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族群,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族群。目前,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0%,分布于世界各地。除大中华地区外,汉族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较多分布。 “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华夏族称为“汉人”,始于汉朝。在现代,还有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等称呼。
汉族人口90%以上都分布在中国,在中国大陆,汉族占总人口的90.56%,分布于各个省份;在台湾汉族占总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门,汉族分别占总人口的95%和97%。汉族在其他部分地区也是当地的主要民族,新加坡(77%)、槟城(马来西亚)(56%)。同时在许多国家也是重要的组成民族之一。
汉族的形成历史
·史前时代
在公元前约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当今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先民就在黄河流域起源与发展,分别创造了贾湖文化(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6600年)、老官台文化(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裴李岗文化(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和龙山文化(公元前3000至公元前2000年)逐步从母系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距今4000多年前,各部落首领争衡于中原,逐渐形成炎帝、黄帝、蚩尤三大部落鼎足而立的局面。黄帝居中央,炎帝在南方,蚩尤在北方,三者皆渊源于神农,据载黄帝、炎帝皆少典之子,蚩尤亦以神农之后得医药真传并以铁器闻名。炎帝与蚩尤争战,炎帝不敌而求助于黄帝,黄帝九战而不胜,终于涿鹿之战大败蚩尤。遂后更多部落归附黄帝,黄帝被推为天下共主,神农正系部落首领炎帝不服,炎帝、黄帝争战。黄帝胜于阪泉之战,代炎帝而为天子,炎黄两大部落融合,并融合其他归附及降服的部落,逐渐形成华夏族。
·早期历史
约前2070年,启建立了夏朝;前1600年,商朝建立;前1046年,周朝建立。从周朝开始,活动范围由黄河流域逐渐扩大到淮河、泗水、长江和汉水流域。在这期间,华夏族的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族的前身,并以此区别于夷、蛮、戎、狄等诸多族群,但此时华夷的划分尚不十分严格,春秋(前770~前476)时,华夷贵贱尊卑的观念已很强烈,当时区分华夏与蛮夷的标准,族类与文化都被重视,文化尤为首要因素。华夷因礼俗、服饰等因素而往往可以互相易位。秦、楚不仅与齐、燕、韩、赵、魏同称诸夏,而且是两个最强大的华夏诸侯。七雄合纵、连横、兼并、争战,但族体相同,形成诸夏统一趋势;于是华夏成为稳定的族体,分布区域也已达东北辽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东南湖湘、吴越等广大地区。
·帝制时代
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建立了秦朝,但秦朝因为暴政仅14年便二世而亡。秦末天下大乱,最终刘邦统一天下,因刘邦曾被封为汉王,所建立的朝代便称为汉朝。汉朝统治408年,该时期中国版图空前扩大,文化高度发达,以先秦时期的华夏族为核心和主体的中国人便对外自称“汉人”,汉族由此得名。此时汉族人口分布仍集中与黄河、淮河流域。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因数个北方游牧民族向中原南下建立政权,史称“五胡乱华”,汉族人口逐渐向长江、珠江及中国东南部大规模迁徙,史称“衣冠南渡”。隋唐时汉族重新控制中原地区,而唐朝时期因为国力强大,汉人曾一度自称“唐人”。宋、元、明、清时,华南汉族人口便大大超过了华北。
自明朝起汉族开始零星向东南亚移民,从19世纪起又有汉族向欧洲、北美等地移民。近代清朝建立以后,满洲统治者曾驱逐满洲汉族,并将部分汉人编入汉军八旗和包衣。并柳边为界,禁止汉人进入当地,直到清末为了充实边疆并防止沙俄的渗透,才准许汉族重新进入满洲。在张作霖统治满洲时期,就大量引入山东汉族人闯关东。
