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也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毛南族自称“阿难”,意思是“这个地方的人”。称谓表明他们是岭西的土著民族。虽然毛南族人口较少,但他们却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闻名于世。毛南族主要聚居在中国
云贵高原的茅南山、九万大山、凤凰山和大石山一带,而广西
环江县的上南、中南、下南一带山区更是被称为"三南",素有“毛南之乡”之称。
毛南族的分布
毛南族聚居地在
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
南丹、
金城江、都安等地,贵州省
平塘县卡蒲有集中分布。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各地毛南族人口列表(普查时点人口,单位:人)
位次 | 地区 | 毛南族人口 | 占毛南族人口比例(%) | 占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比例(%) | 占地区人口比例(%) |
| 31省份合计 | 107,166 | 99.983 | 0.1018 | 0.00862 |
1 | 广西 | 73,578 | 68.646 | 0.4372 | 0.16778 |
2 | 贵州 | 31,240 | 29.146 | 0.2343 | 0.08863 |
3 | 广东 | 1,263 | 1.178 | 0.0995 | 0.00148 |
4 | 浙江 | 178 | 0.166 | 0.0450 | 0.00039 |
5 | 云南 | 99 | 0.092 | 0.0007 | 0.00023 |
6 | 福建 | 86 | 0.080 | 0.0147 | 0.00025 |
7 | 甘肃 | 77 | 0.072 | 0.0035 | 0.00031 |
8 | 河北 | 76 | 0.071 | 0.0026 | 0.00011 |
9 | 江苏 | 54 | 0.050 | 0.0208 | 0.00007 |
10 | 湖南 | 52 | 0.049 | 0.0008 | 0.00008 |
11 | 湖北 | 50 | 0.047 | 0.0019 | 0.00008 |
12 | 海南 | 46 | 0.043 | 0.0035 | 0.00061 |
13 | 天津 | 40 | 0.037 | 0.0150 | 0.00041 |
14 | 四川 | 36 | 0.034 | 0.0009 | 0.00004 |
15 | 江西 | 35 | 0.033 | 0.0278 | 0.00009 |
15 | 山东 | 35 | 0.033 | 0.0055 | 0.00004 |
17 | 北京 | 31 | 0.029 | 0.0053 | 0.00023 |
18 | 安徽 | 26 | 0.024 | 0.0065 | 0.00004 |
19 | 青海 | 23 | 0.021 | 0.0010 | 0.00048 |
20 | 辽宁 | 20 | 0.019 | 0.0003 | 0.00005 |
21 | 河南 | 19 | 0.018 | 0.0017 | 0.00002 |
22 | 陕西 | 16 | 0.015 | 0.0091 | 0.00005 |
23 | 内蒙 | 15 | 0.014 | 0.0003 | 0.00006 |
