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自称尔玛,是中国西南的一个古老民族。羌族主要聚居在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部、
绵阳市的北川县、
平武县等地。现有人口约30.6万人(2000年数据)。羌族地区至今仍保留原始宗教,盛行万物有灵,多种信仰的灵物崇拜。
羌族的分布
羌族主要聚居地在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
茂县、汶川、
理县,
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阿坝州
松潘、黑水、
九寨沟等县,
甘孜藏族自治州的
丹巴县,
绵阳市平武县,
成都市都江堰地区,雅安地区,
贵州省江口县、
石阡县,甘肃南部、四川西南、云南部分地区,现有人口约30.6万人(2000年数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各地羌族人口列表(普查时点人口,单位:人)
位次 | 地区 | 羌族人口 | 占羌族人口比例(%) | 占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比例(%) | 占地区人口比例(%) |
| 31省份合计 | 306,072 | 99.87 | 0.291 | 0.0246 |
1 | 四川 | 300,757 | 98.13 | 7.302 | 0.3652 |
2 | 贵州 | 1,431 | 0.47 | 0.011 | 0.0041 |
3 | 云南 | 506 | 0.17 | 0.004 | 0.0012 |
4 | 重庆 | 365 | 0.12 | 0.018 | 0.0012 |
5 | 广东 | 340 | 0.11 | 0.027 | 0.0004 |
6 | 新疆 | 284 | 0.09 | 0.003 | 0.0015 |
7 | 湖北 | 224 | 0.07 | 0.009 | 0.0004 |
8 | 江苏 | 215 | 0.07 | 0.083 | 0.0003 |
9 | 江西 | 205 | 0.07 | 0.163 | 0.0005 |
10 | 北京 | 177 | 0.06 | 0.030 | 0.0013 |
11 | 浙江 | 168 | 0.05 | 0.042 | 0.0004 |
12 | 山西 | 159 | 0.05 | 0.154 | 0.0005 |
13 | 河北 | 122 | 0.04 | 0.004 | 0.0002 |
14 | 广西 | 115 | 0.04 | 0.001 | 0.0003 |
15 | 内蒙 | 109 | 0.04 | 0.002 | 0.0005 |
16 | 福建 | 99 | 0.03 | 0.017 | 0.0003 |
17 | 安徽 | 87 | 0.03 | 0.022 | 0.0002 |
18 | 青海 | 86 | 0.03 | 0.004 | 0.0018 |
19 | 辽宁 | 81 | 0.03 | 0.001 | 0.0002 |
20 | 河南 | 75 | 0.02 | 0.007 | 0.0001 |
21 | 湖南 | 73 | 0.02 | 0.001 | 0.0001 |
22 | 甘肃 | 64 | 0.02 | 0.003 | 0.0003 |
23 | 海南 | 62 | 0.02 | 0.005 | 0.0008 |
24 | 上海 | 54 | 0.02 | 0.052 | 0.0003 |
24 | 陕西 | 54 | 0.02 | 0.031 | 0.0002 |
26 | 山东 | 41 | 0.01 | 0.006 | 0.0001 |
27 | 宁夏 | 28 | 0.01 | 0.001 | 0.0005 |
28 | 吉林 | 26 | 0.01 | 0.001 | 0.0001 |
29 | 黑龙江 | 25 | 0.01 | 0.001 | 0.0001 |
30 | 天津 | 20 | 0.01 | 0.007 | 0.0002 |
