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
土家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方圆10万余平方公里区域,分布于湘、鄂、黔、渝毗连的武陵山区,共有8,037,014人(2000年中国大陆人口普查),人口数仅次于汉、壮、满、回、苗、维列第七大民族,也是湖南、湖北与重庆三省市仅次于汉族的第二大民族。土家族通用土家语(Bifzivsar)和汉语。
人口分布
中国(大陆)有土家族8,037,014人(2000年人口普查),湖南、湖北、贵州三省及重庆为土家族的世居地,四省聚集了95.45%的土家族人口,其余散居各地。
湖南省有土家族2,639,534人,占土家族的32.84%,占湖南人口的4.17%(普查时间点数据对比),为土家族人口第一大省份,土家族也是湖南第二大民族。湖南土家族分布于18个县市区,即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全境8个县、市,张家界全境4个区县,常德的石门县和桃源县,怀化的沅陵、芷江、溆浦和麻阳。
湖北省有土家族2,177,409人,占土家族的27.09%,占湖北人口的3.66%(普查时间点数据对比),为土家族人口第二大省份,土家族也是湖北第二大民族。湖北土家族分布于16个县市区,即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全境8个县、市,宜昌的五峰与长阳2个土家族自治县、宜都市,荆州的松滋市,神农架林区。杂居区有兴山、秭归等县市。
贵州省有土家族1,430,286人,占土家族的17.80%,为土家族人口第三大省份,占贵州人口的4.06%(普查时间点数据对比),土家族也是贵州是除汉族、苗族(4,299,954)、布依族(2,798,200)与侗族(1,628,568)以外的第五大民族。贵州土家族主要分布于3地、州的11个县、市,即铜仁地区包括印江与沿河2个土家族自治县、铜仁、江口、思南与德江共计6个县市;遵义的道真县;黔东南的岑巩与镇远2县。其他杂居区还有石阡与松桃苗族自治县。
重庆市有土家族1,424,352人有土家族1,430,286人,占土家族的17.72%,占重庆人口的4.67%(普查时间点数据对比),为土家族人口第四大省份,土家族也是重庆第二大民族。重庆土家族主要分布于11区县,即石柱、秀山、酉阳与彭水4个土家族自治县及奉节县、黔江区,杂居区有巫山、巫溪、云阳、万州、涪陵等区县。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各省土家族人口分布列表
位次 | 地区 | 土家族人口 | 占土家族人口比重(%) | 占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比重(%) | 占地区人口比重(%) |
合计 | 8,037,014 | 100 | 7.63 | 0.65 | |
31个省份合计 | 8,028,133 | 99.89 | 7.63 | 0.65 | |
1 | 湖南 | 2,639,534 | 32.842 | 41.174 | 4.172 |
2 | 湖北 | 2,177,409 | 27.092 | 83.846 | 3.659 |
3 | 贵州 | 1,430,286 | 17.796 | 10.725 | 4.058 |
4 | 重庆 | 1,424,352 | 17.722 | 72.170 | 4.668 |
5 | 广东 | 135,431 | 1.685 | 10.671 | 0.159 |
6 | 浙江 | 55,310 | 0.688 | 13.989 | 0.120 |
7 | 四川 | 41,246 | 0.513 | 1.001 | 0.050 |
8 | 福建 | 29,046 | 0.361 | 4.975 | 0.085 |
9 | 江苏 | 16,539 | 0.206 | 6.364 | 0.023 |
10 | 新疆 | 15,787 | 0.196 | 0.144 | 0.086 |
11 | 北京 | 8,372 | 0.104 | 1.430 | 0.062 |
12 | 河北 | 6,354 | 0.079 | 0.219 | 0.010 |
13 | 上海 | 5,296 | 0.066 | 5.099 | 0.032 |
14 | 河南 | 5,122 | 0.064 | 0.448 | 0.006 |
15 | 广西 | 4,630 | 0.058 | 0.028 | 0.011 |
16 | 云南 | 3,907 | 0.049 | 0.028 | 0.009 |
17 | 辽宁 | 3,757 | 0.047 | 0.056 | 0.009 |
18 | 天津 | 3,677 | 0.046 | 1.377 | 0.037 |
19 | 海南 | 3,321 | 0.041 | 0.253 | 0.044 |
20 | 山东 | 2,719 | 0.034 | 0.430 | 0.003 |
