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吉克族是一个古老民族,其族源可上溯到公元前分布于帕米尔东西操
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族的塞种(高原塔吉克)。现主要分布在塔吉克共和国(平原塔吉克)。“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称,是“王冠”的意思(平原塔吉克、高原塔吉克)。过去塔吉克族人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过着半游牧半定居的生活。数千年来,塔吉克人不断吸收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创造了自己颇具特色的历史与文明(平原塔吉克、高原塔吉克)。塔吉克族说塔吉克语。
塔吉克族的分布
塔吉克族是塔吉克共和国的主要民族(平原塔吉克)。同时也分布在
阿富汗(平原塔吉克、高原塔吉克)、中国(高原塔吉克)等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塔吉克族,其实是操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色勒库尔语的小族群(高原塔吉克),与塔吉克斯坦的塔吉克族(平原塔吉克)有区别,但他们认为自己是塔吉克人。主要分布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少数散居在该县以东的莎车、泽普、叶城、皮山等塔里木盆地西部边缘地区,人口约为4.1万人(2000年)。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各地塔吉克族人口列表(普查时点人口,单位:人)
位次 | 地区 | 塔吉克族人口 | 占塔吉克族人口比例(%) | 占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比例(%) | 占地区人口比例(%) |
| 31省份合计 | 41,028 | 99.93 | 0.0390 | 0.00330 |
1 | 新疆 | 39,493 | 96.190 | 0.3600 | 0.21394 |
2 | 重庆 | 177 | 0.43 | 0.0090 | 0.00058 |
3 | 广西 | 135 | 0.33 | 0.0008 | 0.00031 |
4 | 湖南 | 105 | 0.26 | 0.0016 | 0.00017 |
5 | 甘肃 | 99 | 0.24 | 0.0045 | 0.00039 |
6 | 安徽 | 98 | 0.240 | 0.0246 | 0.00017 |
7 | 广东 | 95 | 0.23 | 0.0075 | 0.00011 |
8 | 山西 | 94 | 0.23 | 0.0911 | 0.00029 |
9 | 山东 | 81 | 0.20 | 0.0128 | 0.00009 |
10 | 黑龙江 | 73 | 0.18 | 0.0041 | 0.00020 |
11 | 河南 | 73 | 0.18 | 0.0064 | 0.00008 |
12 | 四川 | 58 | 0.14 | 0.0014 | 0.00007 |
13 | 江西 | 57 | 0.14 | 0.0453 | 0.00014 |
14 | 辽宁 | 46 | 0.11 | 0.0007 | 0.00011 |
15 | 江苏 | 39 | 0.09 | 0.0150 | 0.00005 |
16 | 海南 | 38 | 0.09 | 0.0029 | 0.00050 |
17 | 湖北 | 36 | 0.09 | 0.0014 | 0.00006 |