23 | 重庆 | 15 | 0.014 | 0.0008 | 0.00005 |
23 | 宁夏 | 15 | 0.014 | 0.0008 | 0.00027 |
26 | 上海 | 14 | 0.013 | 0.0135 | 0.00009 |
27 | 新疆 | 9 | 0.008 | 0.0001 | 0.00005 |
28 | 山西 | 8 | 0.007 | 0.0078 | 0.00002 |
29 | 黑龙江 | 7 | 0.007 | 0.0004 | 0.00002 |
30 | 吉林 | 3 | 0.003 | 0.0001 | 0.00001 |
| 西藏 | | | | |
| 现役军人 | 18 | 0.017 | 0.0161 | 0.00072 |
毛南族的历史

毛南族
毛南族自称“阿南”/ʔai˦˨naːn˧˩˨/,或者“毛南”/maːu˨˦naːn˧˩˨/,意为“当地人”。唐代以前的“僚”,宋、元、明 时代的“伶”,与毛南人的先祖有渊源关系。史籍中曾先后出现过“茅滩”、“茆滩”、“茅难”、“冒南” 、“毛难”、“毛南”等名称。 宋庆历四年(1044年),区希反范率领本县毛南族、壮族群众,联合贵州省荔波县蒙赶带领的农民起义队伍举行起义,攻破环州(今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城),给宋王朝在本地的统治势力以沉重打击。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明王朝开始对毛南族征调田赋和徭役,将其编入王朝的“户籍”之内。 清咸丰末年,爆发了太平天国革命,许多毛南族青年投奔了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军。 抗日战争时期,毛南族组成两支抗日队伍,多次占领思恩县城和临近乡村,与日寇交火,阻止他们闯入本地区烧杀掳掠。 1986年,根据毛南族人民的意愿和要求,经国务院批准,撤消环江县,设立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毛南族的文化
·语言
毛南族使用毛南语,属侗台语族侗水语支(一说为澳斯特罗尼西亚语系或台-卡岱语系)。没有民族文字,曾用汉字音义拼记或以汉字为基础创造新字来记录毛南语的民歌和宗教诵本等,称“土俗字”。语言特点粗略来说句法属SVO类型(即主语+动词+宾语),如man(他/她)pa:i(去。p为国际音标,不送气)hə(集市)“他/她去赶集/赶墟”;中心语位于修饰语之前,如mu(猪)nam(黑)“黑色的猪”。现代政治经济词汇多为西南官话借词,老的汉语借词多为平话借词。语音方面,一般认为有8个能区别意义的声调;毛南语的声母系统(80多个声母)比汉语(约20个声母)、壮语(约30个声母)等复杂。毛南人多通壮语及汉语,通用汉文。小学、中学采用汉语课本,用汉语教授,但小学老师讨论教案多使用毛南语[1]。毛南族聚居的中心区--下南乡政府日常语言一般是毛南语。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政府官方语言是汉语西南官话。毛南族的另外一个分支(约占人口1/3)聚居于贵州南部,通用“扬黄话”,所以也叫“扬黄人”(见陆天桥著《毛南语语法》。佛罗里达:环球出版社。2008)。
·文学
