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
赵国(403年~前222年),战国七雄之一,初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中牟(今河南鹤壁),又迁至邯郸(今河北邯郸)。前222年为秦国所灭。
起源
·晋国四卿
春秋时期赵氏于晋文侯时迁至晋国,六世而至赵衰。赵衰曾跟随公子重耳逃亡,后来重耳成为一代霸主晋文公,赵衰于是权重位高,其后代赵盾、赵武(元代纪君祥著戏曲《赵氏孤儿》中的主角)、赵简子、赵襄子都成为股肱之臣。
晋国在晋出公时期公室卑弱,主要权力被智伯和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四卿把持。前456年,四卿驱逐晋出公而立晋哀公。
·智氏覆亡
赵襄子其父赵简子,其母为一狄人婢女。前454年智伯率韩、魏二家围攻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南晋源镇),襄子成功地坚守城池,并最终联合韩、魏二家灭智伯。前453年,赵、魏、韩三家瓜分了智氏的领地。
赵襄子死后,其弟赵桓子自立为君。桓子死后襄子之兄赵伯鲁之孙赵浣,是为献子。献子之子赵籍后来继位,即是赵烈侯,赵国的开国国君。
·三家分晋
前437年,晋哀公去世,其子晋幽公继位,对赵、魏、韩已毫无权威。前403年(周威烈王23年,即晋烈公17年),周王室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与晋侯并列。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认为战国时代由此开始:“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处境
赵国被多个强国包围,国势很弱,经常不得不向秦、魏等割地求和,并不断被林胡、楼烦骚扰掠夺。著名战例包括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攻打赵国,赵王只得以新近占领的中山国许以齐国以求救兵。齐威王帐下大将田忌用军师孙膑之计“围魏救赵”在桂陵之战中战胜魏国。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放弃中原人的宽衣博带和战车战术,换以短衣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服和单人骑兵战术,国力大强。赵于东北攻灭了中山国,西北打败了林胡、楼烦。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今呼和浩特托克托县)、雁门(今山西忻州市代县)、代(今河北蔚县)三郡,并从今天的河北张家口到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五原县修筑“赵长城”。
·赵国抗秦
前284年齐国遭到五国联军重创,国力大弱,使赵国独霸于关东六国,因此赵国有“吞秦之志”,赵武灵王更亲自乔装考察秦国地形,企图攻灭秦国。赵国的强盛使得赵国成为秦国吞并六国最大的障碍。赵国外交上不畏强秦(如渑池之会),军事上廉颇、赵奢等名将指挥的赵军也屡胜秦国。
·武灵王之死
赵武灵王在选定继位人的问题上犹豫反复,先立小儿子赵何为王,但后来封长子为代城君,后代城君密谋夺位。前295年,伏杀赵何丞相肥义,代城君逃往武灵王行宫中,王叔赵成和李兑包围行宫,杀代城君,武灵王被围困在行宫中苦苦坚持三个多月后饿死。虽然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任用廉颇、蔺相如等能臣,然而秦国变法革新,逐渐超过赵国。
亡国
·长平之战
前260年惠文王之子赵孝成王时,由于君王昏庸,赵国势力衰弱。秦国派武安君白起为将,以王龁为副将,用计使赵国换掉廉颇而启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帅,在长平之战中40万赵军投降,而白起怕降军造反而把全部士卒坑杀,使得赵国从此一蹶不振,但强大的秦国军队也死伤过半,使得白起建议乘胜攻取邯郸的建议被秦昭襄王拒绝。虽然其后前258年秦昭襄王进攻邯郸,前256年魏、楚军队来到打败了秦军,使得不断衰弱的赵国尚能喘息下来,阻止住秦军东进的势头。
·合纵抗秦
前247年魏信陵君率五国联军大破秦国于河外,赵也有参与。其后,燕国派遣当年与乐毅攻齐的剧辛为帅,率军攻赵,赵将李牧、庞暖抵抗,大破燕军,剧辛自杀而死。庞暖击败燕后,组织联军攻秦,举春申君为帅。五国联军与秦军于潼关附近与吕不韦决战,秦将王翦建议先袭最远来的楚军,楚军闻知而逃,四国联军也退。其后一直没有再发生大规模的战斗,直到前229年。
·王翦灭赵
前229年,秦攻赵国,赵幽缪王派李牧、司马尚率军抵抗。秦将使用反间计使幽缪王杀李牧、司马尚。秦将王翦于是率大军攻赵,突破井陉口,攻陷邯郸,俘虏了赵幽缪王。赵嘉逃到代城称代王,前222年代王降秦,赵国亡。而秦终于在灭赵之后已无国可抗秦,遂统一中原。
赵国君主