18 | 河北 | 35 | 0.090 | 0.0012 | 0.00005 |
19 | 天津 | 30 | 0.07 | 0.0112 | 0.00031 |
20 | 内蒙 | 29 | 0.07 | 0.0006 | 0.00012 |
21 | 上海 | 24 | 0.06 | 0.0231 | 0.00015 |
22 | 北京 | 22 | 0.05 | 0.0038 | 0.00016 |
23 | 福建 | 22 | 0.05 | 0.0038 | 0.00007 |
24 | 云南 | 17 | 0.04 | 0.0001 | 0.00004 |
25 | 贵州 | 16 | 0.04 | 0.0001 | 0.00005 |
26 | 青海 | 15 | 0.04 | 0.0007 | 0.00031 |
27 | 浙江 | 7 | 0.02 | 0.0018 | 0.00002 |
28 | 陕西 | 7 | 0.02 | 0.0040 | 0.00002 |
29 | 西藏 | 4 | 0.01 | 0.0002 | 0.00015 |
30 | 吉林 | 3 | 0.01 | 0.0001 | 0.00001 |
| 宁夏 | | | | |
| 现役军人 | 28 | 0.07 | 0.0251 | 0.00112 |
塔吉克族的历史

塔吉克族
公元前2世纪、
张骞出使西域,
西汉王朝始设西域都护管辖。塔什库尔干地区属于交通要道,“
丝绸之路”的咽喉。塔吉克族先民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受到熏陶,并发展自己。公元2-3世纪,在塔什库尔干一带出现了朅盘陀国,朅盘陀人是中国塔吉克族的远祖。3-4世纪,他们已发展了灌溉农业,过半农半牧生活。朅盘陀国有12座城堡和10多所寺院。以小乘佛教为国教。唐朝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开元(713-741)中,在此设“葱岭守捉”戌所。公元8世纪,朅盘陀国消亡。公元9-16世纪,塔什库尔干地区先后受吐蕃、喀拉汗王朝、西辽、蒙古元朝和察合台汗国的管辖。特别是从10世纪开始传入喀拉汗王朝境内的伊斯兰教,对塔吉克人的影响强烈,以致后来成为全民族信仰的宗教。明朝后期,在色勒库尔的中心地带已有一批塔吉克族小村落。从17世纪后期到19世纪,帕米尔西部和南部的什克南、瓦罕等地的许多塔吉克人迁入色勒为尔,逐渐成为中国的塔吉克族。17世纪中叶,清朝统一全国,对塔什库尔干,沿用元朝的名称“色勒库尔”,建置色勒库尔回庄,归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管辖。 清代的建置,大大加强了塔吉克族地区同南疆维吾尔族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密切联系。 塔吉克族的祖先大概曾经历过以女性为中心的母权制时代。《大唐西域记·朅盘陀国》在记述其建国传说中称,其始祖母与太阳神相会而孕,生下其王。从塔吉克始祖的传说来看,其先民曾实行过母权制。即汉公主为王期间,是以女性为王并以女世袭的。 自汉公主去世之后,其子袭位。自此朅盘陀国实行的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世袭制,这是塔吉克族先民早期社会的一次重大的变革。由于传统势力的影响,实行这一变革无疑是十分困难的,仅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的,还必须借助神的力量。而当时他们所崇奉的最高神可能是太阳神,为了取得本国人们的支持和拥护,为了使本国人们承认自己的王位和巩固以男子为中心的父权制。朅盘陀王便宣称自己是太阳神的儿子,与一般的凡人不同。其后裔也编造种种神话,说他出生神异,有许多凡人所没有的特殊本领。自朅盘陀王袭位后,一直是实行王族男性世袭制。 