21 | 山西 | 2,362 | 0.029 | 2.290 | 0.007 |
22 | 黑龙江 | 2,217 | 0.028 | 0.125 | 0.006 |
23 | 安徽 | 2,196 | 0.027 | 0.552 | 0.004 |
24 | 陕西 | 1,721 | 0.021 | 0.976 | 0.005 |
25 | 内蒙 | 1,678 | 0.021 | 0.035 | 0.007 |
26 | 江西 | 1,551 | 0.019 | 1.234 | 0.004 |
27 | 甘肃 | 1,341 | 0.017 | 0.061 | 0.005 |
28 | 青海 | 978 | 0.012 | 0.044 | 0.020 |
29 | 吉林 | 933 | 0.012 | 0.038 | 0.003 |
30 | 宁夏 | 758 | 0.009 | 0.040 | 0.014 |
31 | 西藏 | 303 | 0.004 | 0.012 | 0.012 |
现役军人 | 8,881 | 0.111 | 7.582 | 0.355 |
建制历史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Bifzivsar)”,为古代巴人后裔。史籍中将湘鄂西一带土家族称为“土人”、“土民”等,清末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名称。1956年10月,国务院正式确认土家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
1957年9月成立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83年12月1日,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7年改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83年11月13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四川省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现为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1984年11月设立四川省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现为重庆市黔江区)
1984年成立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1986年设立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1987年 湖北宜昌市的五峰县设为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后来还有潘家湾土家族自治乡。
土家族文化
·语言
土家语是土家族的民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语支土家语至今尚未发现本族文字,现时使用1984年创制的拉丁字母文字。有两种方言。目前只有少数老人仍能说土家语。土家语处在濒危状态。语言分南北二方言,其中以使用人口较二者之多的北部方言为代表方言。
·信仰
土家族的信仰文化主要有神灵崇拜和祖先崇拜。
土家族信奉多种神,没有固定的宗教信仰。而神灵崇拜是其中的一种。神灵崇拜有神话传说中的神灵和自然神灵等的崇拜。
土家族对祖先的祭奠是宗教中的祖先崇拜。
·服饰
秦汉之后,土家族先民服饰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后汉书》中所记述的“武陵蛮”、“五溪蛮”“好五色衣”,表明了土家先民喜“斑斓” 服饰的审美倾向。到了南宋,在唐代即已蓬勃兴起的织锦业此时已进入全盛时期,同时,用五彩华美的织锦制作服饰亦自然成为了土家人的最爱,南宋《溪蛮丛笑》对此有描述:“绩五色线为方,文采斑斓可见。俗用为被或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峒布。”。《大明一统志》、同治年间《龙山县志》亦多有记载。土家人崇尚繁丽多姿的服饰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改土归流”之前。
改土归流前,土家服饰沿袭旧习:“男女垂发,短衣跣足”“男女服饰均皆一式,头裹刺花巾帕,衣裙尽刺花边。”(清乾隆《永顺府志》)。到了乾隆二十年间,土家民族形象第一次以草图形式在《皇清职贡图》里清晰呈现:此时永顺、保靖等地区的部分土家男人已开始着裤,上衣为圆领短袍,衣长至大腿,包头巾,系腰带,裹绑腿;女人则“高髻螺鬟”,内穿立领短袍,外套对襟背心,下着过膝百褶裙,以布缠腿。
