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
傈僳族(英文:Lisu; Li-Su; Lisaw;泰文:ลีสู่)发源于青康藏高原北部,是中国、缅甸、印度、和泰国的一个跨国性质的少数民族。 傈僳族主要分布中心在中国原来的西康省(即现今云南省、四川省、西藏之间的州县)和古代云南腾越州的坎底地区、江心坡地区(即现今缅北克钦邦的葡萄县,为中国传统线和英国麦克马洪线东段之间的未定界领土于1960年归属缅甸邦联而设立的)。
同许多民族一样,傈僳族同胞也喜欢饮酒。他们的酒有水酒和烧酒两种,过去多自行酿制。水酒是一种发酵酒。制作方法,是先将玉米、高粱、荞麦面或稗子等原料捣碎、蒸熟,晾凉后拌上酒药,然后装入大罐中,令其自然发酵七八天。饮用时兑水、过滤即可。这种酒酒汁微浊,呈乳白色,酒精含量不高,醇香微甜,有健脾开胃,提神解乏之功效。一直深受傈僳族人民的喜爱。烧酒,傈僳语称“力基”,是把发酵后的糟水放入锅中蒸馏而得的蒸馏酒。此酒清澈透明,度数较高,较水酒辛辣爽口。 傈僳人认为,“无酒不成礼”,酒是他们宴宾待客必不可少的饮料。按传统习俗,饮宴伊始,主人要先将自己的竹筒杯斟满,并往地上洒倒少许,表示祭祖先。接着自己先举杯略饮,表示酒是好的,然后才将客人的酒杯一一斟满,双手捧献给客人饮用。 在傈僳族的饮宴习俗中,最有趣的莫过于饮“同心酒”了。“同心酒”,亦称“合杯酒”、“双边酒”等。是指2人同捧一筒或一碗酒,相互搂着对方的脖子和肩膀,一起张嘴,仰面同饮,使酒同时流进主客双方嘴里的饮酒习俗。饮用同心酒,一般不分男女,亲朋挚友或恋人之间均可进行。过去常用于招待贵客、签约盟誓或结拜兄弟等场合。 同心酒象征着团结和友谊。酒席宴中,如果傈僳族同胞邀请你同杯共饮的话,那就意味着他对你充满了信任,把你当成了朋友。
傈僳族的分布
傈僳族现今可分为南、北两群,南、北傈僳语也有些差异。在中国境内约有73万人口,北群为白傈僳和黑傈僳,主要聚居于云南省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其它分布在丽江、迪庆藏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和四川省的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盐边、木里、德昌等县,以及西藏的察隅县;南群主要为花傈僳,聚居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盈江县、保山市、临沧市。信仰为基督教和传统的万物有灵信仰,少数信天主教和藏传佛教。 缅甸境内约有40万人口,北群白傈僳主要聚居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相邻之克钦邦的葡萄县葡萄镇、密支那、和八莫;南群为花傈僳,散居于掸邦南北、东部的果敢特区、佤邦特区等和金三角地带,其中以盛产红宝石的摩谷镇为主要傈僳村落密集区,次为沿着3号道路的湄苗、昔卜、腊戍等镇。信仰以基督教占大部分,特别是居于克钦邦的北群傈僳族。 印度境内约有6千傈僳族人居住于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中印未定界的藏南察隅县,即由印度实质管理经营的阿鲁纳恰尔邦昌朗县(Changlang)。印度官方杂志《最前线》报道,此地七个傈僳村是1930年建立,是最早发现此地的民族,是由其东邻,当时也是未定界已由英国实质占领的的坎底地区和江心坡地区(属于现今克钦邦葡萄县境内),甚至是由云南怒江上游的贡山县、福贡县直接迁徙而来。在这条迁徙路线上的傈僳族和日旺族(Rawang),外国英文传记史料以出埃及记、追寻天堂般的香格里拉来描述,喜好自由和平温驯的族人意欲建立独力自主的傈僳之邦-傈僳兰, Lisu-land。 泰国境内约有五万五千的花傈僳、主要聚居于泰北夜丰颂府、清莱府、清迈府等。从19世纪末到1930年,南群的傈僳族南下经由金三角有较大量移民潮入境泰国。泰国外国观光客众多,傈僳族的民宿、手工艺品、编织比同为泰北山地民族的哈尼族(阿卡族)、拉祜族要知名且受欢迎,和欧美日各国通婚者也较多。信仰为基督教和传统的万物有灵信仰,极少有信佛教者。迁徙到老挝、越南境内的傈僳村则稀少且信息与外界隔离,在占大部分的苗族和傜族村寨中,不易区分,因缅甸军队的迫害,逃到泰国或马来西亚、印度等地沦为难民的傈僳族人数不明,目前约有数千人,其中已经由联合国难民高专署面试核实后,取得联合国难民证,且已被转介安置到欧洲各国、美国各州、澳洲、新西兰等约有五百人,正在急速增加中。傈僳族在中国的分布