明代和清初,由于许多柯尔克孜族在塔吉克族地区色勒库尔草原上放牧,因而把色勒库尔的塔吉克族作为西布鲁特(清代对柯尔克孜族的称呼)19部之一。乾隆年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和南疆大、小和卓叛乱之后,在新疆实行军府制度,设将军府(驻伊犁)统辖新疆,由参赞大臣负责新疆南部的军事和行政。在各城设办事大臣或领队大臣。此后,把塔吉克人聚居的色勒库尔作为一个回庄--色勒库尔回庄。回庄以北仍为柯尔克孜色勒库尔部落的游牧地。色勒库尔回庄受叶尔羌办事大臣管辖,并实行伯克制。由于色勒库尔是边防重地,所以设立的伯克品级较高,为五品阿奇木伯克。阿奇木伯克是地方首席长官,管理地方民政;另设六品的伊什罕伯克和商伯克各一名,七品的阿尔巴布伯克等五名,辅助阿奇木伯克,分管税收、司法等事宜(《新疆识略》卷三)。头几任伯克都是色以提沙利的后代,由清政府任命。十九世纪初以后,由叶尔羌办事大臣另行委派本民族其他上层人士担任这一职务。 1884年新疆建省以后,各地都废除了伯克制度,一些地位较高的伯克改充“头目”,大多数伯克改任乡约和各级衙门的官吏等职务。由于色勒库尔属边远地区,为保障边疆稳定,清政府继续在其地实行伯克制度,仍旧留用正副阿奇木伯克二人。
盛世才统治时期取消了上述所有各级伯克,设立区、乡、村三级行政机构。 1949年以后建立塔吉克族自治县,实现民族区域自治。
塔吉克族的文化
·语言文字
塔吉克族是我国惟一使用东伊朗语言的民族。他们在本世纪30年代以前使用波斯文,后因学校中以维吾尔文课本授课,逐渐改用维吾尔文。
·宗教信仰
历史上,塔吉克人曾信奉过祆教、佛教等多种宗教。这两种宗教文化至今在塔吉克族中还有积淀。约公元10世纪左右,塔吉克人开始信仰伊斯兰教。公元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开始尊奉伊斯兰教什叶派的一个支派——伊斯玛依勒派。相传在明末清初有一位名赛义德苏热的依禅从伊朗到帕米尔高原,大力传布伊斯玛依勒派。他来时带有70名兵丁,杀了塔什库尔干原来的统治者江罕格尔和艾兰木格尔,自立为“赛义德沙利汗”,并在塔吉克族中推行新的教派。 同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比较起来,塔吉克族的宗教活动较少,清真寺很少,根据伊斯玛依勒教义,不封斋,不去麦加朝圣。部分老人每天在家做二次礼拜以外,一般群众仅在节日进行礼拜。宗教首领不称“伊玛目”,而称“依禅”,其职位是世袭的。依禅各有自己的势力范围,所辖教徒数量不等。在所属的各地区,由依禅委派当地领先信徒为“海力排”(代理人),代替其发展信徒,收取宗教税。牧民分属不同的依禅,往往是世代信仰某一依禅及其继承者。一个地区或乡村往往分属几个依禅,因此也就同时有几个“海力排”。此外,还有宗教职业者“卡孜”掌管宗教法律,“阿兰姆”主持节日的宗教活动,他们并在一定的地区活动。 塔吉克族非常崇信伊斯玛依勒派最高的伊玛目“阿迦汗”。“阿迦汗”的原意为“生命的主宰”。迄今为止,阿迦汗共有4位。现任的阿迦汗四世克里木·侯赛因1957年成为伊斯玛依勒派第49任伊玛目。 解放前,阿迦汗被塔吉克族群众视为真主的化身,尊为人世间的“活主”,对他绝对忠诚和驯服。教徒要定期向阿迦汗奉贡,称为“赛尔卡尔”。每年把新生的第一胎幼畜和农作物收获的1/10献给阿迦汗,由依禅经收。解放后,这项宗教贡赋已经停止。人民政府对于爱国的伊斯玛依勒派人士,在政治上和生活上都作了必要的安排。他们中间的不少代表性人物担任了所在地区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或政治协商会议委员,有的还担任了自治区政协委员。
·文学

塔吉克族舞蹈