这一时期,由于汉人商贾把大批进口“洋布”带入土家地区,洋布的质优价廉,逐渐替代了土家人自己纺织的溪布、斑布。织锦除了用于被面、祭祀时的披毯或孩子的盖裙外,几乎不再用于服饰。大多数土家民众服饰非常简朴,据湘鄂渝黔部分土家族聚居地方志记载:土家服饰“俗尚简朴”,“无奢靡之风”。 此时的土家族服饰已不如以前那样鲜艳,喜好“五色斑衣”的习俗逐渐向“尚简朴”演变,就如土家俗谚所云:“好吃不过茶泡饭,好看不过素打扮”。不过,土家服饰虽然在外在形制上受到了外族文化的冲击和融合,但却在内在的灵魂里保留着土家族自身的民族性格,主要体现在图腾崇拜、工艺特征和独特的审美视觉等方面。
三件宝
土家男人三件宝:头上包着人字包巾、腰里围着三幅围裙、脚上穿着满耳草鞋的汉子从山道上走过来,不用猜,那就是土家男人。因为人字包巾、三幅围裙、满耳草鞋被称之为土家男人的三件宝。
土家女儿三件宝:土家织锦、绣花鞋垫、绣花布鞋是衡量土家女儿是否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志,也是土家儿女自由恋爱,追求幸福的“三件宝”。“三件宝”都是纯手工艺品,有较强收藏和使用价值,也是馈赠的民族佳品。
·土司制度
从唐末五代开始,羁糜制度在土家族地区普遍实行。到了宋代,羁糜制度发展到了比较典型的地步。“宋参唐制,推其雄者为首领,籍其民为土丁,刺史皆世袭。”“以土治土卿羁糜”羁糜州普遍增多,仅溪州彭氏就辖有二十州。北宋时设有安抚使司,初以文官兼领,督视军旅,事毕则撤,后始为土官,专制一方。到了元代,除安抚使司外,又有宣慰宣抚长官司之设,羁康制度发展成了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是封建王朝分封土家族首领世袭官职“以土官治土民”的一种发展了的羁糜制度。“受朝廷之节制,完粮赋而不食体禄,听征调而不用军响,则世其官,世其地。”土司只对朝廷服号令,听约束而已,此外不复深求。故土司之设,无异令其自治。元代设有施南上桑植、下桑植等宣慰司,永顺、保靖、散毛、忠孝等宣抚司,高罗,大旺、木册、·施溶等长官司,龙潭、 南渭州等安抚司。明清两代在湘西设有永顺军民宣慰使司,领州三:南渭、施溶上溪,长官司六:腊惹洞、麦着黄洞、驴迟洞、施溶溪、白崖洞、田家洞。
封建王朝通过这些土司政权机构来统治土家族人民,一直到清代改土归流时为止。改土归流的最后完成,标志着封建农奴社会的基本结束。
·天文历法
土家人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天文、地理、气象、水利、农学、生物学、医药学知识,并用这些知识指导一代又一代土家人的生产与生活。土家人的气象知识是以谚语、歌谣的形式留传下来的,如:“云朝工,亮通通;云朝西,披蓑衣;云朝南,打破船,云朝北,下不彻”“早晨烧霞,等不烧茶;傍晚烧霞,晒死蛤蟆”“雷公光唱歌,有雨也不多”“东虹日头西虹雨,虹在南方涨大水”“月亮打伞,晒破岩板,月亮生毛,雨落明朝”“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抹腰”等都是通过对云雷、虹等天象或日月等天体的观察来预测天气的晴好,准确性高。
土家人还根据山里草木枯荣、候鸟来去、日月星辰的变化、云风雨雷电的交替来按排农时,预测气候,估算年成的丰歉。他们把世代积累的农耕经验编成山歌、谚语,口耳相传,指导春种秋收。如:“老张莫听老问哄,桐子花开要下种”“三月逢春好盘花,满山阳雀叫喳喳,一来报知阳春节,二来摧动种庄稼”告诫人们桐树开花、阳雀欢叫的时节,也是播种时候了。又如:“清明要明,谷雨要淋”“三伏不热,五谷不结;三九不冷,百果不很”。这是根据特定节气的气象情况来推测农业的收成好坏。
其农学知识也靠这类谚语、歌谣相传,如:“耕得深,耙得烂、一碗泥巴一碗饭”,讲的是农田要深耕细耙,这样收成才好。“深栽洋芋浅栽秧,红苕栽到皮皮上”、“宁栽秋苕,不种秋荞”,又是在传授稻秧、红苕、洋芋,荞麦的种植技巧。
·土家医药
土家先民在长期生息繁衍中,在与大自然斗争中逐渐积累了防病治病经验,从一草一药,一方一技到医药萌芽时期,经过千百年的医疗实践,从“口传医药经验”逐渐形成了具有基本理论知识的“文传医药知识”,即“土家族医药学”。土家族医药伴随土家人从远古走到今天,仍然为广大人民群众治疗疾病,在医疗保健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土家医认为,人体主要由肢节、筋脉、十窍、四器(神器、育器、殖器、尿器)和三元(心、肺居于为上元,肚、肠居中为地称中元,腰子居下为水称下元)等脏器组成。气、血、精是人类赖以生命活动的物质,这些物质均由三元中的内脏所产生,人体各种生命现象均受三元中的内脏所支配。人体的精微物质--气、血、精经三元脏器往复灌注于肌体,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在病因病机上,有土家族自己的特色。在病因上注重外因,多由外邪中的风、寒、湿、火等"毒气"致病。在内因上注重饮食、情志、顺应气候等因素。在病理上以气血变化为基础,气血失调与冷热失衡为致病机理。