毛南族聪明、勤劳,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的文化艺术。毛南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相当丰富,真实地反映了毛南族人民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象《盘古的传说》、《三九的传说》、《太师六官》、《顶卡花》、《七女峰》、《恩爱石》等为毛南族人民世代传颂。 诗歌和对联是毛南族流传长久的一种文学形式,有相当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水平。清代以来,毛南族出的秀才文人不少,他们的诗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宗教信仰
毛南族以信仰道教为主,直至解放前几年才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崇信多神的较多,他们崇信鬼神,往往和生产生活结合在一起,带有原始宗教的性质。毛南族还没有全民信仰统一的宗教。 在从事宗教活动的神职人员中,有道士、鬼师、巫师、鬼谷先生、法童等,他们有一定的分工,互不统属,有的已专门依靠“法事”活动的收人为生活的重要来源,“道士”在表面上崇尚道教,而实际上则同佛教的关系甚为密切,他们专为过世的老人“打斋超度”,挂佛像、念佛经、“道士”之中又分为“正教”“丙教”“准教”三种:“正教”的从事“法事”活动时吃斋,“丙教”和“准教”则不忌。“鬼师”是学梅山派的道教徒,一般人称道士为“文教”,称 “鬼师”为 “武教”,“ 武教”的人专门从事“还愿”和“赶鬼”活动,不会“打斋超度”,不忌荤,他们是专门的神职人员。“巫师”和“鬼谷先生”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能做“法事”的人很少,只能做卜挂,择日,看风水等。“法童”又称“降豪”,分为“压”、“禁”(均毛南语)两种。做“压”是一种“问鬼”活动,如家里有人生病则认为“祖先”找不到住处而同家作崇,这时要“问压”,做“压”的人头上蒙白布,伏在桌子上颤抖不停地与“祖先通话”,然后转告来问“压”的人该做何种‘法事“报孝祖先,从而求得平安。做“禁”和做“压“的原因和目的不大一样,场面比较隆重。因为家里常发生或现在发生了非正常伤亡事故时才做“禁”。做“禁”时,除米头和钱外,还有鸡、猪肉等供物,“法童”躺有供床前的席子上,盖上被单,并由另一“法事”在其身边念经,让他到“阴间”与伤亡的人“通话”,从而“弄清”家中发生不幸事故原因,在毛南族地区,做“压”和“禁”的“法童”很少,因为在成为“法童”之前,须有神经失常如狂言乱语和能咬碎茶杯、瓷碗等“癫狂”异象的人,即所谓“成仙”的过程,才到使人们相信,然而,这样的事儿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 毛南族信仰多神,往常进行各种敬神活动,诸神又分家神与外神两种,家神有祖宗,灶王、财神(又土地神)、三界公爷、婆主(即圣母娘娘),社王、观音等。前五种神都写于一张红纸,贴在厅堂的神龛上,过年过节要用肉酒供祭,家神中的门神则贴在大门上,护卫门庭,不让恶鬼进住,保伤人畜安全,外神有蒙官,莫六官,李广将军等,蒙官是一种恶神,人们生病都认为是它在作崇,须用小猪和鸡鸭作祭品,请“鬼师”到水边禳解,莫六官被认为是“保护地方的善神”因此,人们在结婚“还愿”时均请莫六官,李广将军的神位设在每个村头的进口处,被认为是护卫人畜平安的村神,每年除夕和七月中元节时,家家户户都用猪肉或鸡、鸭酒饭供奉,为小孩“招魂”。
·服饰

毛南族服饰