·傈僳族自治地方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云南省)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云南省迪庆州) 军赛佤族拉祜族傈僳族德昂族乡(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 芒洪拉祜族傈僳族乡(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县) 翠玉傈僳族普米族乡(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傈僳族全国各省分布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各地傈僳族人口列表(普查时点人口,单位:人)位次 | 地区 | 傈僳族人口 | 占傈僳族人口比例(%) | 占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比例(%) |
31省份合计 | 634,912 | 99.97 | 0.60338 | |
1 | 云南 | 609,768 | 96.01 | 4.30663 |
2 | 四川 | 18,674 | 2.94 | 0.45341 |
3 | 山东 | 1,919 | 0.30 | 0.30328 |
4 | 河北 | 1,355 | 0.21 | 0.04668 |
5 | 江苏 | 842 | 0.13 | 0.32397 |
6 | 浙江 | 454 | 0.07 | 0.11482 |
7 | 重庆 | 219 | 0.03 | 0.01110 |
8 | 河南 | 212 | 0.03 | 0.01854 |
9 | 广东 | 162 | 0.03 | 0.01276 |
9 | 辽宁 | 152 | 0.02 | 0.00226 |
11 | 内蒙 | 145 | 0.02 | 0.00298 |
12 | 湖南 | 145 | 0.02 | 0.00226 |
13 | 贵州 | 120 | 0.02 | 0.00090 |
14 | 甘肃 | 115 | 0.02 | 0.00523 |
15 | 安徽 | 102 | 0.02 | 0.02564 |
16 | 山西 | 101 | 0.02 | 0.09791 |
17 | 广西 | 59 | 0.01 | 0.00035 |
18 | 青海 | 58 | 0.01 | 0.00262 |
19 | 湖北 | 50 | 0.01 | 0.00193 |
20 | 北京 | 48 | 0.01 | 0.00820 |
21 | 新疆 | 34 | 0.005 | 0.00031 |
22 | 吉林 | 30 | 0.00 | 0.00122 |
23 | 上海 | 27 | 0.00 | 0.02599 |
24 | 福建 | 21 | 0.00 | 0.00360 |
24 | 江西 | 21 | 0.00 | 0.01670 |
26 | 黑龙江 | 18 | 0.00 | 0.00102 |
27 | 海南 | 17 | 0.00 | 0.00129 |
27 | 西藏 | 17 | 0.00 | 0.00069 |
29 | 陕西 | 16 | 0.00 | 0.00907 |
30 | 天津 | 10 | 0.00 | 0.00375 |
31 | 宁夏 | 1 | 0.00 | 0.00005 |