塔吉克人在帕米尔高原生息,千百年来几经兴哀,一直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历史上用过波斯文,现在通用维吾尔文。但他们的口头文学丰富多彩,有民歌、叙事诗、民间故事、传说等优美动人的民间文学在塔吉克人民群众中传诵着。这些口头文学语言幽默,妙趣横生,很受人欢迎,表现了塔吉克人的生产生活斗争和爱憎感情,表现了人民的理想、愿望和美好的情操,具有现实意义和浪漫色彩,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从近年陆续搜集发表的塔吉克民间 故事来看,这些故事有叙述事物来历的传说,有表现人与人之间现实生活关系的写实故事,有通过超自然的神奇力量曲折表现人间生活的童话、神话等幻想故事,还有通过动物之间的关系表现人生哲理教训的寓言。在这故事中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塑造了一些动人的艺术形象,是我们认识塔吉克民族、社会和了解塔吉克文学传统的宝贵资料。帕米尔高原由于山川险阻,交通阻塞,塔吉克人羡慕那自由翱翔于雪山之巅的山鹰。他们对鹰几乎是图腾似的崇拜,把鹰当作英雄的象征,以至于将鹰“人格化”,所以在塔吉克族的传统社会文化中,流传着很多关于鹰的故事、鹰的民歌、鹰的寓言和鹰的谚语等。
·音乐、舞蹈

塔吉克族舞蹈
塔吉克族特有的乐器有纳依(用鹰翅骨做的短笛)、巴朗孜阔木(弹拨的七弦琴)、热朴甫(弹拨的六弦琴)。其中纳依和热朴甫是塔吉克族人民最喜爱的两种乐器。 塔吉克族的舞蹈也是模拟雄鹰的动作,时而振翅直上,时而展翅回旋,时而收翅降落,舞姿轻松活泼,动作矫健优美,所以人们称它为鹰舞。塔吉克族的舞蹈分恰普语舞和迈里斯舞两大类。在形式上,恰普语 舞主要是双人舞;迈里斯舞是一种群舞,近似维吾尔的“麦西来甫”,属于民间集体舞。他们的男子舞姿,两臂一前一后,前臂较高,后臂较低,步伐矫健灵活,恰似雄鹰飞翔。慢步时两肩微微弹动,显示出豪迈的理想,无敌的勇气和顽强不屈的性格。快步时盘旋俯仰,如鹰起隼落,刚劲而稳健,富有高原特色。妇女舞姿,双手在头顶上部里外旋转,动作柔软,婀娜多姿,显示出和顺而勤劳的性格。 歌舞剧以《阿戛却阿薄希戛》(老夫老妻)为代表作,该剧尖锐地讽刺了买卖婚姻制度。话剧《巴达克山商人》是出闹剧,语言幽默,动作滑稽,妙趣横生,辛辣地讽刺了奸商的贪婪、可恶和愚蠢。
·手工艺
塔吉克族妇女是编织和剌绣的能手。她们所织的鞍垫、马衣、腰带等多饰有图案,并能用各色布块在枕头和围裙上拼出各种几何图案,称之为“补花”或“对布花”,花纹对称协调,色彩鲜艳。最出色的手工艺是刺绣,她们在衣领、襟边、荷包等上面刺绣各种图案花纹,尤以在妇女帽子前沿的刺绣最为精致,有的像插满鲜花,有的像遍缀宝石,独具特色。此外,马鞍、马鞭等日常生活用品大多也饰有图案,有的还用白银、铜丝镶嵌,相当华丽。
·服饰

塔吉克族服饰
塔吉克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帕米尔高原。“塔吉”一词,在波斯语中意为“王冠”。能歌善舞的塔吉克人,享有“世界屋脊居民”、“高山之鹰”、“云彩上的人家”的美誉。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多从事畜牧业,种植青稞、豌豆等耐寒作物。 所以服装多用皮毛、毡褐为面料,清代以后,用自织土布和外来的丝绸渐多。塔吉克人大部分聚居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散居沿喀喇昆仑山脚下的莎车、泽普、叶城、皮山等县的高寒地区。 体魄健壮的塔吉克青年与老人,都有一套优质的皮装。夏季,为适应高山多变的气候,也穿皮装或絮驼毛大衣,戴白色翻毛皮帽,脚穿用羊皮制成的鞋帮、牦牛皮作底的长筒皮靴。穿上皮靴,过冰川、攀雪岭,行走自如。 塔吉克妇女肤色白皙,俏丽健美,喜穿红色或绣饰花边的大紫、大绿色调的连衣裙。塔吉克少女爱戴用紫色、金黄、大红色调的平绒布绣制的圆形帽冠。帽沿四周饰金、银片和珠饰编织的花卉纹样。帽的前沿垂饰一排色彩鲜艳的串珠或小银链。被称为生活在“云彩上的人家”的塔吉克人,妇女不仅美貌动人,而且有一双灵巧的手,她们几乎都善绣,擅长编织。