汉族与中华民族关系 自汉族王朝先后亡于蒙古族与满族以后,原本即已是民族复合体的汉族国家便被满族统治,使汉族支离破碎而近乎瓦解。自清末革命以后,以孙中山为首之革命志士又了所谓:“五族共和”之中华民族,团结满、蒙、回族等其他民族,创建中华民国,因而引发一系列关于汉族与中华民族关系的研究与民族问题。 如孙中山革命时,关于满洲人是否为要驱逐的外族,还是五族共和之一的民族。“中华民族”一词的演进也因此反映了近百年来国族与民族主义的相关争议。 因为“五族共和”口号关系,一般认为中华民族也包含了汉族,蒙古族,满族,回族,藏族。但汉族诸多民系中,并不包含满族,蒙古族,藏族,回族。
·汉族移民
商朝的遗臣箕子率商朝遗民(古河南、山东人,具体数目不明)到朝鲜半岛建立了“箕氏侯国”,并得到周朝的承认而成为诸侯。此一说法为“箕子东来说”。韩国历史学家尹乃铉在其所著的《韩国古代史新论》中承认箕子朝鲜的存在,并认为箕子来源于中国中原。 高昌居民以汉族(主要为汉魏屯戍军民的后裔和逃避战乱的内地移民)为主,少数族(主要为昭武九姓和其他西域国家的侨民)为辅。因而高昌国建制,如官制、兵制、赋役制、士族制等,大抵脱胎汉晋,又自具特色。汉族传统文化在高昌占统治地位。俗奉天神,兼信佛法。十六国时期,祆教已在高昌流行,但佛教在高昌一直受到尊崇。道教也有一定的影响。
自中晚明起汉族开始零星向东南亚移民,从19世纪中叶起又有汉族向欧洲、北美等地移民。
果敢族是缅甸的一个很特殊的民族:在缅甸,他们被指为从中国云南省而来,居住在果敢县的中国汉人;而在中国,有人指他们是明朝在缅甸的遗民。
朱之瑜(1600年-1682年),字鲁玙,舜水是他在日本取的号,意为“舜水者敝邑之水名也”,以示不忘故国故土之情。浙江余姚人,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朱曾参加抗清活动,也曾助郑成功北伐,南明灭亡后,不愿降清,东渡日本。于日本和德川光圀接触,其遗臣性格与儒家思想让德川光圀深感未有异族殖民的日本方是中华思想的正统继承者,遂发奋编纂《大日本史》,以扬正统,导致尊王攘夷思想之催生,建立了明治维新思想之基础。
郑经在三藩之乱时出兵大陆,后因战事不利撤退,若干将领四散海外,礼武镇总兵杨彦迪投奔广南,二镇总兵周云隆率一队船在舟山,房锡鹏也有一支船队在浙江乌洋,黄进在琉球。。后以杨彦迪部将陈上川投奔越南定居西贡〈今胡志明市〉,设明乡会馆,并有“耻作北朝臣,纲常郑重;宁为南国客,竹帛昭垂。”对联自述身世。以明乡人之名传后世。
兰芳共和国(1777年—1884年),全称兰芳大统制共和国,是华人所创立的第一个共和国。1770年广东梅县客家人罗芳伯在东南亚西婆罗洲(今加里曼丹西部)坤甸成立了“兰芳公司”,1777年罗芳伯将“公司”改为“共和国”,成为“兰芳共和国”。
汉族的人口分布及民系
·汉族人口在大中华地区的分布
汉族人口99%以上都分布在大中华地区,在中国大陆,汉族占总人口的92%,分布于各个省市;在台湾汉族占总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门汉族分别占总人口的95%和97%。汉人是世界人口,历史文化第一大民族。
地区 人口(2005年) 中国大陆 1,201,809,000 香 港 6,554,000 澳 门 462,000 台 湾 23,365,400 总 计 1,231,261,000
·汉族人口的世界分布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中(另外两种为:古埃及的圣书字及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亦是唯一沿用至今的一种,汉字的字型依历史演进顺序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 汉族的书法有着两千多年的传统,文房四宝之一的毛笔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及国画家。 汉族服饰被现代人称之为“汉服”是从三皇五帝至明朝汉族一直沿袭下来的民族服饰。其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宽袍大袖。这种服饰文化在古代也影响了日本、朝鲜、越南、琉球等国的传统服饰。 后因满清统治者推动剃发易服,强制改穿满族的旗装而使汉服一度消失了,但日本、朝鲜、越南等依然有部分遗存下来。典型的旗装是以男子的长袍马褂和女子的直筒长袍为代表(但事实上在民间上衣下裳的传统汉族穿法仍然常见于妇女服饰中)。民国时期随着西方事物的传入汉族服饰再次经历变革。西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普及开。 近几年对于汉族的民族服饰有很多争论,其间产生了“汉服运动”,汉服运动者不满于汉服目前的使用范围而支持“复兴汉服”。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政府回应: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没有任何服饰能代表整体民族的服饰,欢迎穿着各民族服装。