在诊断与治疗方法,既有相似中医的诊疗方法,更有独到的诊法和传统外治法。诊法主要是看、问、听、纳、摸、闻、算等方法。在脉诊上,脉种脉象繁多,据统计,遍布全身有30多种脉象,是遍诊脉的遗迹所在。常用脉主要是骨脉、命脉、天脉、地支脉等。在治疗方法上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是药物治疗,二是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方法有汗法、泻法、赶法(赶火、赶风、赶毒等),止法,补法,温法、消法等治法。外治法是土家族传统疗法的重要治法,更具民族特色,如火功疗法,封刀接骨术,刮痧法,扑灰碗法,提风法、药浴法、推抹疗法,蛋滚法等二十多种。
药物在分类上按药物性分类:土家族将常用药物大体上分为三类,即冷性药(寒药)、热性药(温药)和平性药,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如五虎进、滚山珠、见血飞、八里麻等一类药物为热性药(温药);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如地苦胆、水黄莲、九牛造等一类药物为寒性药;介于寒性与热性之间的药物,其作用平和称之为平性药,平性药的功能为补养一类药物,如土人参、土沙参等。
按药物的作用分类:分为败毒药、表药、赶气药、赶风药、赶火药、赶食药、消水药、下药、止咯药、喜药、隔喜药、打伤药、打虫药、火疤药、蛇药等二十多类。在土家族民间药匠们还将作用大致相同的药物按序数分成若干大类,如将具有赶火败毒、活血祛瘀、消肿止痛、除风湿等功能药物称之为"七十二七";把具有通筋舒脉、消肿祛瘀、活血止血、赶火败毒、祛风祛湿等功能的药物称为"七十二还阳";把具有补气、润肺、健肝和中、强心补肾等功能的药物称为"七十二参";把具有赶风祛寒、活血散瘀、赶火败毒、赶气止痛、利湿通淋等功能的药物称为"七十二莲";把具有赶风除湿、活血止痛、赶火败毒、止咯化痰等功能的药物称为"七十风";把具有消肿散瘀、舒筋通脉、活血止痛等功能的药物称之为"三十六蜈蚣";把具有止血止痛、活血散瘀、消肿等功能的一类药物称为"三十六血"。此外,还有称为"七十二藤"等类的药物。
药匠们讲究配伍、禁忌、用量和方法。在民间流传有《草药十四反》、《草药十三反》、《草药三十六反》,较为系统地总结了药物的反畏现象。在治疗期间还讲究忌口,如各种痨病,伤病患者,对具有发性作用的药物或食物,如雄鸡、磨芋豆腐、鱼虾、羊肉、牛肉等。不吃生冷、腥臭或有刺激的食物。在用量上,药匠们一般不大严格,有经验的老药匠对单味药常以一把、一根、一节、一蔸、一块为计算单位。目前中青年药匠必用克制来计算药量。在用药方法上是多样的,有煎服、冲服、包吞、炖蒸、酒泡、磨汁、碾粉、糖儿、口嚼、挤汁、外擦、外洗、外敷、蒸者、点眼、塞鼻、佩挂、调擦、浴法等十几种。
常用的炮制方法有:磨捣法、切制法、煨制法、泡制法、炒制法、漂制法、炙制法、发芽法、露制法、埋制法、阴干法、炖制法、油炸法等二十多种。
民族艺术
·摆手舞
摆手舞有”巴渝舞“起源说。《华阳国志·巴志》载:“武王伐纣,前歌后舞”、“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这说明“巴渝舞”在武王伐纣时就用于了战争。“巴渝舞”之名始见于《华阳国志·巴志》中“阆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冲锋陷阵,锐不可挡,帝善之专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令乐人习学之,今所谓巴渝舞也”。
土家语,在“改土归流”以前一直是土家人的主要交际工具,在语言的传承上还因地域的不同而呈现出某些细小的差异。但由于土家族只有本民族语言而无本民族文字,民族文化的传承大多依靠口传心授,而这种传承方式又是极为有限的,那么,要更好地延续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就必须创造或依赖一种更为有效的方式,作为庞大的土家文化载体的摆手舞便自然地成了这种方式的承担者,用歌舞的特殊形式向后人讲述本民族的历史和生活,让土家人在祭祀和娱乐活动中,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和获得某种生产生活技能知识,因此摆手舞才具有了顽强的生命力,历经千年而不衰。 摆手舞产生和流传在武陵山地区的酉水河、清江流域。由于武陵山区气候湿润、降雨充沛,四季分明,适应了传统农业生产的土家山民均把农历的冬月、腊月和正月视为农闲季节,这就为祭祀和摆手舞活动的举行提供了必要的参与者和时间保障,因而年年举行,以致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被保留了下来,这也是摆手舞文化现象得以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跳丧舞
跳丧舞又称“跳丧鼓”,土家语叫“撒尔嗬”,是巴人后裔土家族特有的一种古老的丧葬仪式舞蹈,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主要流行于清江流域的土家族地区,与摆手舞的流行地域相对应,故有“南摆手北跳丧”之说。