塔吉克人的衣服、帽子、手套、腰带、毛袜、被面、壁挂、花毡、鞍垫等上面,都有她们一针一线精心绣下的各种图案和花卉,为美化和丰富她们的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她们不仅重视衣饰胸前、领口袖口的装饰,还特意装饰身后,使衣饰的整体协调。衣帽、腰带上大都绣有花纹。女帽的前沿绣得五彩缤纷,盛装时帽檐上还加缀一排小银链。同时佩戴耳环、项链和各种银质胸饰。 新娘妇女在辫梢饰以丝穗,已婚少妇在发辫上缀以白纽扣,美丽的装饰把妇女装扮得如花似玉。

塔吉克族服饰
塔吉克族男子平日爱穿衬衣,外着无领对襟的黑色长外套,冬天着光板羊皮大衣。妇女一年四季都喜欢穿连衣裙,冷天外罩大衣。男戴黑绒布制成的绣着花纹的圆形高统帽。妇戴圆顶绣花棉帽,外出时再披上方形大头巾,颜色多为白色,新娘则一定要用红色。男女都穿染成红色的、长统、尖头、软底皮靴和毡袜,毛线袜。皮靴制作讲究,舒适保暖。塔吉克族妇女的服饰艳丽夺目,大多以红色为主,她们喜欢穿连衣裙,在裙边、领口、袖口上绣上美丽的花纹,还喜欢用耳环、项链、手镯等来装饰自己。她们的头饰和帽也十分讲究,有一种青年妇女戴的圆形花帽上嵌镶有金银片和珠子,帽子前沿吊有一排色彩鲜丽的珠子和银链。在塔什库尔干,人们处处可以看到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塔吉克妇女,犹如从云彩中降到人世间的仙女。已婚妇女装束也十分动人,她们外出时,帽子外披上大头巾,迎风走去,头巾随风飘扬,英姿飒爽,别有一番风度。
·建筑
塔吉克族人从事农牧兼营的经济生产,他们的居住是半固定式的,人们一般在村中建有固定的房屋,在牧场还有专为放牧修建的住所。塔吉克人自立修建房屋,多为木石结构。现代很少塔吉克人把房屋承包给从喀什一带来的维吾尔人修建,多为土木结构。建筑面积很大,一般都在400—500平方米,住宅由门厅、正房、客房、库房组成,并围有院墙。 牲畜棚圈紧靠住房。住宅周围少量的种植柳树、杨树和杏树。修建房屋一般都打地基。墙底部用石块砌成,上面的部分用土坯建造。屋顶部由主梁、副梁和木椽构成。椽子上铺有苇席,再放灌木枝,后上房顶泥。有些人在房顶上铺置草皮,这样可以防止雨水浸透屋顶。房屋建成后,在室内烧火,用烟薰顶部木梁和木椽,以防止木料腐烂、生虫和变形。较富裕的家庭室内也有一些装饰,门窗等木料处有雕刻图案,与南疆维吾尔族较相似。

塔吉克族民居居室
正房 塔吉克族住宅的最主要部分是正房,塔吉克人称之为“蓝盖力”,甚至可以说,一座房屋就是一个大房间。正房大都是正方形平顶房屋,屋顶兼作晒台用,可以晾晒粮食等物。屋顶的四边略低于中间,可免雨水留潴。门很小,靠左墙角,朝东或朝南,以避寒冷的西北风。进门处设一堵矮墙,墙后为跺脚、放靴的地方。走过土墙后便可进入正房。正房三面为土炕,一面为灶台。以人背门而立时的方向,土炕分为中炕、左炕和右炕。炕是长方土台,台边镶有木边,下面是实心的,不能生火取暖。灶台坐落在中炕和左炕的中上方。灶台约1米米,灶堂深而大,这在高原缺氧的地区可以保证燃料燃烧时能够得到充足的氧气。灶主要用于做饭,也有取暖的作用。灶台两边用两截土墙将房屋隔开,灶台后面的部分被用来放置各种灶具和进行炊事活动。灶台正上方屋顶处有1个边长在1米左右见方的大天窗,可供照明和通风,冬天天窗是封闭着的。其他墙壁上没有窗户。 正房是塔吉克族家庭的主要起居地,全家人的休息、吃饭、日常活动主要在此,塔吉克人的婚丧嫁娶,红白喜事也都在这个房子里进行,故此房又称为“麦丽开吾依”(意为庆典之屋),所以这个房间一般很大。按照塔吉克人的习惯,家长睡在左炕,白天把被褥叠起来放在墙边就成为接待客人的场所。子女睡在中炕和右炕。人少的家庭,在中炕堆放物品。房内没有什么家具摆设,土炕上铺有毡子、羊皮或一种被称为“帕拉斯”的粗毛毯,经济条件好的铺地毯。人们在上面吃饭、休息、做针线活、纺羊毛或聊天。四面墙壁不加粉饰,也不挂任何装饰物。日常使用的被褥叠成长条形摆在土炕的一侧。用餐时,全家人盘腿坐在炕上,围成一圈,很少使用桌椅板凳。