现役军人 | 189 | 0.03 | 0.16920 |
傈僳族的历史
傈僳族是从唐代“乌蛮”部落集团中分化出来的,与彝族、纳西族在族源上关系密切,其先民居住在今西昌、冕宁、盐边一带。傈僳族的族称最早见于唐人樊绰的《蛮书》记载的“栗粟两姓蛮”。8世纪时,傈僳族先民受“勿邓”、“两林”和“丰巴”三大乌蛮部落统治。 12世纪以后,傈僳族先后受元丽江路军民总管府、明丽江土知府木氏的统治。16世纪中叶,由于战争以及反对木土司的压迫,大批傈僳族人在头人括木必的率领下,渡过澜沧江,翻越碧罗雪山,进入怒江地区。此后,又有傈僳族陆续向西和向南迁移,形成今日的分布格局。傈僳族的文化
·语言文字
傈僳族操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原有西方传教士创制的大写拉丁字母及其倒写变体作字母的文字,还有一种自己创造的没有字母的音节符号,均因结构不完善,未通行。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音乐
傈僳族民歌有“莫广”(叙事歌)、“摆时”(抒情歌)、“优叶”(叙事小调)、“夫知多阿”(饮酒歌)儿歌、祭祀歌等。傈僳族非常喜爱唱歌对调,有“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之说。民歌按曲调性质可分为“木瓜布”、“摆时摇”、“扶叶叶”、“本瓜熟”等四种。赛歌会“春浴节”,也是傈僳族的传统节日盛会。·宗教信仰
傈僳族群众过去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相信万物有灵,有巫师。20世纪初,一些西方传教士进入德宏、怒江地区,传入基督教和天主教。·服饰
傈僳族分布广泛,居住于不同地区的傈僳族服饰亦各有特点。但他们大都喜欢红、黑、白、绿等几种颜色,并以此为基色来配色,缝制衣服。妇女的服装式样,不同地区区别较大,怒江地区妇女穿右衽上衣,麻布长裙,已婚妇女耳戴大铜环,头上佩以珊瑚等饰物,年轻女子则用缀着小白贝的红线系发辫。妇女们还喜欢在胸前佩玛瑙、海贝或银币串,傈僳族称为拉白里底。而居住在泸水一带的妇女则不穿长裙,喜穿长裤,上衣右衽,腰系一小围裙,十分精神。永胜、德宏的傈僳族妇女,服饰色彩极为鲜艳,衣服右衽,裙长及地,衣裙的边角饰有花边,长裙后块以各色布拼成图形,胸和腰都饰有银坠,美观大方。 四川凉山州的傈僳族妇女上着短衫,下穿百褶长裙,短衫仅长到腰际,对襟,平领。最为引人注意的就是怒江州妇女盛行的“欧勒”帽,整个帽子用海贝壳穿缀而成,非常美观,它几乎成了傈僳族妇女的象征。傈僳族男子的服装各地大致一样,都是麻布长衫或短衫,下着长裤,德宏州的傈僳族男子用青布包头,四川德昌傈僳族男子往往喜欢在头顶留发一小束。怒江地区傈僳族男子身上喜欢佩带长刀。靠近内地的傈僳族男子服饰接近汉族。(《西南少数民族风俗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傈僳族服装用料过去多是自织麻布,至今许多傈僳族妇女还会织麻布、织花边。现在缝制衣服已改用大机器生产布匹,古朴的传统服装呈现出现代异彩,土布衣物反而成了贵重无比的工艺品。·酒文化
傈僳族是一个勤劳勇敢而豪放的民族,在民族文化生活中,他们对酒有着非常独特的感情,酒是他们表达欢乐和友谊的象征。然而,由于种种误导,外部世界对傈僳族的酒文化认识还停留在海喝海饮,嗜酒如命等不正确的认识上。其实,这是对傈僳族酒文化的一种偏见或狭隘的认识。酒对于傈僳族是十分重要的,但主要是用来表达欢乐和交流感情,并非全是用来麻醉精神的。
每当苞谷成熟时节,傈僳族开始酿制水酒。其制作方法是先将玉米、高梁、荞麦面或稗子等原料捣碎、蒸熟,晾凉后拌上酒药,然后装入大罐中,令其自然发酵七八天。饮用时兑水、过滤即可。这种酒酒汁微浊,呈乳白色,酒精含量不高,醇香微甜,有健脾开胃,提神解乏之功效。一直深受僳僳族人民的喜爱。 这样,在收获的季节里,人们常常是一边酣饮一边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