30 | 西藏 | 20 | 0.01 | 0.001 | 0.0008 |
| 现役军人 | 404 | 0.13 | 0.362 | 0.0162 |
羌族的历史
羌族是祖国多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古代羌族对中国历史发展和民族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历史传说时期共工壅防百川,神农教民耕织,从炎黄到夏禹,到华夏族的形成,都与古羌族密不可分。贾逵《周语》注说:“共工氏姜姓。”《太平御览》说:“神农氏姜姓。”姜即羌。《史记·六国年表》:“禹生于西羌。”《太平御览》引皇甫谧《帝王世纪》:“伯禹夏后氏,姒姓也,生于石纽……长于西羌,西羌夷(人)也”。谯周《蜀本纪》说:“禹本汶山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广柔在今羌族地区。《水经注·沫水》广柔县条:“县有石纽乡,禹所生也。”今羌族聚居的茂县、理县、汶川、北川县皆有禹迹及记载,尤以北川县禹里乡的大禹遗迹、记载、传说等更为完整。学术界多数认为,根据传说和历史记载,北川禹穴当为禹所生地。著名历史学家徐中舒说:“夏王朝的主要部族是羌,根据由汉至晋五百年间长期流传的羌族传说,我们没有理由再说夏不是羌。”(徐中舒:《我国古代的父系家庭及其亲属称谓》,见《四川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所以,古代羌族对缔造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的贡献是昭然史籍的。 古代羌族主要活动在西北的广大地区,迁徙到中原地区的羌族大多华夏化。今甘肃、青海的黄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上游一带是古代羌族的活动中心。殷商时期,古羌族有“北羌”、“马羌”等众多部落,过着居无定处的游牧生活,也有一些羌人从事农业生产。(徐中舒:《中国的奴隶制与封建制分期论文集》,第27页。) 羌族是殷商王朝的“方国”。商王朝中也有羌族首领担任官职,武丁时期就有羌可、羌立作商王朝的祭祀官。(《羌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27页。)《诗经·商颂》:“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歌颂了殷王朝的强盛,同时也反映了羌族与殷王朝的密切关系。周人与羌人关系更加密切。章炳麟《检论·序种姓》说:“羌者,姜也”。傅斯年《姜原》说:“姬周当是姜姓的一个支族,或者是更大之族之两支。”传说姬姓周的始祖“弃”的母亲姜源是姜部落之女,姬姓周和姜姓羌应是互为婚姻的两大集团。周与姜、羌联盟是武王灭商的重要条件。周朝立国以后,把一些姜姓羌人分封到中原地区,如分封在今山东的齐国,(《史记·齐太公世家》。)分封在今河南许昌、南阳一带的申、吕、许都是姜姓国。周时进入中原的这部分姜姓羌人,历西周之世,已基本上与华夏人相融合,成为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平王东迁以后,一些以羌人为主体的羌戎大量迁入中原地区。《后汉书·西羌传》:“自陇山以东,及乎伊、洛,往往有戎。”据著名史学家蒙文通先生考证,晋国大夫中有不少人是依靠羌戎的力量壮大起来的,晋国因和戎而称霸,大量的羌人也融入晋人之中。春秋战国时期,居住在甘肃、青海黄河上游和湟水流域的羌人仍处于"少五谷,多禽畜,以射猎为事"的状态。文献记载了这部分羌人由射猎进到田畜的传说。《后汉书·西羌传》说秦厉公时羌人无弋爰剑被俘,逃回后教羌民"田畜"。此后羌族进一步发展和分化。 《后汉书·西羌传》说:“至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迹,兵临谓首,灭狄、戎,忍季父卯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旄牛种,越嶲羌是也;或曰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从河湟流域向西南迁徙的诸羌与当地原居民逐渐融合而发展为今天藏缅语族诸民族。