塔吉克族的生活习俗
·饮食
塔吉克族日食三餐,主要食品有肉、面、奶。农区和牧区的塔吉克族,在食物结构上略有不同。农区以面食为主,牧区以肉食为主。喜将面和奶或米和奶一起制成主食。如显尔克鲁齐(奶粥,将洗净的大米加牛奶煮成的粥),或西尔太里堤(奶面片,用牛奶和面,然后擀成薄片,再用牛奶煮熟)牛奶煮烤饼均离不开牛奶。塔吉克族民间独具特色的食品如布拉马克(奶面糊)、哈克斯(油面糊)、泰勒提(酥油泡馕)等都是用牛奶加面粉,或酥油加面粉制成的。其他许多日常食品,因受维吾尔族的影响,其做法大体上与维吾尔族做法一样。如面粉制作的烤馕,大米加羊肉、羊油、胡萝卜等做成的抓饭等。塔吉克族在日常饮食中,都很注重主食,不太讲究副食,很少吃蔬菜。一日三餐,早餐是奶茶和馕,午餐是面条和奶面糊,晚餐大都吃面条、肉汤加酥油制品。在肉食上,塔吉克族最喜欢用清水将较大的肉块煮熟,然后蘸盐吃,认为是原汤原味,民间把这种食肉的方法称为“西尔乌”(手抓羊肉)。此外,那仁(肉块加面片或将牛奶、肉汤混制加面片)、“阿热孜克”(油餜子)、油饼、奶干、奶疙瘩、奶皮子也是日常不可缺少的食品。塔吉克族日常饮料多习惯于饮用奶茶。 按传统习惯,一日三餐的饮食安排、各种食品的制作,均由家庭主妇承担,一般男人不需插手。进餐时,在地毯上铺饭单(布餐巾),就餐者围其四周,长辈坐在上座,菜饭按座次先后递送。
·婚俗

塔吉克族的婚俗
塔吉克族的婚姻制度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塔吉克人通常在本民族内部通婚,尤其是女的不允许嫁给其他民族,而男子则可以娶其他民族的女子为妻。塔吉克族还盛行近亲结婚,即除了兄弟姐妹间禁止通婚外,亲戚间通婚已成为一种风习。在塔吉克人的观念中,离婚、休妻、离开丈夫都是羞耻的。 塔吉克族的婚礼要举行三天,热闹而隆重。第一天,新郎和新娘要在自己的家里进行打扮和准备,男女两家忙忙碌碌,喜气洋洋。新郎和新娘都要挑选自己的陪伴。另外,在衣着上也颇讲究,衣饰上除了要穿民族特色的服装外,重要的要在新郎头上缠上红、白两色的布,这是新郎重要的标志;新娘则要戴上系有红、白两色手绢的戒指,这种装束象征着吉祥和幸福。 第二天,婚礼进入高潮,新郎骑高头大马,由亲朋好友护驾。弹起民族乐器,浩浩荡荡来到女方家迎亲。迎亲时,男方要准备一份厚礼~只肥羊,送给女方家。迎亲的队伍来到女方家门口时,女方的父母及亲戚朋友要在门口迎接迎亲队伍的到来。这时,新娘的女伴代表新娘要向新郎敬上高原的最纯洁、最富有营养的两碗放了奶油的牛奶,新郎当众喝光,表示接受了女方的盛情和甜蜜的爱情。 新郎下马后,新娘的奶奶要向孙女婿的肩上撒些面粉,表示祝福,愿两个年轻人互敬互爱,白头偕老。进屋后,新郎要向蒙着面纱的新娘赠送礼品,并和新娘交换系有红、白布条的戒指。尔后,新娘的父母要拿出丰盛的食品招待新郎和迎亲来的人们。人们吃完喝完之后,便开始举行高原上特有的赛马、叼羊等娱乐活动。能歌善舞的青年男女吹起鹰笛,打起手鼓,欢乐的气氛进入高潮。 新娘和新郎虽然已领取了结婚证,但在晚上还举行宗教仪式——“尼卡”。阿訇要为这对青年人证婚,并为他们祈祷祝福,还要共饮一碗盐水,象征他们的爱情是永恒的。新娘的父母也要为这对将要建立家庭而独立生活的青年人祝福,并向女婿赠送礼品。 第三天早晨,新郎和新娘要同骑一匹马回到男方的家。路上,伴随的青年男女们弹起各种乐器,边歌边舞。马到门前时,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婆婆要亲自给儿媳妇端上两碗放有酥油的牛奶,骑在马背上的儿媳妇喝完后才能下马。从下马的地方到洞房早已铺好了红毯子,新娘子踏着红毯子进新房,表示幸福甜蜜的新生活的开始。这天,客人们来的很多,男女引吭欢歌,婆娑起舞,尽情娱乐,直到太阳落山,人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婚礼举行后的第三天,娘家人要来赠送礼物和饭食,表示还挂记着自己家的女儿。男方也要给娘家人每人送一份礼物表示感谢。这些礼节结束后,新娘才能揭去脸上的面纱,开始正常的家庭生活。