毛南族男女都喜欢穿蓝色或青色大襟衫和对襟衫,妇女穿十分漂亮的镶有两道花边的右开襟上衣,裤子较宽并滚着花边,妇女们还喜欢把头发盘成发髻,喜欢佩带首饰,胸前有银、玉等装饰品,尤其喜欢戴花竹做的帽子。男装称为五扣衣,也同女装一样开右襟,但不镶花边,它的特点是有五颗晶亮的铜扣。领扣一颗,右襟三颗,和领扣垂直相对,安在肚脐位置一颗,下面开襟,衣服口袋和女装一样,缝在右衣襟里不外露。盛装时头巾,长约八尺,从左到右有归律地缠在头上,头巾一端有布须,露出头缠黑头巾顶,腰缠八尺长的黑色腰带,腰带两头用红、黄、蓝、白绒线镶或锯齿形的布须,缠腰时两头有颜色的布须外露,下面穿宽筒裤子,脚穿白底黑面的布鞋。男女衣服颜色喜欢蓝青定自染的青色和蓝色,很少穿黄色和白色,只有孝服用白布缝制,忌穿白色衣服串门。服孝男女穿白衣,要进别家时,要把白衣、白巾脱于门外才能进屋,否则主家认为兆头不好。

毛南族绣花鞋
毛南族妇女爱穿绣花鞋,有“双桥”、“猫鼻”、“云头”等三种形式,“双桥”鞋是用红、绿两种颜色在鞋面上镶两条花边,象两座石拱桥横跨河面,也象一对彩虹吸水,因而得名。“猫鼻”鞋用五色花带鞋面上构成勾头形的鞋尖,尖头活象小花猫的鼻子。“云头”鞋的鞋面绣有云藕图案,这些精致的绣花鞋通常是要赴喜宴和走亲时才穿的,平时在家穿黑色布鞋毛南人走远路、赶圩多数穿草鞋,草鞋用竹壳、竹棉和禾米草编织而成。 毛南族的银器饰物给妇女儿童增添了光彩,除了银手镯外,还有耳环、银项圈、银麒麟、银环、银簪、“五子登科”帽饰、银钗、银梳等。青年妇女戴上耳环,表示已出嫁或订婚了,小孩戴银锁驱邪禳灾。
·舞蹈

毛南族傩戏
毛南族的民间舞蹈,主要是师公(神职人员)要进行宗教活动时表演的,如在“分龙节”的祭庙,向神灵祈求人畜兴旺的“还愿”活动等,均有师公所扮演的各种神的形象舞蹈,既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又有神秘的宗教色彩。“还愿舞”,毛南语称“肥套”,共有十几个舞蹈场面。“还愿”时需要摆设各种各样的“供桌”,搭神坛,在神坛上“安楼”,挂神像,舞蹈活动均用一班师公主持进行。当主唱的师公念请哪种神时,即由师公戴上该神的木面具舞蹈。这些舞蹈的主要内容是“还愿”之家希望通过祈神活动得到“恩赐”,使以后的子孙兴旺发达。舞蹈的基本动作有软拜步、起伏碎步、甩袖、绕手轻拜、跳小步和辗转绕圈等。动作规律是在流动行进中起伏跳荡,轻柔悠然,气氛较为庄重肃穆。
·民歌

毛南族服饰
唱歌是毛南族人最喜爱的文娱活动,民歌形式随编随唱,有昼夜连唱不停的才能。毛南族民歌有多种形式和体裁,主要根据场合、内容、对象不同而定,最常见的是“比”、“欢”和“排见”等三种,至于曲调则有二三十种。毛南族称情歌叫“比”,祝贺歌谓“欢”,歌手称为“近比”、“近欢”。毛南族人们常常能够触景生情,用自编自唱的歌谣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如《红字歌》中的《好妹妹像残月落西了》唱道:“杯子乒的碎了,美酒斟在哪里呀!剪刀咔的崩了,好布哪样(怎样)裁呀!米完了就别买锅了,马死了就别买鞍了。好妹妹像残月落西了,太阳出来天也空了。”这是一首咏唱男女情爱的民歌。它一开头就用四件事物比兴,最后落到主体上仍是比兴,表达了一个男青年失去恋人时悲痛欲绝的心情。
·石刻
毛南族人民祖祖辈辈生活在群山怀抱,与山中的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住的干栏楼,底层的干栏柱下半截是石柱;由院子进入楼内的台阶是石条;干栏楼的房基和山墙是整齐的石块;甚至门坎、晒台、牛栏、猪栏、桌子、凳子、水缸、水盆都是石料垒砌或雕凿的。为了美观,他们在石制用品上都雕有花鸟虫鱼等图案。这些东西在市场上出售一般都很抢手。 石雕艺术的水平,主要表现在石墓的雕饰上。在毛南族地区的凤凰山有个古墓群。