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杉
水杉(学名: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落叶乔木,柏科水杉属唯一现存种,中国特产的孑遗珍贵树种,第一批列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稀有种类,有植物王国“活化石”之称。1984年,武汉市将水杉定为市树。已经发现的化石表明水杉属在中生代白垩纪及新生代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但在第四纪冰期以后,同属于水杉属的其他种类已经全部灭绝。而中国川、鄂、湘边境地带因地形走向复杂,受冰川影响小,使水杉得以幸存,成为旷世的奇珍。
水杉是中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一级)。 科学分类 界: 植物界 Plantae 门: 松柏门 Pinophyta 纲: 松柏纲 Pinopsida 目: 松柏目 Pinales 科: 柏科 Cupressaceae 属: 水杉属 Metasequoia 种: 水杉 M. glyptostroboides
生物形态
高可达35米,胸径可达2.5米。幼树树冠尖塔形,老树则为广圆头形。树皮灰色或灰褐色,浅裂成狭长条脱落,内皮淡紫褐色;大枝近轮生,小枝对生,下垂,一年生枝淡褐色,二、三年生枝灰褐色,枝的表皮层常成片状剥落,侧生短枝长4-10厘米,冬季与叶俱落。叶扁平条形,长1-2厘米,宽1.5-2毫米,淡绿色,表面中脉凹,背面隆起,每边4-8条气孔线,交互对生成两列,羽状,冬季与侧生无芽的小枝一起脱落。 球花单性,雌雄同株,单生叶腋;雄球花单生于枝顶和侧方,排成总状或圆锥状花序状,有很短的柄,雄蕊20,交互对生,各有3个花药;雌球花单生于去年生枝顶或近枝顶,有短柄,珠鳞22-28,交互对生。 球果下垂,近四棱圆球形或短圆柱形,有长柄,长1.8-2.5厘米,熟时深褐色;种鳞木质,盾形,鳞顶扁菱形, 中央有一条横槽,宿存,交互对生,通常为22-28个;中部种鳞各有种子5-9。种子倒卵形,扁平,周围有窄翅,先端有凹缺。子叶2,出土。
生长习性
产地的气候温暖湿润,夏季凉爽,冬季有雪而不严寒,年平均温13℃,极端最低温-8℃,极端最高温35.4℃,无霜期230天;年降水量1 5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 度82%。土壤为酸性山地黄壤、紫色土或冲积土,pH值4.5-5.5。多生于山谷或山麓附近地势平缓、土层深厚、湿润或稍有积水的地方。为喜光性树种,根系发达,生长的快慢常受土壤 水分的支配,在长期积水排水不良的地方生长缓慢,树干基部通常膨大和有纵棱。花期2月下旬;球果10月下旬至11月成熟。
分布
天然分布于湖北、重庆、湖南三省交界的利川、石柱、龙山三县的局部地区,垂直分布一般为海拔800-1500米; 后经引进到到世界各地予以栽培,北京植物园樱桃沟中亦有生长。
发现经过
1939年,时为日本都大学讲师的三木茂博士(1901-1974)发现了一种和红杉(Sequoia)相近而又不尽一样的植物化石,1941发表的时候命名为Metasequoia,Meta为变化、改变之意,以示和红杉姊妹关系。 1943年,农林部中央林业实验所技工王战(1911-2000)由战时的陪都重庆赴湖北当时的省会恩施接洽有关去神农架考察事宜;路过四川省万县(即今重庆所辖的万州)时从万县高农校杨龙兴(1913-1999)处得知磨刀溪(现称谋道,隶属湖北省利川市)有“神树”存在;于是王战等改变原计划水路而走陆路赴恩施,第三天到达磨刀溪并找到此树,并于7月21日正式采得标本。回到重庆后,王战认为是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并存放于标本室。 1945年中央大学森林学系郑万钧教授见到标本后认为不是水松,而是新类群,后与中央林业实验所所长韩安(韩竹坪,1886-1961)暂定名为Chieniodendron sinense。后郑万钧从中央大学干铎教授(1903-1961)处得知,干铎曾于1941年见过水杉,并采过标本,但未能保存鉴定。 1946年4月、5月间,在北平的静生生物调查所所长胡先骕教授(1894-1968)在助手傅书遐的协助下将郑万钧寄来的水杉标本鉴定为三木茂发表的化石Metasequoia。 5月,胡先骕将有关现代水杉发现的文章已经寄给《中国地质学会志》,后于当年12月发表。这是“活化石”水杉发现的首篇报道。 原认为早已灭绝只存在于化石之中的水杉(Metasequoia),在中国被发现存在现存种的消息传出以后,各国植物学者和古植物学者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古生物系主任Dr. Ralph Works Chaney(1890-1971)于1948年专程来华实地考察水杉。 水杉发现的经过经各种媒体广泛报道进而为世人所知,被视为植物学的重大发现。
现状
水杉是世界上珍稀的孑遗植物。在江苏大丰林业基地培育,搜索大丰水杉基地可以找到,远在中生代白垩纪,地球上已出现水杉类植物,并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冰期以后,这类植物几乎全部绝迹。在欧洲、北美和东亚,从晚白垩至上新世的地层中均发现过水杉的化石。本世纪四十年代中国的植物学家在湖北、四川交界的谋道溪(磨刀溪)发现了幸存的水杉巨树,树龄约400余年。后在湖北利川县水杉坝与小河发现了残存的水杉林,胸径在20厘米以上的有5000多株,还在沟谷与农田里找到了数量较多的树干和伐兜。随后,又相继在四川石柱县冷水与湖南龙山珞塔、塔泥湖发现了200-500年以上的大树。
保护价值
水杉素有“活化石”之称。它对于古植物、古气候、古地理和地质学,以及裸子植物系统发育的研究均有重要的意义。水杉生长迅速,是郊区、风景区绿化的重要树种;材质淡红褐色,轻软,美观,但不耐水湿,可供建筑、板料及室内装饰;树冠呈圆锥形,姿态优美,枝叶繁茂,叶色秀丽,秋叶转棕褐色,亦常作庭园观赏树。水杉对二氧化硫有一定的抵抗性,是工矿区绿化的好树种。
保护措施
在湖北利川设立了水杉种子站,建立了种子园,加强了母树的管理,对5000多株林木进行逐株建档,采取了砌石岸、补树开排水沟、防治病虫害等保护措施,并加速育苗造林。龙山、石柱对水杉大树采取了挂牌保护。水杉天然更新弱,应特别注意保护幼苗,促进其成长,避免残存的水杉林被其它树种所更替。现在全国许多地区都已引种,尤以东南各省和华中各地栽培最多。亚洲、非洲、欧洲、美洲、拉丁美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引种栽培 。
繁殖培育
水杉扦插育苗扦插要领 水杉硬枝扦插时间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结束。整好畦面后,边上水边扦插,以浆插为主。插条的2/3插入土壤,1/3露出地面。一畦插好后再浇足水。一周后由于浆插之故,苗床行间会产生土壤板结或龟裂,需及时中耕松土1至2次,然后在插条行间以稻草覆盖,不露畦土为宜,每亩用草约300公斤左右,使之保湿和增加地温,促其发叶生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