跳丧舞是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传说故事为主要内容。开场时先由一人提锣绕棺边敲边唱,其后掌鼓师和众舞者便以“相合之声”加衬词衬句,歌子曲调宽广、音域奔放、节奏明快,极似古巴渝民歌。跳丧舞有双人、三人、群舞三种形式。动作皆为模仿飞禽走兽。主要特点是舞者全身不断上下颤动外,胯部左右摆动幅度大,上肢随胯部的摆动自然在胸前晃动,具有粗犷美。另外,在摆臂、下沉、扣胸、圆肩、脚内侧交替移动等方面则与巴渝舞不同。《隋书》曾记载了跳丧舞壮观场面:“……置尸馆舍,邻里少年,各持弓箭,绕尸而歌,以箭扣弓为节击鼓以悼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
如今,跳丧舞已逐步从丧葬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颇具观赏性的土家族群众性舞蹈。跳丧舞是土家人民自己创造的艺术财富,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多侧面地展示了土家民族的风情习俗,它是土家民俗文化的奇葩。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土家傩堂戏及其面具 土家族织锦技艺 土家族薅草锣鼓 土家族咚咚喹 土家族梯玛歌 思南土家花灯 桑植民歌 土家族打镏子 土家族撒叶儿嗬 南溪号子 石柱土家啰儿调 土家族摆手舞 肉连响 八宝铜铃舞 摆手舞 土家族毛古斯舞 长阳南曲建筑
土家族属于历史上的五溪蛮之一,山区,是其最大的环境特征。靠山连寨,成寨而居,是基本的环境特征。虽然山区中也偶尔有田坝,但很少有居住在坝子中间的,原因是为了节约和充分利用耕地。土家山寨一般不会选择在悬崖峭壁前,也不会选择在悬崖峭壁之上,主要是从安全角度考虑。另外,因河谷深切,一般山寨也不会临河而建,主要是为避免洪灾。当然,交通要道和集市除外。
在山寨选址时,除了考虑柴水方便,有时也考虑朝向,以座北向南为最佳选择。座北,可不向北开门,避开北风;向南,则可保证有充足的日照,利于晒粮收藏。如果,在大山的下半腰左右有小山环抱,又可避免过山风的袭击,更属建寨的上乘选址。
在山寨四周,一般遍植树木,首选树种为柏竹。柏树,既有长青常绿之美,又有百年安稳的寓意。种竹主要是为满足生产工具所需,绳索离不开竹,筐篮筛扇都是以竹为原料。另外,各家各户,还可以在房前屋后栽种果木树,不同季节,李白桃红,花香馥郁,果实诱人。
山寨建筑,依山顺势,高低错落,青瓦屋面,木柱吊脚,黑柱头、红板壁、白窗门,走马转角,简洁而不单调,明快中显几分堂皇。
土家族的木房,有长三间和长五间之分,但以长三间为多。每一间,即以两列柱头之间面积为限。其间距和进深,肯定依用地条件而定,但按鲁班艺,一般进深为二丈四尺,即8米。开间则有丈二八和丈三八之分,即堂屋丈三八,左右配房为丈二八。有钱人家在宅基地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在左右各增加一间,变成长五间,还可以在沿左右正房向前延伸至院坝坎,竖吊脚厢房。厢房有单厢房和双厢房之别。单厢房叫“转角房”,双厢房叫“撮箕口”。厢房二层(与正屋平层)留外回廊,其与阶阳(含亮阶阳)连接,就形成土家族典型的“走马转角吊脚楼”。
正房的堂屋为供奉家先牌位、会客和公用。左右正房又分为前后两间,前间为厨房,后间为居室。面向堂屋,右大左小,右边的房子由长辈或者哥兄居住,左边由晚辈或弟弟居住。厢房,低于堂屋地面的下层,一般为圈舍或者堆放农具柴禾;上屋为客房或未成年子女住房。也有以用于放置贵重农具或压面机械的。
堂屋,装双开大门,正面为家先壁或香火牌(有的因香案装饰成盒式,又叫香盒),通常要写红纸香火,如“天地君亲师位”之类。一般的香案为悬空式抬板,上置香炉、烛台和铁罄,有的则供奉有祖宗牌位或灵牌。香案也有装饰成盒式的,造型优美,雕缕纹花,十足一份艺术品。盒内则可以存放香纸等供品。一般人家就将香纸放置于香案台板上。香案前则摆放八仙桌一方,主要是逢年过节,以摆置刀头果品等牺牲。故这八仙桌又叫贡桌。在堂屋的两侧,讲究的人家还要摆设雕花茶几和雕花木椅,使之成为真正的会客室。一般的人家没有那么多客会,则将风簸等大型农具置于此间,过去也有将织布机放于堂屋的。现在一般都是摆放沙发和电视机等电器。香火壁通常要向前移一根柱头,后面的一间成横长坚直的长方型,通常是储藏室,也有因儿子成人当家,父母蜇居于此的。堂屋前壁左右各开一门,是进入左右正房的主要通道。
左右正房一般沿后二柱装板壁隔开,前为伙房,后为居室。伙房的陈设,主要是四大件,即火铺、灶头、碗柜和水缸。沿河土家族地区很多地方都装有火铺。火铺有大有小,是将火坑提高60—80㎝,再将相连的两方用木料装平,平时可用草凳坐于其上,少了地面的潮湿,冬天又少了地面的冷侵。而另两方只装两块20多厘米宽的木方,差不多等于灶台高,在这样的高度用鼎罐煮饭,铁锅炒菜,就少了弯腰或下蹲,操作起来更加方便。也有的人家没有火铺,就只能平地修火牢坑了。火牢坑里架铁三脚,在三脚上架鼎罐煮饭,架铁锅炒菜。随着电饭锅的普及,一些人不用鼎罐煮饭了。但他们还是认为铁鼎罐煮的饭香一些。