这里的石墓柱擎着重檐石楼阁,上刻武士扬鞭催马、姜太公柳荫垂钓、儒生窗前著书,以及雷王、水神等形象。墓柱上是浮雕的蛟龙盘绕,柱础上有花卉动物装饰。墓顶有石雕的大仙葫芦、太阳、云水、麒麟等,有的高达4 至5 米,仿佛是给活人建的宅第。两墓柱之间靠里,是巨形墓碑,碑两侧刻有大幅挽联,联边雕刻着凤凰、画眉、仙鹤、蝙蝠、游鱼、梅花鹿、仙桃、苍松、水仙、大象等栩栩如生的图案,以象征吉祥、长寿、宝贵、有余、厚禄、清廉等祝愿和赞颂。毛南族石匠艺人历来重视精雕细刻,用心琢磨,反对粗制滥造,图快省工。老师傅们要求徒弟每天凿下的石粉末不得多于一牛眼杯,否则所出的活不能列为工艺品,可见毛南族石雕工艺品的精美细腻。
·建筑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中南村南昌屯民居的堂屋
毛南族的住宅,多数是石基、泥墙、瓦顶,少数为砖墙、瓦顶的房子。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和堆放农具、柴草以及其他杂物,和壮族的“干栏”建筑相似。但毛南放居住大石山区,到处有石头,因此房基或山墙多用精制的料石砌成,还用长条石制成登门的石阶,毛南话叫“突结”(意即石梯)。这些住房称为“干栏石楼”。 以用桁条多少根或多少间(毛南话叫“轰”)来区分住房的大小。有三间、五间、七间、九间等。从屋顶到前后两边屋檐,用十三根桁条的叫“檐十三”,用十五根的叫“檐十五”,用十七根的叫“檐十七”,用十九根的叫“檐十九”。修建“檐十七”的较多,这样的房子,屋里既宽敞,通风采光也良好。“檐十九”屋檐低矮,光线不足,比较阴暗,所以修建的不多。 建房时,用料石、泥巴舂或砖砌成两边山墙,毛南话叫“封山”。中间要木柱、木栌、杵左条做排架。每排用母柱(大柱)两根、子柱两根,用厚板做木栌,把两根母柱和两根子柱联结起来,毛财话叫“排檐”。每根柱底垫有精心凿制成的圆锥形石垫,叫石柱,一般高70—80公分,有的高达一米多。“排檐”多少,以间数来定。如做三间的要做两个“排檐”,五间的做四个“排檐”,七间的做六个“排檐”,以此类推。间数一般都是单数,因为大门要安在房屋正中,这样两头才均称。每“排檐”竖后,中间横放桁条,钉上栓皮(椽子),上面就可以盖瓦了。 房屋正中一间的顶端放正梁,正梁涂朱红色,写“梁文”。“梁文”以正梁的中心点为界,向两端分开书写,一侧写上梁的年、月、日、辰;另一侧写主家的地址、姓名(地址从省直数到村屯)。正染一间设大门,门楣宽厚,方便喜庆日贴上对联。门扇用两大块厚板制成,一扇一块。门扇上下两头做一至两寸长长的圆锥,插入门框上下的木质轭锢,不用活页,启闭时发出“哦”的响声,表示户现在已起订或入睡了,因为白天很少关大门。门扇贴门神,有铁制或铜制的门环。这里的门坎也很讲究,用一块长条料石精制而成,早踩晚踏,也不怕损坏,年代越久,门坎越亮。大门两侧设卧室,均有窗户,以厚板为窗框、窗台,喜庆日也贴上对联。窗扇出也用两块厚板制成,结构和大门一样。屋顶有用瓦片做成的屋脊,一般很少用砖。中间用14块瓦片装璜成金钱图案,屋檐用三根竹篾和栓皮交叉结成檐角,防止瓦片跌落。整个房屋结构严谨。牢固美观。毛南族的住宅,多数是石基、泥墙、瓦顶,少数为砖墙、瓦顶的房子。
毛南族的生活习俗
·饮食