在部分新一代汉族青年人中,复兴汉服运动成为风尚,但大部分汉族人还是穿着较为普世的T恤西装牛仔裤为主。 ·建筑 汉族民居形式的典型为四合院,不仅在中国民用住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早在3000多年前的中国西周时期就有完整的四合院出现。陕西岐山凤雏村周原遗址出土的两进院落建筑遗迹,是中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汉代四合院建筑受到风水学说的影响,四合院采用阴阳五行的格局。唐代四合院上承两汉,下启宋元,其格局是前窄后方。然而,古代盛行的四合院是廊院式院落,即院子中轴线为主体建筑,周围为回廊链接,或左右有屋,而非四面建房。晚唐出现具有廊庑的四合院,逐渐取代了廊院,宋朝以后,廊院逐渐减少,到明清逐渐绝迹。元朝分给前往大都的富商、官员建造住宅,由此开始了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大规模形成时期。后经明、清完善,逐渐形成北京特有的四合院建筑风格。其他还有和式建筑,起源于唐朝并传至日本,和室铺得是叠席,而唐式铺得则是复式地板。但现在这一类的空间设计都统称为和室。 汉族民居形式还有窑洞(陕北地区)、福建土楼、木造或砖造平房等。 汉式建筑除民用住宅外,还有 佛塔、石桥、木桥、园林、皇陵与宫殿、牌楼、寺庙。 ·信仰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乐天知命(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和尊敬祖先(而不是祖先崇拜)是汉族的主要传统观念。历史上汉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后来天主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又有一些人开始信仰这些宗教。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图腾古代汉族王朝的帝王多自称“真龙天子”,具有权威以及民族的象征。龙是汉族千年以来虚构的动物,具有蛇身、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口角有须、额下有珠的形象。皇宫使用器物以及皇帝服饰也多以龙为装饰。与皇帝有关的事物也背影上了龙的标记,如“龙床”、“龙颜”、“龙袍”等,汉族先民将龙作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龙”,统一中国的秦始皇甚至被称为“祖龙”。曾被满族建立的清朝,以及被越共灭亡的越南共和国用为国旗及国徽,当今不丹国旗中也有龙的存在。 凤凰(Chinese phoenix/Fenghuang),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仅次于龙。羽毛一般被描述为赤红色,雄的叫凤,雌的则叫凰,但叫凤凰的时候均代表女性。常用来象征祥瑞。;亦称为朱鸟、丹鸟、火鸟、鹍鸡等。形象有鸿头、麟臀、蛇颈、鱼尾、纹、龟躯、燕子的下巴、鸡的嘴。自古以来凤凰就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 自从汉朝开始独尊儒术后,中国开始了2000多年的儒学教育。隋朝时确立科举制度,宋朝时开始兴建书院。清朝末年科举制度取消。如今大陆地区主要实行高考制度来选拔学生进入大学;台湾地区则是以学力测验制度来选拔学生进入大学。 ·饮食汉族人通常以稻、麦为主食,搭配蔬菜、肉食和豆制品等多种菜点,通过蒸、炒、煎、炸、煮等等不同烹饪方法制作主食和菜点。 汉民族善于烹饪,经过几千年的烹饪历史发展,菜式基本分为八大菜系,即川、鲁、苏、粤、皖、湘、浙、闽等八大菜系,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医药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传统医学的治疗理念正逐渐为世界所接受,传统医药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世界范围内对中医药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 中国的药文化,由于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所以其底蕴十分丰富。然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导致某些误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对药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力度很不够,长此以往,无疑对中药事业的继承、发展与推广是十分不利的。