土家族的灶台,一般是连锅灶,少则三口锅,从大到小,分别为兆锅、中锅、边锅。也有四口锅的,大兆锅、兆锅、中锅、边锅。大中小依次排列。整个灶台呈钝牛角型。兆锅可以煮四五十斤米的饭,办事务时才用得上。平时煮大量的猪哨食,或烧烫猪水,或者就改放干粉的东西。中锅和边锅使用的频率较高,推个半升豆子的豆腐就要用中锅了。夏天在火铺上煮饭,那个火是敞的,很热,一般人家也要改用边锅。灶头的火塘是被围起来的,烧树叶、草茎之类也要方便得多。以前灶头没有打烟囱,烟子一般都是从灶口漫出,现在多数人在灶口上方留了烟道,甚至搞回风道,室内的烟子少了,灰尘也少了。在灶台上操作,是在弓形的后方,这一面和平面都用桐油石灰刮平,有的可以磨到照得见人。
特色饮食
土家人主食以苞谷、大米、高梁、红薯、杂豆、洋芋为主。加工花样颇多,吃法也银讲究。菜肴讲究酸、辣、香味。这是土家饮食的又一大特点。"辣、酸、香三字,土家妇女做出了许多妙文章。
腌制泡辣子,吃起来又辣又麻,别有滋味。酸辣子,既可油煎,又是上等佐料。糯米酸辣子、苞谷酸辣子,可算是土家族妇女的绝技。秋冬后,每家都要制作几坛各种辣品,以备冰封时节、农忙时节、蔬菜淡季吃。
夏天,天气炎热,不宜吃荤腥,鱼、猪肉又易腐,拌上糯米粉子,腌制成酸鱼肉,既不油腻、腥臭。又防腐、上口,是招待宾客的佳品。
合渣也是土家极喜欢的菜肴。以黄豆粉掺青菜叶温火煮,味美易咽,营养丰富。豪饮品茗, 也是土家人的一大嗜好。
饮酒煮酒,由来已久,古代巴入就已豪饮成习,这些传统土家人继承下来。土家酿酒工艺精道且种类繁多,如五谷杂粮酒,葛根酒、药材酒、可酿酒。
饮酒亦有讲究,明清时期,土家族有特殊饮酒习俗,谓之"咂酒"。据传"咂酒"始于明代土兵按时奔赴抗倭前线,将酒坛置于道旁,内插竹管,每过一人咂酒一口,以此传习成俗。
茶,是土家族生活必需品。孙云梦记九,永风俗:"人啜茗粥,著山屐。"茶,有凉水甜洒茶,凉水蜂蜜茶、糊米茶、姜汤茶、锅巴茶、绿茶、灯笼果茶、老叶茶、茶果茶,还有炒米茶、蛋茶等等。
凡来人、来客、主妇必视其对象筛茶,层次级别颇有讲究。常客筛一般茶,贵客筛蛋茶、甜洒茶。夏天,天热口渴,山民用葫芦,竹筒提来沁凉清冽山泉,冲糯米、高梁甜洒,连洒糟一起喝。
土家族喜养蜂,蜂蜜为居家珍藏,客来茶中加放蜂蜜,这是客人的口福。冬天,喜喝熬茶。茶用大瓦罐置火坑间熬煮,常年不离,是土家火坑中的不倒翁"。熬茶多用老茶叶或茶果,汤色深红,香气扑鼻。糊米茶是将米炒成焦块,用布扎紧,放至开水中,待冷却后喝,有止渴解暑之功能。"住山靠山,靠山吃山。"这是土家族生活经验之谈。
土家族的山珍野味,取之不尽,吃之不竭。诸如:野猪、鹿子、白湎、竹鸡、刺猪应有尽有; 胡葱、椿芽、蕨笋、葛粉、枞菌、野木耳、炖肉煮汤鲜美至极。若用油烹炸,谓之"菌油",香纯味鲜。武陵山里多野蜂,巢于树洞土窟之中。蜂卵化取卵蛹,油炸酥脆,堪称土菜一绝。
过年馔肴,风味独特,尤其讲究腌制腊野味。山民将野猪、鹿子、白面包湎卤腌缸中半月,取出挂于火炕烟熏火烤,作成宴宾上等佳肴。"血豆腐"即将豆腐合猪血,猪肉及花椒、辣椒等佐料拌成泥状,捋成卵形,以竹筛置火炕上,烟熏烤成腊黄,吃起来耐嚼味香,堪称佐酒上品,亦为土家特色。
"合菜"俗称"团年菜"。是土家族过年家家必制的民族菜。相传明嘉靖年间,土司出兵抗倭,为不误军机,士兵煮合菜提前过年。其制作是将萝卜、豆腐、白菜、火葱、猪肉、红辣椒条等合成一鼎锅熬煮,即成"合菜"。除味道佳美,还别有深意。它象征五谷丰登,合家团聚,又反映土家人不忘先民的光荣传统。
"社饭"是土家人每年二月"社日"必食的"佳节饭"。其作法是先于节日前上山扯来野葱、社菜,洗净剁碎,放于锅中焙于。煮饭时,先将肥腊肉炒香,铲出待用。煮饭时以三分糯米和一分粘米混煮,粘米半熟后方下糯米,然后将米汤滗净,放进社菜、胡葱和腊肉,搅拌均匀,阴火焖熟。揭开锅盖,香气盈室,其味妙不可言。
民俗风情
·土家族婚礼
(一)、问名
问名又叫第一次过门,由红叶月佬带着男方去女方家兴礼节,如果男方双亲皆在,那么就由男方父亲与新郎去女方家而母亲不去,如果男方父亲已经去世或者父母离异那么就有男方的母亲与新郎去女方家。
问名主要的任务就是男女双方互相认识,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知道对方的名字。双方的长辈通过交谈确定两姓联姻,所以在土家族的新人中很少有同姓的为夫妻的。在问名这个礼节中男方需根据自己家境的好坏给女方准备适当的礼品。问名结束后各自回家。
(二)、过门
即正式的过门。由红叶月佬带领女方到男方家中去,用当地的话说叫做“看地方”,意思就是女方到男方家去看看男方家环境如何,这其中主要还是了解经济状况和居住环境,所以在土家婚俗礼仪中也是讲究门当户对的。在过门中新娘由自己的母亲或者姐姐、婶婶、姑妈带领,男方也需要给女方的来客兴礼,按照传统礼仪,通常是给每位来客准备一套新衣服。
(三)、认亲
男女双发家族亲戚互相认识的环节,这也是土家婚俗礼仪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即男方的族人到女方家中拜访,女方要接自己的族人来接待男方来访客人,双方的族人在这个过程中互相认识。男方需要给女方带来族茶?,在这个礼节中,新娘需要给男方的族人献茶,同时男方族人给新娘喜钱。最后女方接受男方的礼茶,女方的族人需要回礼打发,认亲环节便结束了。