毛南族日食三餐,均以大米和玉米做成的各种饭为主食。如毛南饭,即用糯玉米粉加竹笋及其他蔬菜和佐料混合煮熟后制成。是毛南族夏季的主食。毛南族还长于用大米或玉米制作“米蜂仔”作为辅助主食,是消夏解暑佳品。家家喜欢食甜红薯,并作为入秋以后的辅助主食之一。 毛南族地区蔬菜较多,四时不断,有豌豆、白菜苦麻菜、南瓜、红薯叶、豆荚、芭蕉芋、青菜和萝卜,其中南瓜是秋冬常食的蔬菜,既可切片煮粥,也可单独蒸食。 肉类来源主要是家禽、家畜,有猪、牛、鸡、鸭等。喜食狗肉,有些地方中元节有杀狗食肉之习。毛南族一般都喜食半生半熟的菜肴,认为一些肉和菜特别是鸡,煮得过熟会走味。唯独对鸭以煮烂熟为宜,在烹饪上有“鸡生鸭熟”之说。 毛南族成年男子都好喝酒,并有非酒不足以敬客之说。有的人家还自己用高粱、玉米酿制。但近年来,以市场出售的瓶装白酒居多。 毛南族大都喜欢饮茶,暑天常以浓茶解暑。走远路时经常随身带“野石榴”或青辣椒,用以解渴。 典型食品:明伦白切香猪是毛南族的名菜,用当地产香猪加佐料蒸制而成。此外还有:甜红薯;螺蛳酸,蒜头酸水,鸭血酱,豆腐肴。
·婚俗

毛南人的婚礼
毛南人恋爱自由,但婚姻不自主,婚姻常由媒人牵线搭桥。 毛南人的婚礼既繁又别致,是别有一番风趣的。毛南族的婚礼分为“女婚礼”和“男婚礼”两种。“女婚礼”规模较小,送的彩礼不很多,称序也比较简单,是平常农家办的婚礼。“男婚礼”规模较大,送的礼品名目繁多,迎亲队伍也比较庞大,它除了包含“女婚礼”的全部程序外,还有许多讲排场、讲阔气的场面,是钱财富裕的大户人家才办得起。 “男婚礼”大致的过程是这样的。吉日前夕,花轿、彩礼等物已准备齐,迎亲人马都集中到新郎家。吉日清晨,迎亲的人们用过早餐,便按事先分配好的角色,各自挑着彩礼,在炮竹声中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在新娘家,庭前摆起一张“迎亲桌”,用红毯覆盖,桌上有烟、茶、槟榔等。一位通识毛南礼仪的迎宾者站在桌边等候,当迎亲队伍来到时,迎宾者便笑脸相迎。迎亲的人在新娘家吃过午饭,正午时刻,在新娘家庭院举行折被仪式。由新娘家两位子女双全的姑嫂伯娘来折被,一边折被,一边由女歌师唱“欢折棉”(折被歌)。新娘梳妆打扮后就上香叩拜祖宗,并唱起“出门下阶歌”即“出嫁歌”。唱罢,新娘与父母兄弟姐妹依依惜别。新郎家迎亲的人们便抬起“岗棉”和其他还礼品回去了。在新郎家,吃完晚饭,接着又摆一桌特殊的宴席,一直闹到通宵。第二天清早,新郎的叔伯便轮流设宴招待新娘、伴娘及随新娘来的母亲、姑嫂和女歌师。这一天中午,在新郎家的厅堂里举行开被仪式。开被结束,新娘和伴娘们吃过午餐后便一起回娘家,在新娘回家后第三天,新郎家原来接新娘的姐或妹又带一些礼物到新娘家请新娘回来。但第二天新娘又回娘家,直到怀孕快生孩子了才长久安居夫家。新娘的这一段来来往往,毛南族叫“走媳妇路”。一般人认为“走媳妇路”是原始、落后的习俗,所以后来,“走媳妇路”习俗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丧葬习俗
毛南族的丧礼是指正常死亡的,其阴魂成为家神的长者所举行的祭丧活动,死者越是高寿,丧礼就越隆重。 毛南人认为,是正常死亡的,其阴魂就成为家仙,名字可列在祖宗灵位上。正常丧礼的过程如下: 1、买沐浴水:毛南人一断气就放地炮三响, 接着孝男孝女儿媳嚎啕大哭。 2、报丧: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叫“报素丧”,第二次叫“报荤丧”。 3、开路:开路是请神把死者的灵魂带到阴府,请天仙把死者的灵魂带上天堂。 4、打斋:开路完后接着启建道场打斋。 5、肥谱:打斋到深夜,道士们休息用夜餐。这时,由一道士主持“肥谱”,其内容一是请祖宗灵位上的三祖回来赴筵,同时护送死者的亡灵到阴间;一是诉说死者生前抚养子女的辛劳,表达子女对死者的怀念。 6、祭丧。在屋里举行的称为“灵案前祭”,在屋外举行的称为“灵棺前祭”。 7、出殡入葬 8、回家。即死者的灵魂返回老家。 9、分田。给死者“分田”,是表示让死者在阳间也有田地耕种。 10、服孝期。
·禁忌