·丧葬
塔吉克是生活在帕米尔高原上的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他们的丧葬习俗大都和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差不多,但也有独特的地方。塔吉克人的丧葬是肃穆而隆重的。 人去世后,要用白布将下颌托起,并合上他的双眼,稍微整容后,立即组织人去报丧。同时,要把房子收拾干净,然后将尸体放在一块大木板上,为死者净身。死者若是男性,须剃掉头发,洗净全身;若是女性,也要洗净全身,并整理发型,若是长辫子须将辫子放在胸前。净身时,不允许外人在场。这种习俗称之为“泰霍尔达特”。这种净身的目的是让死者干干净净、整洁地进入天堂。净身后,死者的头部要朝西方,并盖上有刺绣的盖尸布。这块布叫“凯先干”。同时还要在死者的头前和脚下各点一盏灯,尸体要在3天之内安葬,并由亲属守灵。 塔吉克人十分重感情,人去世后,大家都要来吊唁。丧家要准备好被褥、柴草和牛羊。待各地吊唁的人来到时,要为吊唁人提供丧饭和牲畜吃的饲料以及居住的地方。丧家男性亲属要一字排开坐在地上哭泣,女性亲属则要穿上蓝色衣裙,头戴蓝头巾,坐在坑上哭泣。吊唁时,男的同男的相互拥抱哭泣;女的则相互握着手哭泣。哭丧时有固定调子,这种挽歌的大意是赞美死者的品德和他的贡献,让人们永远铭记在心中,以此表达对死者的祝福。在吊唁中,塔吉克人还采取敬烟(莫合烟和香烟)或纳斯(麻黄草、烟叶等混合体,深褐色,刺激性大,放在鼻腔和嘴里使用)的方式表达吊唁和慰问的意思。据说,用敬烟方式安慰死者家属,可以“以苦抑苦”。哭丧者接过香烟、莫合烟或纳斯时,就不再哭泣而缓解痛苦。 塔吉克人在出殡时,也有许多讲究,除许多和伊斯兰教相同的仪式之外,还有一些不同的习俗。尸体从屋子里抬出时,要在炉灶里燃起烟火,并将屋子的天窗关好,家中若有孕妇,孕妇要抚摸死者的殓衣,并从殓衣上抽出一根线缠绕在指头上,以求日后产时平安顺利。死者的亲人还要一一地吻死者的手,与死者告别,这种仪式结束后,才能将死者抬出去。抬出屋子后,要将死者裹在毡子里,用梯子做灵柩,上面盖上“凯先干”,四个人轮流抬着走,中途还要停放3次。据说,这样可使死者的亡灵直达天堂,而不受阻。如果安葬的地点较远,则用骆驼驮运,不过这峰骆驼要格外的装扮一番,用各种刺绣织品和绸缎使骆驼显得鲜艳夺目。过去由于交通不便,都得用骆驼驮尸体,如今交通状况改善,已用汽车运尸,不过汽车也得像打扮骆驼一样,打扮一番,才能运尸。 塔吉克人的墓呈长方形,并用石头砌得很平。男人的穴要齐腰深,女人的齐肩深。挖墓坑时,坑口要用“凯先干”盖住,据说是为了不使死者的灵魂感到羞愧。尸体埋入后,要用长方形的石板盖住,四周还要用石头和麦草将缝隙塞住,不使土进入穴内。经济条件较好的有影响的人物,还要造陵墓或拱北,陵墓和拱北墙壁上还要绘上象征死者生前活动的绘画,如马、黄羊、猎犬、羊、牛、铁皿、花草、衣物、野羊角等,有的还雕成浮雕,使陵墓和拱北显得壮观而与众不同。在入葬那天的晚上,还要举行“灯祭”,塔吉克语称“苏拉吾派迪”(燃灯)。这天要杀只绵羊,用棉花和羊油做成灯捻点燃。据说这样可为死者照亮通往天堂的道路。人去世后的3日、7日、40日和周年都要举行“乃孜尔”,悼念和缅怀死者。同时还要服丧,死者如果是老人,服丧期1年左右;若夭折者,服丧期近3年。服丧期不允许穿红色或鲜艳颜色的衣服,在1至2年内不允许办喜事或其他喜庆活动,男子几周不许理发剃须,女子不洗头发、不换衣。当服孝期限满时,由邻村长者主持仪式,杀羊待客,由来宾男子为服孝男子理发剃须,女子为服孝女子更换衣服。饭后,主要送走客人,除孝仪式才算结束。
·禁忌