春秋时的义渠羌部落建立了义渠国,其领域包括今甘肃东部、陕西北部、宁夏及河套以南地区。后为秦所灭。 汉代,羌人分布很广,从地域划分,有东羌和西羌两大类。进入中原的东羌人已基本上与汉族融合,未进入中原的羌人大部分分布在今甘、青河湟地区,已进入奴隶制社会。此时,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南沿有若羌等羌人部落,在雅鲁藏布江流域有发羌、唐牦等羌人部落。汉代居住在西南地区的羌人,有牦牛羌、白马羌、参狼羌、青衣羌和冉(马尨)羌等众多部落。 牦牛羌分布在沈黎郡,郡治在今四川汉源县清溪镇,辖四县:牦牛县(郡治)、严道县(今荣经县)、青衣县(今芦山县)、徙县(今天全县)。牦牛羌也称越嶲羌。汉越嶲郡在安宁河、金沙江以至雅砻江流域,都是羌人聚居地。牦牛羌以西,今甘孜州东南部有白狼等羌人部落。白马羌主要在今四川绵阳地区西北部和甘肃武都地区南部,这些地区属蜀郡北部都尉和广汉属国都尉,故又称广汉羌。冉马尨部落分布在岷江上游和四川西北部的广大地区。 魏晋南北朝时期,氐人符坚建立前秦政权,南安羌人姚长建后秦政权,列于“五胡十六国”之中。这时期,陇西有岩昌羌,川、甘边境和岷江上游有邓至羌。 从东汉到西晋末年,北方的大部分羌人已基本融入汉族之中。隋唐时期,活动在甘青和川藏高原的羌人有党项羌、东女、白兰、西山八国、白狗羌、附国等羌人部落。上述诸羌多数被吐蕃所融合。 活动在甘、青以至川西北的党项羌,在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建立西夏王朝。公元1227年为蒙古所灭。宋代以后,北方地区的羌人与汉族和其他民族融合,南迁的羌人和甘、青、川交界地区的西山诸羌,一部分融合于藏族,一部分成为今日羌族的来源之一。 古代羌人分布极广,岷江上游是古羌人分布的重要地区。史前时期传说时代的大禹便出生于这一带,其后的有文字以来的史籍均载这一地区为羌人所居,这些便是冉马尨为主的羌人。这部分羌人逐渐融合了从川、甘、青等地各个不同时代迁来川西北的邓至、岩昌、白马、白狗、党项等诸羌人,以及少部分已分化为其他民族后又迁入该地的吐蕃等少数民族和秦汉以来迁入的部分汉族而形成了现今的羌族。 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征羌,在羌族地区设置湔氐道,统辖今松、茂、汶、理、北川、都江堰、彭州等地。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羌族地区设汶川郡。秦汉之际,岷江上游羌区完成了从原始公社末期向阶级社会的过渡。羌汉人民交流进一步加强,促进了羌区的发展。 唐时,唐王朝在今松、茂、汶、理、黑水、马尔康一带设置了松、茂、当、悉、静、拓、恭、保、维、乾、霸、翼、真等正州和一些羁縻州,大多以当地羌人为刺史。 宋代沿袭唐制。设茂州、威州各辖两县、十几个羁縻州。元代设茂州,辖汶山、汶川两县,开始推行土司制度。明代建立了卫所,进一步推行土司制度。土司制度的建立,发展了封建领主经济,也进一步加强了羌区和汉区的经济文化联系,推动了羌区的发展。清朝自乾隆至道光,羌族地区改土归流,实现了封建地主经济,解放了生产力,真正加强了与汉区的各方面交流,推动了发展。这时期羌区的集镇手工业、商业繁荣起来,汉、羌商户云集茂州等地,兴旺发达。 1838年后,法、英帝国主义势力开始进入羌族地区,进行文化侵略活动。民国初年,四川军阀在羌区设置“屯殖督办公署”;1935年在羌族地区设立“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具有革命传统的羌族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剥削、压迫,进行了长期英勇的革命斗争。1842年鸦片战争中,羌族士兵开赴浙江宁波前线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1860年,羌、汉、回、藏等人民响应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举行起义,占领了松潘、叠溪等城镇,坚持斗争达6年之久。