生活禁忌: 外出做生意时,最忌讳别人坐在自家的门口,认为这是“阻拦”生意之路。如果在路上遇见丧葬的事便认为不吉利。要外出走远路,临行前如果煮饭不熟或打破了碗则不能去,认为这是遭伤害或匪劫的不祥之兆。另外,在走远路前盛第一次饭时,不能把饭勺和筷子上的饭粒掉在锅边和碗边,以免走路时被草割伤了脚或脚底起泡。 火灶是灶王所居之地,不能用脚踏或往灶上吐口水,也不能在上面放鞋子、衣裤和桐油灯,以免污秽灶王。烧柴时必须先把粗大的那头送进灶内,否则孕妇会难产。 神龛是摆放祖宗灵位之地,不能放桐油灯、狗肉等,以免辱犯祖先和诸神。 借用别人的水桶、箩筐,归还时不能挑进别人屋里,要在扁担上挂一个手中提一个,否则别人不高兴。下雨天不能戴着雨帽进别人的屋,以免邪鬼跟着进去。 出嫁的女儿回娘家,不能梳头和爬果树,否则对娘家的男人不利,果树也会枯死。 遇见岩石崩落时,不能讲此事,以免生病。家中有重病人,要用两根棍子叉在门外,不让外人进屋,也不能用红纸写字贴在门口,以免病人的病情加重。 尝新米要择吉日,认为“收”、“成”、“开”、“闭”日是好日,可以尝新,“危”、“破”、“建”日不利(如何推算不详),不能尝新,否则新粮会很快吃完。尝新时遇有外人来到,甚至是出嫁的女儿回来,都不能让她们参加尝新。家中的米缸和粮仓,不许外人和小孩看,以免粮食被老鼠偷吃。 过年时,有许多禁忌,如正月初一不能讲粗话,不能责骂人,以免对双方都不吉利;小孩不能去别人家串门,以免以后到处乱跑。初一至初二不能吃青菜,以免地里多长草;初一吃饭,不能泡汤吃,以免水冲坏田地里的庄稼;初一白天,不能睡懒觉,以免禾苗倒伏,人变懒;烧火时不能直接用嘴吹火,否则以后会刮大风,对庄稼不利,要用吹火筒吹;初一至十五不能洗衣、晒衣、被,不能扫地,以免以后有鹞鹰经常抓鸡,以免扫除家中的钱财;春节期间不能舂米,否则以后会下大雨,对玉米生长不利。
婚姻禁忌: 结婚时,新娘进郎家门,孕妇和新郎的父母要避开,以免将来夫妻不和睦,新娘和家公家婆闹矛盾。新娘在进门时不能抬头看神龛,不能用脚踏门坎,以免踏去新郎家的经济命脉。新娘走出家门后,不能回头望,以免将来不落夫家。 生育禁忌:孕妇床上的东西不能乱翻,房中的墙上不能乱钉钉子,以免惊动胎儿,发生流产。 妻子怀孕,丈夫不能打蛇,否则胎儿出生后会像蛇一样经常吐舌头;也不能修灶、砌灶,否则孩子会长“兔唇”。 孕妇不能吃生姜、兔肉,否则生的小孩多手脚(六指或六趾)和不会讲话。 产妇产后未满三天或七天要走出房间时,须用草席或其他东西把火灶遮住,以免秽犯灶王,对家庭烟火不利。产妇产后满月不能走过别人家的门口,更不能进人家的房子,否则对别人的家庭不利,要受罚“安龙诚土”。 婴儿未满三天,不能见天。婴儿满月,外婆来探望时,进门时需要主家手提锅盖让她从锅盖下面通过,否则认为会导致小孩生病。
丧葬禁忌: 给死人洗身的人十天内不能进别人的家,怕会带着“秽气”惊动别人家中的诸神。给死者洗身后的脏水,只能倒在死者的床下,不能向外泼,否则在举丧时天会下雨,别人踩着脏水会脚痛。死者睡过的床铺在三天内不能往外搬动,否则天会下雨。孝男孝女在死者出殡之前不能到别人家里,怕给别人的家庭带去灾难,不能穿孝服进舅舅家,以免给舅家带来不利。
生产禁忌: 按地支推算,每逢“戊”日,不能犁田耙田,不能种地。因为在毛南语中“戊”和“腐”音近,如果这天犁田种地,禾苗就长得不好,会象豆腐一样烂掉。 开春播秧或种玉米时,须选“吉日”,劳动时不能吹口哨和讲鸟兽的名字,否则庄稼会遭鸟兽之害。 谷雨这一天不能拿点着的火出外,也不能在外乱烧火,否则要发生旱灾。 六月初六和立秋之日,不能下田,以免禾苗生虫和田里野草丛生。 驯驭牛犊耕田要选择好日子,在教驭过程中不能同孕妇及其丈夫讲话,否则牛犊会乱撞乱跳,不听教驭。
毛南族的节日