称号 国君姓名 在位年数 在位年份 赵烈侯 赵籍 9 (前408年──前400年) 赵武侯 13 (前399年──前387年) 赵敬侯 赵章 12 (前386年──前375年) 赵成侯 赵种 25 (前374年──前350年) 赵肃侯 赵语 24 (前349年──前326年) 赵武灵王 赵雍 27 (前325年──前299年) 赵惠文王 赵何 33 (前298年──前266年) 赵孝成王 赵丹 21 (前265年──前245年) 赵悼襄王 赵偃 9 (前244年──前236年) 赵幽缪王 赵迁 8 (前235年──前228年) 代王嘉 赵嘉 6 (前227年──前222年)
赵国重要人物
·将领
·谋臣
·公子
赵胜
战争记录
·与齐国
1、廉颇于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今山东郸城县西,本为卫国领地,后属齐),威旗诸侯,而赵国也随之越居六国之首。
2、公元前280年,赵将赵奢攻占齐国麦丘。
3、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8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
4、赵惠文王二十二年(前276年),廉颇伐齐,攻陷九城。
5、公元前241年,赵将庞煖攻占齐国饶安。
6、公元前274年,赵将燕周攻占齐国昌城、高唐(齐国五都之一)。
7、公元前271年,赵蔺相如攻至齐平邑。
8、公元前287年,赵梁将攻齐。
9、公元前286年,韩徐为将攻齐。
·与魏国
1、公元前282年,赵将乐毅拔魏伯阳。
2、公元前276年,廉颇攻魏几,拔之。
3、公元前275年,攻魏房陵、安阳拔之。
4、公元前245年,廉颇带兵攻取魏地繁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
·与韩国
公元前265年,赵将田单攻韩拔注人。
·与中山国
1、赵武灵王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宁葭。
2、赵武灵王二十一年,攻中山。赵袑为右军,许钧为左军,公子章为中军,王并将之。翦将车骑,赵希并将胡、代。赵与之陉,合军曲阳,攻取丹丘、华阳、鸱之塞。军取鄗、石邑、封龙、东垣。中山献四邑和,王许之,罢兵。
3、赵武灵王二十三年,攻中山。
4、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
5、赵惠文王三年,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起灵寿,北地方从,代道大通。
·与燕国
1、公元前265年,赵将田单攻燕拔三城。
2、公元前265年,赵将田单攻燕拔中阳。
3、公元前251年—250年,燕国丞相栗腹以给赵王祝寿为名,出使赵国,侦探赵国虚实。回国后向燕王建议,赵国青壮年在长平均被秦将白起坑杀,国内尽是孤儿寡妇,无力再战,乘此良机攻赵必胜。燕将乐间认为赵国连年同秦作战,百姓熟悉军事,若兴兵攻赵,燕军一定会败,坚决反对出兵。燕王喜不听乐间劝告,决意发兵攻赵国。他派栗腹为将,领兵60万,战车二千乘,兵分两路大举进攻赵国。栗腹令部将卿秦率军20万攻代,自率主力40万攻鄗。燕军到达宋子(今河北晋县南)后,赵孝成王令上卿廉颇、乐乘统兵13万(一说25万)前往抗击。廉颇分析燕军的来势后认为,燕军虽然人多势众,但骄傲轻敌,加之长途跋涉,人马困乏,遂决定采用各个击破的方略。令乐乘率军5万坚守代,吸引攻代燕军不能南下援救,自率军8万(一说20万)迎击燕军主力于鄗。赵军同仇敌忾,决心保卫国土,个个奋勇冲杀,大败燕军,斩杀其主将栗腹。攻代燕军闻听攻鄙军大败,主帅被杀,军心动摇。乐乘率赵军趁机发起攻击,迅速取胜,俘庆秦。两路燕军败退。廉颇率军追击500里,直入燕境,进围燕都蓟(今北京城西南)。燕王只好割让五座城邑求和,赵军始解围退还。战后,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假相国。
4、公元前249年,假相国大将武襄君攻燕,围其国都,燕国再次割让五座城邑求和。
5、公元前243年,赵将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
6、公元前242年,燕军十万犯赵,庞煖率军抵之。于常山东垣,深沟高垒以待燕军。此战中,赵兵多用强弓劲弩射燕,其伤亡甚重。无论攻城战、野战燕军皆不利。后撤,遭遇李牧军。又撤,遇庞锾军,战大败。此战杀死燕兵二万余人,其余的奔溃或投降了赵军。
7、公元前236年,赵攻燕,拔狸、阳城。
8、赵悼襄王时,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城。
·与匈奴
1、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先后平定三胡,辟地千里。设置雁门,云中二郡。
2、赵惠文王二十六年,赵军大败东胡取欧代地。
3、赵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赵边将李牧率军大规模反击匈奴,斩杀匈奴10余万骑兵。
史籍记载
见》》《史记·赵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