(四)、请期
由红叶月佬写下“择选良期”,写上期单,然后到女方家报期,男女双方家庭在一起商量关于婚礼的一切安排,报期男方同样要给女方带上茶礼。
(五)、亲迎
在报期中确定的举办婚礼的日期为两天,这两天为良辰吉日,婚礼的第二天为正期。婚礼的第一天由红叶月佬到女方家,女方家安排亲迎人员的多少,然后由男方家按照相关要求派亲迎队伍到女方家。在这一天的晚上亲迎队伍将在女方家度过,第二天负责将新娘子带到男方家。女方家在第一天的晚上要举行类似于告别晚会的一个小型晚会,叫做“陪十姊妹”,主要内容是新娘平时的玩伴都坐在一起唱歌,表达不舍的情节。于此同时在男方家也要举行一个小型的庆祝晚会,叫做“陪十友”,主要是新郎平时的玩伴都坐在一起来说酒令,以此来表达成家立业的喜悦。
在正期这一天,女方将会有两个送亲的人,通常是新娘的嫂嫂、姑妈或者是婶婶等女性近亲。如果送亲的人为新娘的长辈便被称为“上亲”,如果是新娘的同辈便被称为“高亲”,如果是新娘的下辈则被称为“送亲”。在亲迎队伍出新娘家门的时候,新娘的父母和新娘要抱在一起痛哭流涕,也就是土家族出名的“哭嫁”了,也是来表达父母对女儿的不舍和新娘对父母的依恋。在亲迎队伍到达男方家中时,男方要敲锣打鼓鸣放鞭炮欢迎,通常这里便是整个土家婚俗礼仪的高潮,男方要给两位送亲人“整腹”④,在正期的第二天新娘和新浪要回门,即新娘与新郎还有两位送亲人一起回到新娘的娘家去问候,然后由女方的父亲或者母亲将新婚夫妇送回男方家中。
(六)、大礼告成
至此,整个标准的土家婚礼便结束了,按照少数民族的习俗,如此结合的新郎新娘就已经是完整意义上的合法夫妻了。
哭嫁
婚前一月或半月,新姑娘按习俗规矩每夜晚要哭嫁,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余,至少三、五日。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新娘哭嫁时,全村寨相好的姐妹都要来陪哭、对哭。哭嫁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哭父母”、“哭戴花”、“哭吃离娘饭”、“哭离闺门”、“哭上轿”等等。到出嫁时新娘哭得眼皮红肿,声音嘶哑;哭得越狠,人说这姑娘有出息;哭得越好,人说那姑娘有才华。哭嫁期间,嫡亲叔伯,请侄女做客吃饭,叫吃“送嫁饭”。
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
哭嫁,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今天,婚姻自由了。土家族姑娘在结婚时也还要哭嫁,但现在的哭嫁仅是一种仪式罢了。
陪十姊妹
陪十姊妹是土家族姑娘哭嫁的独特形式。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爹娘邀请亲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围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称陪十姊妹歌。 十姊妹围坐一桌,首先由新娘哭“十摆”,新娘哭“一 摆”,厨师在桌上摆一样菜,摆完后,其余九姊妹轮次哭,最后又由新娘哭“十收”,厨师再一样一样将酒菜收进,菜收完, 陪十姊妹活动即告结束。 哭嫁的歌词内容很多,“十摆”、 “十收”有哭祖宗之德, 爹娘之恩,姐妹之谊,兄嫂之贤,故土之情等等,有时也骂媒人。陪哭多是难分难舍的缠绵之词。音律多用七宇八句的顺口溜,如“爹娘恩德比天地,哺育教养心操碎,树欲静而风不息,恩德未报就别离。远望故里盼归期,归来又能住几时?门前小河长流水,女儿眼泪长长滴。”
还骨种
土家族实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有姑舅表婚和填房婚之俗。姑舅表婚,又称“还骨种”,在土家族中比较普遍,有“姑家女伸手取,舅家要隔河叫”之说。
填房婚
填房婚,是指兄亡收嫂、弟亡圆房之俗,这是一种强迫婚姻,建国后被强令禁止。
同姓婚规
土家族在同姓为婚的问题上十分谨慎,仅限于同姓不同宗或五服以外的通婚,五服以内通婚为大逆。事实上,到现在为止,即使是符合土家婚规的同姓婚姻,也还是不能为大多数土家人认同。
土家族历史上的婚姻是比较自由的,男女双方经过自由恋爱,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即可结为夫妻。在恩施石窑、大山顶等地,有“女儿会”的习俗,即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青年男女通过“女儿会”,自由恋爱,结为终身伴侣。改土归流后,土家族被迫实行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包办婚姻,清乾隆《鹤峰县志》载:“至于选婿,由祖父母、父母主持,不必问女子愿否。如女子无耻,口称不愿,不妨依法决罚,一与聘定,终身莫改。”
