄芩、
山栀子、生姜等药,以增强清胃降逆止呕之力,方如《延年秘录》竹茹饮。若属痰热客胃,证见脘闷呕吐,舌苔黄腻者,常配
黄连、
陈皮、
半夏等药,以清热化痰,降逆止呕,方如《温热经纬》黄连竹茹橘皮半夏汤。胃虚有热者,可配
人参、
陈皮、生姜等补虚清热,降逆止呕,方如《金匮要略》橘皮竹茹汤。竹茹清降力缓,兼能安胎,能治恶阻,胎动属热者。治怀胎蕴热之恶阻呕逆,常配
枇杷叶、
陈皮、
半夏等药,以清热降逆止呕。治胎动不安,单用即可,有清热安胎之效,或与
黄芩、
苎麻根等药合用,以增强药力。用于吐血、衄血、尿血、崩漏。竹茹清热凉血而止血,且有消瘀之效,可治血热吐血、衄血、尿血及崩漏等证属血热妄行者。但其力较缓,临床多入复方,常与
生地黄、
白茅根、
大蓟、
小蓟等药同用。
常用配方
1.治肺热痰咳 竹茹、
枇杷叶、
杏仁各9g,
黄芩4.5g,
桑白皮12g。煎服。(《安徽中草药》)
2.治百日咳 
竹茹
竹茹9g,
蜂蜜100g。竹茹煎水,兑入蜂蜜中,再煮沸服。每日1剂,连服3剂。(《湖北中草药志》)
3.治虚烦不可攻 青竹茹二升。上一味,以水四升,煎至二升,去滓,分温五服,徐徐服之。(《外台》引张文仲方)
4.治产后虚烦头痛短气欲绝,心中闷乱不解 生淡竹茹一升,
麦门冬五合,
甘草一两,小麦五合,生姜三两,
大枣十四枚。上六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竹茹、小麦,取八升,去滓。纳诸药,煮取一升,去滓,分二服,羸人作三服。(《千金要方》淡竹茹汤)
5.治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 生竹茹二分,
石膏二分,桂枝一分,甘草七分,白薇一分。上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以饮胀一丸,日三夜二。有热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一分。(《金匮要略》竹皮大丸)
6.治伤暑烦渴不止 竹茹一合(新竹者),甘草一分(锉),乌梅两枚(推破)。上三味,同用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时时细呷。(《圣济总录》竹茹汤)
7.治天行五日,头痛壮热,食则呕者 竹茹二两,生姜三两,
黄芩二两,栀子仁二两。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六合,去滓,分温三服。忌蒜、热面等五日。(《外台》引《延年秘录》竹茹饮)
8.治哕逆 橘皮二斤,竹茹二升,
大枣三十枚,生姜半斤,
甘草五两,
人参一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金匮要略》橘皮竹茹汤)
9.治妊娠恶阻呕吐,不下食 青竹茹、橘皮各十八铢,
茯苓、生姜各一两,半夏三十铢。上五味(口父)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不瘥,频作。(《千金要方》)
10.治妊娠烦躁口干及胎不安 淡竹茹一两。以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徐徐温服。(《圣惠方》)
11.治妊娠心痛 青竹茹一升,
羊脂八两,白蜜三两。上三味合煎,食顷服如枣核大三枚,日三。(《千金要方》)
12.治妇人病未平复,因有所动,致热气上行胸,手足拘急抽搦,如中风状 栝楼根二两,淡竹茹半升。上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作二三服。(《活人书》青竹茹汤)
13.疗痫,少老增减 竹茹一握,衣中白鱼七头。上二味,以酒一升,煎取二合,顿服。(《外台》引《救急方》)
14.治小儿痫 青竹茹三两。醋三升,煎一升,去滓,服一合。兼治小儿口噤体热病。(《子母秘录》)
15.治伤寒鼻衄不止 青竹茹鸡子大一块,生地黄半两(拍碎)。上二味,以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圣济总录》竹茹汤)
16.治齿龈间津液,血出不止 生竹茹二两。醋煮含之。(《千金要方》)
17.治小便出血 竹茹一大块。水煎服。(《世医得效方》)
18.治经水不止 青竹茹,炙,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服。(《(鱼孚)溪单方选》)