塔吉克族不吃病死、打死的牲畜和动物的血,并忌食猪、狗、马、驴等家畜的肉,以及狼、熊、狐狸、兔子等野生动物的肉。塔吉克人对动物特别爱惜,禁止用脚踢或者用棒打动物,不得骑马穿过羊群或接近羊圈。忌讳在羊产羊羔时去观看。去塔吉克族人家做客,不能在主人家门口下马,更不能快马到门口下马,应慢步绕到毡房后面下马。塔吉克人特别珍惜粮食和食盐,不能用脚踩粮食和食盐,否则被视为罪人。
塔吉克族的节日
塔吉克族的节日分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大类。迄脱乞迪尔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他们的宗教节日就是伊斯兰教的古尔邦节、肉孜节和圣纪节三大节日。不过,塔吉克族属于伊斯兰教的伊斯玛仪教派,不像其他教派那样封斋。该族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是巴罗提节,亦称灯节。
·迄脱乞迪尔节
“迄脱乞迪尔”是塔吉克语音译,意为“清除烟尘”,是塔吉克人传统的民族节日。节期在每年(公历)3月,具体日期由该族宗教人士选定。节前家家户户都把家什搬到屋外,用面粉调浆在四壁上刷成美丽的花纹,以示吉祥、清洁。节日当天早晨,先由一小孩牵头牦牛进屋,给它喂些馕,在它身上撒些面粉,以此象征在新的一年里人畜两旺。在此之后,人才能进屋并将家什搬进屋。最后由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到各家祝福,人们互相拜访,互道祝福。女人们一般在自家门口迎客,并向客人左肩洒面粉以示吉祥。青年们唱歌跳舞,举行赛马、摔跤等各种体育活动。
·巴罗提节
每年斋月前的一个月,塔吉克人都要举行巴罗提节。家家户户都要制作“卡乌日”,即一种用“卡乌日”草裹上棉花、涂以酥油的火把。傍晚,全家依次呼名,每人点燃一根“卡乌日”,作完了祈祷,围坐“卡乌日”,吃节日晚饭。入夜之后,每家都用长杆扎上一个大“卡乌日”,插在房顶上,用意是招来吉祥。在“卡乌日”的照耀下,村村烛火通明,男女老少欢歌嬉戏,彻夜不停。
·灯节
节期在伊斯兰教历巴罗提月(即四月)的头两天。节日前夕,家家户户用一种名叫“卡乌热”的草的茎做芯,外面裹上棉花,放在羊油中浸泡制成许多羊油烛。节日的第一天晚上,全家人围坐一圈,在屋中放一小堆沙土,家长按辈分、年龄逐一叫家人的名字,被叫到的人点两支羊油烛插入沙土中,最后全家共同祈祷真主赐福。天黑后每家还在自家房顶上点一支大羊油烛,以此象征光明、幸福。第二天全家带上羊油烛和食物到家族墓地扫墓,家长给每个亡故的人坟上点两支羊油烛并念经祈祷,随后在此进餐,灯节仪式才告结束。
塔吉克族名人
鲁达基:中世纪塔吉克族杰出的诗人、歌手,生于今塔吉克斯坦。有诗集百余卷,但传世的只有2000行,他的诗多歌颂自然、爱情、人生、智慧,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诗在塔吉克族中广泛流传。 阿提克姆・则米尔:女,塔吉克族。新疆塔什库尔干人。中共党员。1959年毕业于新疆学院艺术系。1959年后历任新疆塔什库尔干自治县文工团及塔吉克中学教师,喀什市第四中学教师,1983年后在喀什地区群众艺术馆工作,任文艺部主任。副研究员。200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集《冰山之心》、《帕米尔的故事》、《啊!妮格尔》等,塔吉克族第一部长篇小说《离太阳最近的人》,诗歌集《换新年》、《冰山情》及《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新疆部分・喀什民间舞蹈》,已发表中短篇小说50余篇,诗歌300余首,文学研究、文学论文50余篇。《冰山之心》获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数十篇作品获区内各文学刊物各类文学奖。两次获自治区优秀专家奖,另获新疆首届女性文学贡献者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