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
饲料,饲养动物食物的总称。一般饲料主要指的是农业或牧业饲养的动物的食物。包括大豆、豆粕、玉米、鱼粉、氨基酸、杂粕、添加剂、乳清粉、油脂、肉骨粉、谷物、甜高粱等品种的饲料原料。
评定饲料营养价值的单位过去曾用克尔纳氏淀粉价、阿姆斯拜氏净能值,以及苏联采用的燕麦单位、北欧采用的大麦单位、美国采用的总消化养分(TDN)等。60年代起克尔纳的继承人内林提出新净能体系后,又改用能量饲料单位(EF)。它以产脂净能为评定饲料营养价值的指标;同时分别测出牛、绵羊和猪的产脂净值,以及各自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的消化量,求出回归公式,据以计算出不同家畜每千克饲料的产脂净能。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提出的净能体系以家畜用于维持和增长的能量效率不等为依据,又把每种饲料分为维持净能(NEM)和增重净能(NEG)值来计算。这一体系在肉牛业中应用,收效显著。此外还有专门对乳牛的饲料营养价值作出评定的。目前各国能量体系的应用并不一致,一些净能体系也未臻完善,存在着消化能、代谢能与净能并存的状态;同一国家中能量体系在各种家畜上的应用也不统一。例如,美国对奶牛饲料并用消化能、代谢能与泌乳净能;肉牛并用代谢能、维持净能与增长净能。英国对奶牛、绵羊均用代谢能;对猪并用消化能与代谢能等。中国现对奶牛采用泌乳净能,对猪并用消化能和代谢能。家禽由于其粪尿混在一起排出,不易区分,各国基本统一采用代谢能。
分类
饲料来源广泛,可概括为植物、动物、矿物质和化学合成 4大类。植物饲料来自野生和栽培的草本和木本植物,包括某些水生植物。它又可分为谷实类、豆菽类、油饼类、根茎类和糠麸类等。动物性饲料主要来自加工副产品,如鱼粉、肉骨粉和羽毛粉等。矿物质饲料多取自矿石,部分来自动物产品,如骨粉、蛋壳粉或贝壳粉等。提纯或合成饲料分为无机化合物、维生素和氨基酸等,包括近已广泛使用的添加剂(见配合饲料)。按饲料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又可分为精料、粗料和多汁料等。 随着营养科学资料的积累和配合饲料工业的兴起,畜牧业上已逐步采用按饲料干物质的主要养分进行的分类,并用电子计算机进行饲粮配合。由此将饲料分为8类: ①干饲草和干粗料,包括枯干牧草、干草、秸秆和秕壳类等,其粗纤维约占干物质的18%以上; ②青草、青饲料和青刈作物,包括水生植物等; ③青贮饲料; ④能量饲料,即干物质中粗纤维在18%以下、粗蛋白在20%以下的碳水化合物饲料,如谷实、糠麸、块根块茎等; ⑤蛋白质补料,即粗蛋白在20%以上的精料,如豆菽类、油饼油粕类、动物性饲料等; ⑥矿物质饲料,如矿石等; ⑦维生素; ⑧添加剂。营养成分分析
饲料营养成分主要包括水、粗纤维、灰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和无氮浸出物6类。饲料含水量区别悬殊,有高到95%的,也有低至5%的,以饲料样品在105℃烘箱中烘干至恒重时的失重量为准。粗纤维一般指不被弱酸或弱碱所溶解的有机物,不易为家畜所消化吸收,饲料中含量越多,其营养价值越低,如稻草、麦秸等。灰分是饲料样品在550℃高温炉煅烧成灰分的重量,实质上指矿物质,如钙、磷等养分。粗蛋白质含量由饲料样品经浓硫酸作用将含氮物转化为铵后按含氮量乘以6.25折算而得,以血粉、肉粉和苜蓿等的含量较丰富。粗脂肪是溶于乙醚的类脂肪,又称乙醚浸出物。无氮浸出物由养分总量减去其他5种营养成分间接测得。含脂肪多的饲料主要是油饼类饲料,而谷实类饲料则富含无氮浸出物,特别适用于育肥家畜。 上述6类营养成分的化学分析法是1860年由哈南贝格和斯托曼二氏所创用。由此获得的养分数据虽是概略的,但方法简便,借此可将饲料分为多汁饲料、蛋白质丰富饲料、能量饲料和脂肪类饲料以及纤维饲料等,对选择应用具有指导意义,至今仍被采用。 后来进一步发展的营养分析,内容包括钙、磷、钾、钠等约10种常量元素,铁、铜、锰、锌、硒、氟等约20种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和氨基酸的定量分析。蛋白质的质量取决于22种氨基酸的组合,其中必需的和非必需的氨基酸几各占一半。维生素属于脂溶性的有A、D、E、K和胡萝卜素;水溶性的包括硫胺素(B1)、核黄素(B2)、烟酸、泛酸、吡哆醇、抗坏血酸(C)、叶酸、胆碱、生物素和B12等,以国际单位毫克/千克计算。营养价值评定
饲料摄入体内后,通过化学反应释放出的能量,是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一种依据。所谓饲料总能量是指其中三大营养成分即碳水化合物、粗脂肪和粗蛋白质所含能量的总和。由于饲料在消化过程中必然有一部分能量被消耗而无法利用,现时都不用总能量来评定营养价值。由总能量减去粪便能量后称消化能量;再减去尿中能量(反刍动物还应减去甲烷和可燃气体能量)后称代谢能量。所谓净能(NEF)是由代谢能中减去动物由于摄食所增加的体温余下的能量,也就是全部用来生产畜产品的能量,又称产品能量。净能越大,营养价值越高。能量通常用每千克(或克)饲料所含的千焦(kJ)来表示。各种能量表解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