1911年,茂县、汶川县的羌、汉人民举行反清起义,占领了威州城,结束了清王朝在羌区的统治,支援了四川人民的反清斗争。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党的领导和影响下,羌族人民同汉族人民一道投入了革命运动。1935年,红军四方面军长征经过羌族地区,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土地革命运动。羌族人民踊跃参加红军,仅茂县一县就有1000多人参加红军北上抗日,还有上万名民工为红军提供后勤保障。他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勇奋斗,流血牺牲,为革命的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50年1月羌族地区获得了解放,结束了民族压迫的历史,开始了民族平等的新时代。
羌族的文化
·语言文字
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可分为南北两大方言。南部方言通行于茂县的沙坝、较场、凤仪、土门区,注川县的藏州、绵虒区,理县的通化、薛城区,松潘县的镇江区,北川县的坝底、小坝区。北部方言通过于茂县的赤不苏区和黑水县的大部分地区。南部方言又分为大歧山、桃坪、龙溪、绵乕和黑虎五个土语。北部方言为芦花、茨木林、麻窝、维古、雅都五个土语。羌语方言、土语内部差别较大,但南、北两个方言的基本词汇相同,虽在语音上有所差别,却有严格的语音对应关系。 1991年8月,四川省人民政府经过反复研究,批准了《羌族拼音文字方案》,并按国务院(1991)32号文件规定的有关程序上报国家民委,同时指示省民委有关部门抓紧做好实验推广试点工作。1993年3月,国家民委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召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四川省民族语言委员会等6个单位的17名语言文字专家召开了《羌族拼音文字方案》审查鉴定会,一致认为:“《羌族拼音文字方案》采用26个拉丁字母表示,汉语相同的音采用相同的字母表示,羌语特有的音采用双字母表示,设计合理,能够科学、系统地反映羌语特点,是一个好方案,在试点中得到了羌族各界的肯定,证明是可行的”,并同意在四川省羌族地区试用推广。四川省民委配备了羌文专业干部,并组建了四川省羌文工作组,编译了《羌汉词汇手册》、《简明羌汉词典》,编写了《羌文扫盲课本》、《羌文师资培训材料》以及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羌文读物数种,译编了小学语文、数学教材,组织进行了六期羌语文师资骨干培训,培训师资300余人。
·宗教信仰
羌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和动植物,崇拜祖先,其崇拜特点是以白石为偶像。通常供奉天、地、山、山神娘娘和树五大神,以白石作偶像,置于房顶和附近神林。羌族认为天神的地位最高,据传说羌族在一次大迁徒中来到岷江上游,与异族发生战斗而屡次受挫,最后得到天神木比塔所赐的白石取得胜利,自此供白石为天神,朝夕膜拜。 羌族的祖先神有男神和女神之别,也以白石为偶像,地方神有正、邪之别,正神为保护神,而邪神往往与人作祟。羌族曾以羊、猴、马等动物为图腾,羌族自称“尔玛”,音近羊叫声。古羌人作战,颈上悬羊毛为标志。现在的巫师在主持祭典时身上系羊毛,表示与羊同体,送葬时宰羊一只为死者引路。 羌族的宗教活动和仪式主要为祭山和祭天祈雨。祭山在农历三、五月,由男性参加,巫师主持诵经,以牛羊为牺牲。羌族的巫师称“许”或“释比”,授徒传承,主持各种祭祀仪式为人解祸,驱鬼治病,还主持婚丧嫁娶。祭毕,巫师还要讲述民族历史传说。祭天祈雨,通常在天旱之时举行仪式,祭前禁止任何人上山,称“禁山”。之后由巫师诵经祈求,如不见效则由村人至山顶喊雨。
·服饰

羌族服饰