毛南族和邻近的壮、汉族有共同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重阳节、也有自己独特的庙节。和壮、汉族过共同的节日,也有他们不同的活动内容,带有独特的民族风貌和色彩。
·放鸟飞
毛南族过春节,最有意义的活动要算“领魂”、洗枪、晨读、放鸟飞等,给节日带来了幸福和欢乐。
·赶祖先圩
“祖先圩”的地点,在下南。波川两个村交界处的下林(毛南话叫“卡林”)。这里有座小山坡,形象一把交椅,从山麓到山腰,石坟星罗棋布,是一个较大的墓地,前面有一条山溪水,风景很好。每年到清明节这一天凌晨,下南、波川一带的毛南人,带着火把或点上油灯,在山坡坟地间“赶圩”来了。
·分龙节
“分龙节”(又称“庙节”)在农历五月间进行,是毛南族特有的节日。毛南族人民根据自己的气象经验和宗教观念,认为每年夏至后第一个辰日前后,降雨量有明显的不同,前时雨水均匀正常,后时雨水时旱时雨,容易出现时旱灾,这是由于天上的“龙”布雨不均匀所造成的。为了祈祷风调雨顺,以保丰收,就要祭神。
·端午找草药
在这一天,男的上山找草药。女的在家做糍粑。这种糯粑是用当地的狗屁藤和米磨成浆,放在锅里煮熟,吃起来有一种香味,老人说吃了这种糯粑可防病疫。又用雄黄研末成粉,冲酒喝一杯,以驱病邪。老人说这一天男人上山采回的草药,药效特别高,不管是人是蓄,吃了都可以防病驱瘟。把采回来的草药放在锅里煮。用草药水给小孩洗澡,可以防各种皮肤病。有钱的大户,这天还要吃蛇餐,买来扁头风和过山风等毒蛇,到屋外用鼎锅煨,加上草药。老人说这天吃了蛇肉蛇汤,就不会生疮、患风湿和其他癣病。各家各户还采来枫树枝插于大门边,以驱除各种妖风毒气。
·迎祖送祖
中元节毛南族叫“七月十四”。实际过节农历七月初七就开始了。这一天,天麻麻亮,主家就拿一根尖头扁担,下头插在大门石阶梯的泥地里,上头放一顶竹笠,中间束一把草(或树叶),尔后烧三柱香,口中喃喃自语:“公女八女几啊!索马梭存耐。”即:“公奶啊!拴马在这里。”说是给祖先回来拴马的。从这天起祖先就回来了。 十五日早上,要送祖先“回家”,杀鸭供奉就餐后,把从初七至十五早上烧的钱纸灰(原子核先烧在烂盆),用两张芋叶或竹壳包好,用一小根竹片装成小担子,毛南话叫“担以女八”,即公奶的钱担,送到村头界外或小溪边,表示送祖先“回家”(即回阴间),节日宣告结束。十五日,禁忌小孩到溪边玩,怕在路上碰着祖先把孩子“带走”。
毛南族名人
袁凤辰(1931~1981):广西环江县人。诗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1年参加工作,历任共青团环江县川山区工委副书记、书记,环江县人民法院助审员、审判员、副院长,县文化馆负责人、县文化局副局长。是中国作家协会广西分会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民间文学研究会会员,广西文联委员,作协广西分会民族文学委员。作品主要有叙事长诗《献右方》(与蒙国荣合作)和短诗《美好前程更宽阔》、《如今碾米用机器》等多首。先后整理了30余篇毛南族民间故事和500余首毛南族民歌,发表了《毛难族民间文学概念概况》的论文。 谭克绳(1933~):广西环江人。历史学教授。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为历史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著有《鄂豫皖苏区历史简编》、《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斗争史》、《中国现代史普及读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