19.治交接劳复,卵肿,腹中绞痛,便欲死 刮竹皮一升。以水三升,煮五沸,绞去滓,顿服。(《伤寒类要》)
20.治饮醉头痛 刮生竹皮五两。水八升,煮取五升,去滓。然后合纳鸡子五枚,搅稠,更煮再沸,二三升,服尽。(《肘后方》)
21.治兵杖所加,木石所伤,血在胸背及腹胁中痛,气息出入有妨 青竹茹鸡子大二枚(炒令焦),乱发鸡子大二枚(烧灰)。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以酒一中盏,煮二味(三沸),放温,和滓服,日三服。(《圣惠方》)
22.治黄泡热疮 真麻油二两,青木香二两,青竹茹一小团,杏仁二十粒(去皮、尖)。上药入麻油内,慢火煎令杏仁黄色,去滓,入松脂(研)半两,熬成膏,每用少许擦疮上。(《济生方》竹茹膏)
栽培要点
·栽培技术
用母竹移栽。2月中旬至3月下旬,选择竹竿健壮、节间稠密、分枝矮、枝叶茂盛、竹鞭生长势强、粗壮、鞭芽新 鲜、芽饱满新鲜、无病虫害的二年生竹为母竹。挖掘长60cm、宽40cm、深30cm的根盘,2-3株或多至5株均可,挖母付时应多带鞭根及泥土,不损伤芽胞及须根,切口要砍平,搬运时用稻草包裹。竹梢要切去一部分,留4-7丛丫枝,按行林距5m×3m挖穴。穴比原来根盘稍大,将竹栽入穴内。先填入一层细表土或塘泥。立正竹株,覆土分层踏实,并浇透水,培土,防止水分蒸发,并固定竹株。为防止风吹摇动,用支柱四周撑扶固定。
·田间管理
移栽母竹成活后要除草松土。除雨季及冬季外,均要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竹喜氮肥,其所需氮、磷、钾肥比例为5:1:2。一般追肥2-3次,以勤施少施为原则。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竹锈病,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可喷洒波尔多液防治。虫害有竹大象虫,为害竹笋,在成虫交尾、产卵期,可进行人工捕捉:幼虫孵化期,用90%晶体敌百虫500倍液喷杀。
临床应用
1.用於痰热咳喘。竹茹性寒滑利,祛痰力强。治痰热咳喘,痰稠难咯,顽痰胶结者最宜。常配半夏、黄芩等,如《沉氏尊生书》竹沥达痰丸。 2.用於中风痰迷、惊癎癫狂等症。 竹茹入心肝经,善涤痰泄热而开窍定惊。治中风口噤《千金方》以竹茹配姜汁饮之;治小儿惊风,常配胆南星、牛黄等同用;近年治乙脑、流脑之高热昏迷、痰壅、呕吐,以竹茹频饮。
药物配伍
1.配
半夏,一寒一热,健脾燥湿,和胃止呕力彰,主治脾胃不和,胃气上逆,以致恶心、呕吐、呃逆等症。 2.配
枳实,和胃降逆,清热止呕,消积化痰,宽中利膈之力增强,主治胃热痰盛,胃气上逆,恶心呕吐,胸脘满闷等症。 3.配
陈皮,一温一寒,温清相济,和胃降逆,除胃中寒热甚妙,主治脾胃虚弱,气机不调,寒热错杂,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呃逆等症。

竹茹
4.配生姜,一寒一温,具和胃止呕,调中降逆之功,主治寒热互结,胃气上逆之呕呃不止。 5.配
黄连:竹茹入胆,黄连入心,心胆并治,可收清心胆,化痰浊之功。 6.配
石斛,共奏清胃热,养胃阴,和胃气,降呕逆之功,清中有补,补中有清,用于治疗胃阴不足,胃虚有热,气失和降所致的饥而不食,反复呕吐,或干呕不止,口干烦渴等;对于妇女妊娠恶阻,胃气受胎热上扰而见的恶心呕吐,也宜用之。
现代研究
·药理作用
实验表明: 竹茹粉在平皿上对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
大肠杆菌及伤寒杆菌等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眩晕症 茯苓30g, 白术、
党参各12g,
桂枝、
竹茹、
半夏、
陈皮、
天麻各9g, 川附片、
砂仁、
甘草各6g, 生姜3片,
大枣7枚.随证加减.治疗57例, 结果: 痊愈28例, 显效13 例, 好转11例, 无效5例.〖山东中医杂志 1991;10(4): 21〗
2. 治疗神经官能症 竹茹、炒枳实、
陈皮、姜半夏、
茯苓各10g,
甘草6g, 生姜3片,
大枣3枚.日1剂, 水煎, 分2次服.治疗13例, 结果: 治愈 7例, 有效5例, 无效1例.〖中原医刊 1991;18(1): 40〗
3. 治疗胃脘痛 黄连3~9g,
半夏、陈皮、茯苓、姜竹茹、
枳壳各10g, 炙甘草6g.每日1剂, 水煎早晚分服.治疗50例, 结果: 临床治愈32例, 有效14例, 无效4例.〖陕西中医 1990;11(11): 489〗
