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邦彦
陈邦彦(1603~1647)字令斌,号岩野,广东顺德龙山人,后迁至锦岩山麓,创锦岩书院,开馆20年,授徒逾千人,为当时南粤硕儒名师。清军入关后,年屈四十的陈邦彦疾书《中兴政要策论》万言书,北上金陵,希望面呈南明弘光帝为国效力,不果。遂返家乡,参加南明广东乡试,中举人,擢升兵部职方司主事,派往赣州参与军事。由此投笔从戎,对南明肇庆政权长达十多年的维持与生存做出极大贡献。顺治四年(1647)陈邦彦与东莞张家玉、南海陈子壮等联络,密谋攻取广州。事败,转战三水、清远,负伤被俘,拒绝清廷威胁利诱,惨遭杀害。
人物年表
1621年,考中秀才,以后屡次参加
乡试均落榜,旋在家乡开学堂讲学;在治学授徒之余,密切关注国家大事,对府、县的大事,每能提出切当的建议。 1645年,著《中兴政要》,具体开列了32条抗敌救国方略;秋初,踌躇满志地只身赴南京进呈弘光帝。 1646年,弘光朝覆亡后,
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建立隆武朝,陈邦彦被任命为监纪推官。不久升兵部职方司主事,监粤兵入江西。同年隆武朝灭亡,桂王朱由榔在肇庆即位,建元永历。 1647年:正月,陈邦彦联合甘竹滩绿林豪强余龙,救永历。随后收复县城大良,转战广东各地,八月在清远县兵败被俘,不屈遇害。 虽然周边一片喧嚣,很多人不知这墓里主人是谁,但这些都不能掩盖陈邦彦的光芒,当我们掀开历史的书页,还是可以领略到他逼人的风华。
地理记忆
·四牌楼
史载:陈邦彦血战抗清宁死不降,在广州
四牌楼慷慨就义。 四牌楼就在今天的解放路。该路在明清两代已是广州城的南北主干道,南段称小市街,中段就被称为四牌楼;四牌楼的内街北段盘福路以南称大北直街,盘福路以北为城外小路。1930年扩建成马路,分别称为:中华南、中、北路,路宽16米。1954年为纪念广州解放改称解放南、中、北路。 “四牌楼”其实是一种俗称,它本来是地方有人高中后所建的牌坊,四牌楼其中之一“乙丑进士”牌坊建于
明朝崇祯八年(1635年),为表彰天启年间广东梁士济、李斯觉、罗亦儒、吴元翰、岑之豹、尹明翼、高魁等七位进士所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广州市政府要拓宽该马路,欲将马路上的牌坊移到风景区。岭南大学领迁了 “乙丑进士”牌坊。原立于格兰堂(今称“大钟楼”)西侧,“文革”期间,牌坊被毁,后由岭南大学校友会捐资70多万元进行重修。修复后的牌坊高10.37 米,宽9米,基本上恢复了三间、四柱、五楼石的原貌。现存于中山大学内。
·龙江镇
龙江历史悠久,自唐代以来就成为“四方商贾云集之地”,曾出现“一船蚕丝去,一船白银回”的繁荣景观。灵气所钟,龙江的土地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杰。陈邦彦、
陈恭尹父子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名人,2005年7月,龙江镇称为纪念先贤陈邦彦,规划修建纪念陈邦彦的主题公园。
人物评价
八面玲珑,光彩耀人 精通《明史》的李少魁先生认为,陈邦彦是明末清初具有历史影响的重要人物,在大变革的时代,其忠心不二,披肝沥胆的人生态度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他的魅力
他是个好文人 《明史》(清·张廷玉等著)卷二百七十八称其:“为诸生,意气豪迈。”著有《雪声堂诗文集》,在明清之际影响颇大,他的诗老健多感,一时无两。 也是个好将军 史又载,“邦彦自起兵来,日一食,夜假寐不就枕,与士卒同劳苦。故其下人人感动,即小衄无思叛者”(乾隆十八年《南雄府志》卷十七《编年》)
他的才华
陈邦彦除深具民族气节外,诗文也饮誉当时,有《雪声堂集》十卷、《南上草》、《易韵数法》等遗世。他的诗无论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相当高度,与著名诗人黎遂球、邝露并称为“岭南三家”。他还工书法,在狱中时,吏员们爱他一笔好字,争着拿纸来狱中求字,邦彦来者不拒,挥洒自如。《岭南书风》说:“陈邦彦,号岩野……书法少见,今所陈列,或是真迹,有刚健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