羌人古代服饰资料甚略。大致说来,多以皮裘、毛麻织品为衣。 羌族古代服饰中以“披毡”最具特色。毡的制作工艺远比纺织毛布简单,其产生应该也是三千年前的事。文献记载,两汉时甘青羌人“女披大华毡以为盛饰”(《后汉书·西羌传·集解》引郭义恭《广志》)。而与之相同时期的“滇族”等羌支民族的贵族男子也多披毡。可见,“披毡”原为羌族最古老的服饰之一。唐宋时期,羌族披毡已较普遍,《新唐书·党项传》称:“男女衣裘褐,被毡。”这一服饰传统,至今仍在羌支民族彝族中保存。 近代羌族服饰基本上承袭了袍服之制,服饰面料仍以皮裘、毛、麻织品为主。道光《茂州志》载:“其服饰,男毡帽,女编发,以布缠头,冬夏皆衣毪。”羌族缠头之俗在乾隆年间《职贡图》中已经出现。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羌族男子已改为缠头了。缠头,即以布帕缠绕头顶,妇女缠头本为羌族古俗,但男子缠头显系四川汉区影响。 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羌族服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更趋丰富。羌族男子服饰较为统一,多着长衫、袍、长裤,缠头帕或戴皮裘帽。服饰品有头帕、毡帽、皮裘帽,毛、麻、棉布衫、袍,长裤,无袖羊皮褂、毪褂子,单、夹坎肩、麻、毛织腰带、绑腿、绣花腰带,布鞋,麻草鞋,皮“裹肚”,绣花“裹肚”,吊刀,火镰等。松潘、黑水一带的羌族男子多蓄发,梳成辫,绕髻于脑后。 现在的羌族,男女皆穿自织的白色麻布长衫,形似旗袍。男则长过膝盖,女则袭脚背。妇女衣服绣有鲜艳的花边,领上镶有一排梅花图案银饰。男女都在长衫外套一件羊皮背心,俗称“皮褂褂”,晴天毛向内,雨天毛向外以防雨。还有一种背心是羊毛毡子做的,较前者略长。男女头部皆缠青色和白鬼的头帕。女的或头顶瓦状的青布一叠,然后以两根发辫缠绕其上作髻。男子也有梳辫包帕子的。松潘、黑水一带的男子蓄发,缠以丝绒编成辫子绕成发髻于脑后。男女皆束腰带,打绑腿,绑腿用羊毛织成,目的是御寒。男子足着草鞋、布鞋或牛皮靴,行路时多赤足。妇女着尖钩鞋,鞋面素净或锈花。男子亦有穿尖钩鞋的。妇女与男子衣服不同的地方是领边、袖口、腰带和鞋子上常挑有圆圈纹、三角纹等几何花纹图案,衣领上镶有一排小颗颗梅花形图案银饰。挑绣的图案在都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象,如植物中的花草,动物中的鹿、狮、兔及人物等等。所挑绣之景物,无不栩栩如生,内容则多含吉祥如意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渴望的意义,如“团花似锦”、“鱼水和谐”等。羌族妇女的挑花历来在我国工艺美术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另外,妇女喜戴特大的银质耳环和圈子,其它还有银质的簪子、戒指和牌等饰物。这些饰物也有用玉或珊瑚制成的。妇女腰上佩银质针线盒一个,男子则佩银质烟盒一个。 和其他民族的情况一样。能佩戴上述饰物的多为贵族或经济富裕者。贫苦劳动人民处于无衣可着的状态,谈不上有什么饰物。 边缘地区的羌民,服饰多受藏族或汉族的影响。有的甚至穿着嘉戎藏族的服装和鞋子。发辫缠丝绒可能是从藏族传来的。
·歌舞

略阳羌族羊皮鼓
羌族人民喜爱歌舞。史书曾记载:“石田山地,俗尚勤俭、咿唔之声,彻于四境。”羌族的歌也说:“不唱山歌不高兴,唱起山歌好宽心”;“不唱山歌不开怀,千声万声唱起来”;“绳子断了有人接,山歌断了羞死人”。内容丰富、曲调悠扬的山歌、盘歌、酒歌,见景生情,即兴而唱。山歌大体上有抒情山歌和劳动山歌两类。前者又分苦歌、颂歌、情歌、喜庆歌等;后者有背粪歌、收割歌、打场歌等。唱时,男女各一组,女起男应,或男唱女和,反复重叠,此起彼伏,声音高亢,拖腔婉转,节奏欢快明朗。舞蹈以羌族锅庄“跳沙朗”最流行,传统的祭祀风俗舞“跳盔甲”极富浓郁的民俗风格。歌舞时还常常以羌笛、小锣、手铃、唢呐、羊皮鼓等乐器伴奏。羌笛是秦汉时游牧西北高原的古羌族人制造的一种乐器,可见其历史的古老。
·建筑

羌族民居