其它
土家族在改土归流前,有“背婚”之俗,即新娘由其亲属背负到男方;改土归流以后,新娘由其亲属背到大门,然后坐轿或步行。无论坐轿或步行,都要穿露水衣。土家族迎亲时的拦门礼独具特色。土家族青年男女结婚时,男女双方各请一位能说会道的人当总管,男方总管(也称路督管)率领迎亲队伍到女方迎亲,女方要在大门外摆一张桌子,双方总管对歌或对白。如果男方总管唱嬴了或讲嬴了,就把桌子搬开,让他进大门;如果男方总管唱输了或讲输了,则要从桌子下面爬过去。
土家族新郎、新娘拜堂以后,双方要同奔洞方,抢坐新床,俗称“夺床”。其坐床习惯通常是男左女右,以床的中线为界。有心计的新娘,常抢坐在床的中线上,以象征未来在家庭中地位。新郎亦不甘示弱,尽量把新娘挤到线外,彼此互不相让,直到新郎把新娘的盖头揭开后,新娘嫣然而笑,夺床就此结束,然后夫妻共饮交杯酒。土家族青年男女婚后三日回娘家,俗称“回门”,一般当日返回。
·四道茶
土家四道茶是把数百年前容美土司(今湖北鹤峰、宣恩、五峰一带)土家人按一年四季款待贵客的“贝锦卡茶道”,集合在一起展示土家茶文化的茶道。
第一道茶——白鹤茶。茶道小姐在茶道乐团演奏《鹤峰采茶谣》、《茶歌》、《柑子树》等轻松愉快的茶道音乐中,端着古色古香的茶具给客人上白鹤茶(现名富硒茶)。相传一只白鹤从武陵山去大巴山取仙丹,逢容阳大旱,白鹤遇难茶山,被土家阿哥咬破手指滴血相救。白鹤取回仙丹,又见阿哥吃力打井找水,遂吐丹于枯井,枯井溢满了清泉,白鹤却献出了生命。白鹤井由此得名,白鹤井水泡茶,叫白鹤茶。
第二道茶——泡米茶。沿习了土家人的咂酒遗风。此茶制作精细,是将糯米蒸熟后干成“阴米”,用河砂爆炒成泡米。冲泡米茶时,要将开水慢慢地从碗边旋至中间,否则,泡米就会蹦出碗外。然后在碗上放一支竹筷,供客人搅拌糖和泡米。这只竹筷就象征咂酒用的竹管或麦管。
第三道茶——油茶汤。不来贵客,不筛油茶。土家人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制作麻烦是原因之一。将富硒茶,时令新鲜果实如玉米、黄豆等油炸后冲泡而成。做油茶汤,用茶油最好,炸出来的食品,要呈棕黄色,特别香脆;富硒茶最好是中等炒青;春夏季做油茶汤,用新制茶叶,味道更加鲜美可口;伴料可选择玉米花、泡米花或油炸糯米花和花生米、豆腐丁、瘦肉丁、油炸鸡蛋等等。综上所述是制作油茶汤的准备工作,接着是做油茶汤,先将适量的油放入锅中,把茶叶捞起来,加入冷水,放盐,待油汤烧至开而不沸时,把油炸茶叶撒入锅中,然后将油茶汤冲入盛有玉米花等伴料的碗中即可食用。
第四道茶——鸡蛋茶。一般是土家新郎新娘在婚期或儿媳在父母寿庆时孝敬双亲的一道茶,吃茶必有馈赠,名曰茶钱。每碗茶放三个蛋,土家人认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现在,筛给客人的鸡蛋茶不收茶钱,只是作为一种礼仪,客人送给主人的是祝福,主人送给客人的是吉祥。 目前,土家四道茶已成为接待贵客的特别节目,能增进山内与山外的相互了解,是加深人们感情的纽带和桥梁。在茶道晚会上,客人不仅仅品尝了土家人不同节日或喜庆时待客的“四道茶”,还欣赏了茶道音乐、茶具工艺等
土家族名人
沈从文: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生于湘西凤凰,他身上有一半的土家血统。
戴秉国:生于贵州印江,曾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外交部常务副部长、现任国务委员。
向达:中国著名的敦煌学家、中外交通史家,湖南溆浦人。
向警予: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者,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妇女运动领导人之一,湖南溆浦人。
廖汉生:中国共产党重要人物,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湖南省桑植县人。
杨正午:生于湖南龙山,曾长期担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省长。
刘仁:曾任中共北京市市委第二书记,北京市副市长,重庆酉阳人。
黄永玉:土家族,著名画家,生于湖南凤凰,沈从文系其表叔。
冉云飞:中国当代著名自由主义作家,生于重庆,现居四川成都。
相单程:中国东汉时期南部边境上的一个部落首领。
彭司勋:中国工程院院士,药物化学专家。
李正天:广州著名当代艺术作家。
许晴:中国女演员。
阿朵:中国女歌手。
邓玉娇: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野三关镇木龙垭村人,野三关镇“雄风”宾馆服务员。因基于自卫目的,刺死、刺伤镇政府人员而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有网民成立关注网站,被誉为现代“玉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