4. 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 苏叶、
黄连各6g,
党参、
茯苓各10g, 半夏、姜竹茹、
郁金、
香附各9g,
白芍12g,
吴茱萸、
甘草各3g.如胃寒明显者加良姜;兼见少阳证加柴胡;胃阴不足加
麦冬、
石斛;郁热甚者加蒲公英;腑实者加大黄;血淤加丹参饮.治疗35例, 结果: 显效(自觉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 胃镜复查未见胆汁返流或显著减少)24 例, 好转(自觉症状减轻, 病情好转, 经胃镜复查有少量返流胆汁)9 例, 无效2例.〖陕西中医 1991;12(3): 108〗
性状鉴别
本品呈不规则的丝状或薄带状,常卷曲扭缩而缠结成团或作创花状,长短不一,宽0.5-0.7cm,厚0.3-0.5cm。全体淡黄白色、浅绿色、青黄色、灰黄色、灰黄绿色、黄而韧,有弹性。气稍清香,味微甜。
文献记载
1.《别录》:主呕啘,温气寒热,吐血,崩中溢筋。 2.《药性论》:止肺痿唾血,鼻衄,治五痔。 3.《食疗本草》:主噎膈,鼻衄。 4.《本草蒙筌》:主胃热呃逆,疗噎膈呕哕。 5.《纲目》:治伤寒劳复,小儿热癎,妇人胎动。 6.《本草正》:治肺痿唾痰,尿血,妇人血热崩淋,胎动,及小儿风热癫癎,痰气喘咳,小水热涩。 7.《本草述》:除胃烦不眠,疗妊娠烦躁。 8.《本草再新》:泻火除烦,润肺开郁,化痰凉血,止吐血,化瘀血,消痈痿肿毒。 9.《本草经疏》:《经》曰,诸呕吐酸水,皆属于热。阳明有热,则为呕啘;温气寒热,亦邪客阳明所致。竹茹,甘寒解阳明之热,则邪气退而呕啘止矣。甘寒又能凉血清热,故主吐血崩中及女劳复也。 10.《药品化义》:竹茹,轻可去实,凉能去热,苦能降下,专清热痰,为宁神开郁佳品。主治胃热噎膈,胃虚干呕,热呃咳逆,痰热恶心,酒伤呕吐,痰涎酸水,惊悸怔忡,心烦躁乱,睡卧不宁,此皆胆胃热痰之症,悉能奏效。 11.《本经逢原》:竹茹专清胃府之热,为虚烦烦渴、胃虚呕逆之要药;咳逆唾血,产后虚烦,无不宜之。《金匮》治产后虚烦呕逆,有竹皮大丸。 《千金》治产后内虚,烦热短气,有甘竹茹汤;产后虚烦头痛,短气,闷乱不解,有淡竹茹汤。内虚用甘以安中,闷乱用淡以清胃,各有至理存焉。其性虽寒而滑能利窍,可无郁遏客邪之虑。
食用推荐
·鲜芦根竹茹粥
原料 鲜芦根60克、竹茹15克、粳米50克。
做法 先将粳米洗净加水适量煮成稀粥,待米将烂时,加入芦根、竹茹药液(提前煮好),文火煮15分钟左右,调味食用。
功效 清热化痰,止咳平喘。适用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症见胸痛,咳嗽气喘,痰稠色黄,发热,烦渴引饮,小便少黄等。
·竹茹煮花枝
原料配方:竹茹5克,枣仁20克,玉竹30克,墨鱼150克,苦瓜250克,盐、
姜、
葱各3克。
制作方法: 1.竹茹洗净;枣仁洗净装入纱布袋内;玉竹洗净,切成4厘米段;姜切片,葱切段,墨鱼洗净,切成4厘米见方的块;苦瓜洗净去瓤,切成4厘米见方的块。 2.花枝、
竹茹、枣仁药袋与
玉竹、墨鱼、
苦瓜同放炖锅内,加水600毫升,放盐、姜、葱。 3.炖锅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炖煮35分钟即成。
食用方法:每日1次,每次吃花枝50克。
作用功效:竹茹煮花枝滋阴补血、宁心安神,适合神经衰弱、失眠、心悸、头晕等患者食用。
·橘皮竹茹汤
方源: 《金匮要略》 组成 :橘皮二斤(15g) 竹茹二升(15g) 大枣三十枚(5枚) 生姜半斤(9g) 甘草五两(6g)
人参一两(3g) 用法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 : 降逆止呃,益气清热。

橘皮竹茹汤
主治 :胃虚有热之呃逆。呃逆或干呕,虚烦少气,口干,舌红嫩,脉虚数。
配伍意义 本方证因胃虚有热,气逆不降所致。治以清补降逆为法。方中橘皮辛温,行气和胃以止呃;竹茹甘寒,清热安胃以止呕,皆重用为君药。人参甘温,益气补虚,与橘皮合用,行中有补;生姜辛温,和胃止呕,与竹茹合用,清中有温,共为臣药。
甘草、大枣助人参益气补中以治胃虚,并调药性,是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降逆止呃、益气清热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