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著名。 羌语称碉楼为“邛笼”。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冉(左马右龙)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县羌族乡水安村发现的一处明代古城堡遗址“永平堡”,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保存完好。 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庄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0.35米,有涧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 羌族地区山高水险,为便利交通,1400多年前羌民就创造了索桥(绳桥)。两岸建石砌的洞门,门内立石础或大木柱,础与柱上栓胳膊般粗的竹绳,少则数根,多则数10根。竹索上铺木板,两旁设高出桥面1米多的竹索扶手。 栈道有木栈与石栈两种。木栈建于密林,铺木为路,杂以土石;石栈施于绝壁悬崖,缘岩凿孔,插木为桥。 羌族民间石匠农闲时常外出做工。举世闻名的四川灌县都江堰工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仍在造福利民,其中就凝聚有古代羌人的血汗和智慧。
羌族的生活习俗
·饮食

腌腊野猪排

羌家扣香碗
羌族饮食以自产的玉米、小麦、乔麦、豆类、洋芋及蔬菜为主食。还有从川西平原运来的大抵面粉等。每日以三餐为习。饮食主要有蒸蒸饭、烧膜膜、刀片子膜膜、面皮子(面块)、麦拉子(面汤)、洋芋磁粗等。特色食品为蒸蒸酒、血膜膜等。普遍吸食自产的兰花烟。羌区盛产苹果、花椒、核桃等经济作物,目前己远销海内外。羌族人将玉米磨成细颗粒、蒸成玉米饭,称为面蒸蒸;或加蔬菜煮成玉米稀饭,称为面汤;有的是将玉米磨成面,不经发酵加以麦面做成镍膜,先用锅炕而后再用火烧食,俗称“锅塌子”。制作饮食、烹调较简,常见万法是玉米粥内加蔬菜,叫“麦拉子”;用大米煮到半生拌玉米面蒸熟,此饭如以玉米面为主叫“金裹银”,以大米为主叫“银裹金”;有把青棵或小麦做炒面用以放牧或外出时食用。 蔬菜有青菜、莲花白、萝江、园根、花椒、辣椒、瓜类和豌豆、黄豆、杂豆、雪山大豆等豆类。吃新鲜菜的时间只有几个月,常年多食用白莱和萝卜叶子泡的酸菜及青菜等做的腑菜。羌族地区资源丰富,经济林木有花椒、核桃、茶树、漆树等,还盛产虫草、贝母、鹿茸、庸香等名贵药材。 羌族人平时很少吃新鲜猪肉,一般在冬至后杀猪,喜欢将猪肉连皮带毛切成小块,挂在梁上以烟熏干,做成“猪膘”,存放越久远,颜色越黄越是珍品。陈年的猪膘,肉色嫩黄、晶莹剔透,吃起来油而不腻、十分可口。猪膘可以用作日常炒菜助调料,也是赠送客人的上等礼品。杀猪后的新鲜瘦肉,洗净后灌进小肠作香肠,一般在年节食用。 北川羌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各类喜庆宴席模式,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和原材料拥有的具体情况决定其档次和形式。凡修房造屋、婚丧寿庆,席桌上的配菜、盘、碗都有规定,下酒菜、下饭菜大体分开,其形式多为"十三花"(即十三个菜),下酒菜"十三花",即以腊肉为主的五荤干盘子加核桃花、豆腐干、野生菜菌为主的四素,另加三个炒菜、一个工艺性品碗;下饭菜"十三花",即最简单也不低于四荤,好一点的就以全鸡、全鱼、全肘、烧白、龙眼、甜肉等六至八个荤菜,其余以比较名贵的野菜、野菌配足"十三花"。 上菜、开席、撤席均有规矩,违者视为对客人不敬。开席时晨一到,支客司宣布上菜,先上堂屋正中一桌带品碗的"十三花",即可,主人开始敬神、鸣炮、烧香、招呼祖老先人就位,然后将品碗回笼。待各席桌上摆好九个干盘子、餐具等,支客司向众亲有宣布设宴目的,并按客人的不同身分(辈分)的高低按上下左右顺序入席就餐、鸣炮;每桌由支客司安排一名主方客人坐正面右侧下角陪客斟酒,待客人全部入座后,随之上炒菜三盘;待酒过三旬,上品碗、鸣炮,支客司代表主家向客人致词,并由主人分别向客人敬酒,边敬酒边唱酒歌,敬酒完毕,便将菜盘全部收捡,再上下饭菜"十三花",陪客不断向客人劝菜,直至客人酒足饭饱;待所有客人全部下席后,方可撤席。
·婚俗
等夫长大 过去,羌族的青年男女没有选择配偶和自由恋爱的权利,因幼小时即由父母代订婚约,甚至指腹为婚。择婚时,讲究门当户对和亲上加亲。在结婚年龄上往往女大于男,因此,羌族地区流行着这样一首民谣:“六月麦子正扬花,丈夫还是奶娃娃,哪天等得夫长大,落了叶子谢了花。”