中药在中国古籍中通称“本草”。我国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由政府颁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 汉族的民族英雄 岳飞:南宋时期的著名抗金将领。岳飞一生为中国宋朝抵御异族侵略。 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 戚继光:明代抗倭将领,军事家。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 郑成功:南明抗清名将,以“忠肝义胆”、“抵抗外来统治”“忠于领袖”形象深入人心。 史可法: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清高宗以其忠义,追谥忠正。 坐礼 而现代坐在凳子上,双脚纵向下来的坐法,也就是盘腿而坐,实际上是从南北朝以后才传入,是从当时西域国家传来的,当时称为胡坐。 送礼 汉族的社会关系是一种典型的互惠型社会关系。通常社会关系的不同是通过类似家庭称呼来表达的。个人与社会的联系被称作“关系”,而这种联系里面的情感被称作“感情”。华人的社会关系通常是通过互相送礼来进行。 自古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的说法,表示礼物的价值在于送礼者的善意和心意,而非礼物本身的价值。尤其是定情信物。 丧葬 中国传统葬礼的主色调为白色,故亦有白事之称,与红事(喜事)相对。随死者的信仰和经济情况,整个过程中经常混杂有关的佛教、道教或风水仪式。 婚姻 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婚姻制度中,“一夫一妻制”是一个基本原则,在很多朝代的法律中都给以明确的规定。中国古代妻与妾有严格区别,妻一般称正室、元配,妾通常出身低微,地位较低下。 妻姊妹婚是指男子同时以两个或多个姊妹为配偶,或者在妻子去世后续娶其姊妹的行为或习俗。此在“一夫一妻多妾”制社会中经常出现,为汉族固有习俗,古称媵娣制。 同姓不婚是同姓的男女不得互相通婚的婚姻制度。汉族诞生以前,华夏部落民时代便有所谓:“同姓不婚,惧不殖也”之说。 姑换嫂就是穷人家无力婚娶,将自家女儿许配别人家为妻,换娶回那家女儿为媳,也有称作“调换亲”。由于汉族重视宗法与家族关系的延伸与补充,对于感情良好的兄妹或姊弟,或是借由表兄妹联姻成亲血脉相连,自己人总是比较好讲话,被认为亲上加亲的美事。另外还有男方改姓,赘入女方家门,将来所生的儿女依母姓的“招赘婚”。 童养媳为汉族固有且独特的其中一种婚姻习俗,童养媳的婚俗约于宋朝出现。是把未成年的女孩送养或卖到另一家庭,由该家庭抚养,长大后与对方的儿子正式完婚,结为夫妻的一种婚姻习俗。 结谊 是两个或以上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结为一种拟亲属的关系,称为谊亲,又称契亲、干亲,俗称干字辈,彼此以亲情维系,可以是长辈和幼辈,也可以是同辈。通常友上加亲,亦友亦亲,关系比一般的远亲和一般的朋友更密切。同辈的结谊又称结拜、结义、换帖。 古代结谊属于较为严肃的关系,有礼仪,有宗教或祭祀,或其他习俗严密定义,视结谊为补救或扩张伦常关系不足、扩大家族宗族力量的方式之手段。 但结谊、上契等行为常会被认为是非情侣或夫妇的暧昧或性关系之代名词,因此一群谊兄弟姊妹也可能是暗示存在群体性关系。不过,谊兄妹或谊姊弟恋爱和结婚在汉族来看,多视为平常事,一般不会视为乱伦。有些长辈会鼓励谊兄妹或谊姊弟恋爱和结婚,或谊兄弟行姑换嫂,。视为亲上加亲。尤其是互相认对方子女为谊子女的父母。 过继 过继,亦称“继”。指自己没有儿子,收养同宗之子为后嗣。也指入养父之家为其后嗣。 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三纲指三种人伦从属关系: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之观念来自法家,《韩非子》中讲:“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五常指五种儒家认定的人伦关系的原则:仁、义、礼、智、信。三纲与五常之间是不可分离的。 孟子则更进一步阐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第三章) 三从四德是汉族古代宋明以降女子的行为规范,四德也成为汉族男性选择妻子的标准。三从是指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汉族的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