求婚必备彩礼 求婚多由男方请媒人提着酒到女方家去求婚,若女方收下酒就表示同意,反之则不愿结亲。双方同意后,男方即携带礼物到女方家举行订婚仪式,议定结婚的彩礼。
嫁人要办“花月酒” 结婚的头一天,由女方办“花月酒”,新郎和他的同辈的亲友、介绍人一齐到女方家去赴宴,并抬着花轿到女方家接亲。这天晚上,新娘邀请全寨的姑娘“话夜”,通宵唱歌跳锅庄舞。黎明时分,男方接亲的人催新娘上轿,新娘与家人润泪,并由兄长背上轿去。新娘到了新郎家,新郎的兄弟或表弟把新郎背进新房,随后即拜堂。结婚三天后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并带去酒肉等礼物。往后新娘便留在娘家,到当年的腊月二十七八日,新娘才回归夫家。
·丧葬
火坟,羌族丧俗。在茂波族自治区雁门乡一带,一个村有几个火坟。这些火坟位于村寨附近,系用木板门形状,约五尺见方,有小门。人死后连棺材一起烧。扫灰由小门投入火坟。有的地方是数姓共一个火坟。 旧时羌族有土葬、水葬、火葬三种形式。火葬是自古相传的葬式。在解放后仅以北约一些地区仍行火葬,其他地区因受汉族影响已改。凶死、传染病死及其他非正常死亡者仍用火葬。其人死后三天进行火化。火化前须请端公念咒,然后抬至火葬场,那里有一座可以移动的小木屋,内供奉本族历来的神位,此时将木屋移运他处,而把应火化的棺木放在原处,然后四周堆放柴火连棺火焚。这时死者亲人周围坐学武、跳丧舞。焚化之后,将骨灰埋在地下或岩穴。
·禁忌
羌族,主要分布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的茂汶羌族自治县,以及汶川、理、墨水、松潘等县。其主要禁忌可按四方面来区分。 (1)祭祀禁忌。祭山大典为该族最隆重的祭典,又称“山神会”、“塔子会”、“山王会”。祭祀旨在求山神保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林木繁盛、天下太平。在祭祀期间,严禁入山采樵狩猎。羌地入夏常干旱,故祈雨为该族另一经常性宗教活动。祈雨前须搜山,即禁止任何人上山砍柴、挖药或狩猎。未婚妇女不许参加搜山祈雨活动。搜山中若发现违者,予以谴责和痛殴,直到流血乃止。族人非如此不足以取悦天神,否则祈雨无望。 (2)产忌。家中猪产仔时要在门上拴竹篾条,孕妇禁扯之,否则胎儿会死。若遇母猪或大牲畜产仔,3日内有孕夫妇禁入产棚。忌产妇在堂屋临盆,须到房屋的最低层分娩。产妇未满月不得入灶房,否则会开罪于灶神和家神菩萨;亦忌见生人,怕生人将鬼带来。 (3)丧期禁忌。家有死人,行葬礼5天内忌与外人来往。丈夫刚死的寡妇,须围青苗菩萨转几圈,以木梳梳头,方可与他人见面。 (4)生活习俗禁忌。忌触动铜镜、海螺壳。因小孩素日多佩带铜镜,帽上钉海螺壳,用以避邪。若生人触之,会冒犯神灵,于小孩不利。忌生人入病人居室,其禁忌标志为门前放一板凳。忌带草帽进屋,认为草帽招鬼。忌将筷横于碗上,忌倒扣酒盅,因敬鬼仪式上才如此。农历大年初一忌大声叫骂,并须将火钳、菜刀、绳藏起,因为这些东西为不吉。此外,该族还有锅庄忌等。
羌族的节日
·羌年
为羌族传统节日。又称小年,每年农历十月一日举行。在茂县一带,过羌年有特殊规定:当年全寨没有成年人死亡过羌年,否则只能过春节。牛王会羌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一月一日举行,节期一天。此日,要让耕牛休息,喂以面馍和麦草。有的地方,要做日月形馍馍挂在牛角上,然后放其出圈自由活动。主人到牛王庙焚香烧纸,并宰羊一只、鸡一只,祈求牛王爷保佑耕牛平安不遭瘟疫。
·颔歌节
主要流行天茂县北部的羌族聚居山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只有妇女参加。
·端午节
也是羌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这天,男女老少都要饮一点雄黄酒,并擦一点在耳边和鼻边,撒一点在门前和窗前,以防蚊蝇虫蛇及秽气进入,保佑家人无恙。凡能走动的人,尽可能到山上踏青踩青露,认为沾了端午露能强身健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