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
宋真宗赵恒(968-1022),原名赵德昌,北宋的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的第三个儿子,登基前曾被封为韩王、襄王和寿王,曾任开封府尹。997年以太子继位。宋真宗统治时期治理有方,北宋的统治日益坚固,国家管理日益完善,日益强盛。宋真宗亦是著名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作者。
宋真宗生平
宋真宗,名赵恒,原名赵德昌,后又改名元休、元侃。太宗第3子。太宗病死后继位。在位25年,病死,终年55岁,葬于永定陵(今河南省巩县东南蔡家庄)。 宋真宗统治后期以王钦若和丁谓为宰相,信奉道教和佛教,称受天书,封泰山、祀汾阳,修建了许多寺庙。宋真宗也是诗人,他比较著名的诗有《励学篇》、《劝学诗》等。·澶渊之盟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为名,亲率大军深入宋境。萧挞凛攻破遂城,生俘宋将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虏宋朝云州观察使王继忠,宋军凭守坚城。宋廷朝野震动,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王钦若主张迁都升州(今江苏南京),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因同平章事(宰相)寇准、毕士安坚持,无奈亲至澶州督战。 自咸平二年(999)开始,辽朝陆续派兵在边境挑衅,掠夺财物,屠杀百姓,给边境地区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虽然宋军在杨延朗(又名杨延昭,也就是人们熟知的杨六郎)、杨嗣等将领率领下,积极抵抗入侵,但辽朝骑兵进退速度极快,战术灵活,给宋朝边防带来的压力愈益增大。
而从真宗时期的定州敌塔自雍熙北伐惨败后,对辽朝就一直心存畏惧,逐渐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相反,辽朝对宋朝却是步步紧逼,不断南下侵扰宋朝。
宋辽战争长达25年,其目的在于争夺燕云十六州。由于燕云十六州是一个先进的农业区,它的农业、手工业和其他文化活动都比契丹本部地区发达。因此契丹统治者对这一地区的重要性有着足够的重视,他们把燕云十六州中的幽州升为南京,改皇都为上京,把原先的南京(辽阳)改为东京,又在南京幽州建立了相应的许多官职,视为腹地,俨然以大国的姿态屹立于宋朝对峙的北方,成为大辽帝国。从以上资料来看,辽国在北宋边境不断挑衅,直至挥师进逼,可见其觊觎中原之心,其妄图吞并北宋,引发两国之间的战争,这便是之后两国所缔结的澶渊之盟的直接原因。 辽军至定州,两军出现相峙局面,王继忠乘间劝萧太后与宋朝讲和。辽恐腹背受敌,提出和约,初为真宗所拒。十一月,辽军在朔州为宋军大败,岢岚军的辽军因粮草不继撤军。辽军主力集中于瀛州(今河北河间)城下,日夜不停攻城,宋军守将季延渥死守城池,激战十多天未下。萧挞凛、萧观音奴二人率军攻克祁州,萧太后等人率军与之会合,合力进攻冀州、贝州(今河北清河),宋廷则“诏督诸路兵及澶州戌卒会天雄军”。辽军攻克德清(今河南清丰),三面包围澶州(今河南濮阳),宋将李继隆死守澶州城门。 辽朝统军萧挞凛恃勇,率数十轻骑在澶州城下巡视。宋军大将张环(一说周文质)在澶州前线以伏驽射杀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头部中箭坠马,辽军士气受挫,萧太后等人闻挞凛死,痛哭不已,为之“辍朝五日”。《辽史》载:“将与宋战,(萧)挞凛中弩,我兵(辽兵)失倚,和议始定。或者天厌其乱,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此时宋真宗一行抵澶州。寇准力促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 盟约内容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世以齿论。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盟约缔结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因澶州又名澶渊,遂史称“澶渊之盟”。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个平等的合约,微不足道的岁币换得北宋幽燕地区的和平,可以将主要的精力实力放在内政建设和西北的战事上(西夏)。对于辽来说也是一个很合适的条约,当时的辽内部暗流涌动,及时从南方宋政权的纠缠中脱身是明智之举。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来看“澶渊之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和发展,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伪造天书、泰山封禅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帝与萧太后率大军南下攻宋。在宰相寇准的坚持下,真宗勉强御驾亲征,但却在宋军士气方振、战局对辽不利之际,以每年输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的屈辱条件,在澶渊同辽签订了和约,开创了以输岁币求苟安的恶例。真宗原以为这是一桩值得自豪的功业,很得意了一阵子。不料有一天,参政王钦若却对他说:“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以万乘之尊而为城下盟,没有比这更耻辱的了!”王钦若的话,本来是要贬低寇准的,但却同时给爱虚荣的宋真宗兜头泼了一盆冷水,从此怏怏不乐。
王钦若是个善于察言观色、逢迎邀宠的马屁精。他对正经事儿没多大能耐,但在搞小动作方面,却是胜人一筹的。史称他“性倾巧,敢为矫诞”,就是说这个人鬼得很,敢于弄虚作假。宋真宗伪造“天书”的把戏,就是他出的歪点子。他看出真宗这人是既好大喜功,又害怕战争,就找了个机会假意向真宗提议说:“陛下若出兵收复幽、蓟两州,就可以洗掉澶渊之盟的耻辱了。”真宗说:“河北的的百姓刚免了战争之苦,我那忍心再挑起战争呢?还是想点其它主意吧!”王钦若乘机说:“那就只有封禅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了。但自古封禅,都得有“天瑞”出现才行。”接着又说:“当然,这‘天瑞’不是说要就有的;前代之所谓“天瑞”者,有些是人为搞出来的,只不过人主把它当真的崇奉起来,并以之昭示天下,就会同真的一样了。古代传说的‘河出《图》、洛出《书》’,难道真有这么回事吗?那不过是圣人以神道设教罢了!”真宗听了,当然心领神会,但又担心地说:“王旦也许不会同意这么干吧?”王旦是当时的宰相,因此前寇准已被排挤出朝,所以真宗首先考虑王旦是否肯附从。王钦若说:“我去向他暗示这是出于圣意,估计不会不同意。”果然,经过王钦若说项,王旦同意了。但真宗心里还是不踏实,就把王旦召来宴饮,正当喝得高兴的当儿,命人取出一樽酒来赐与王旦说:“带回去同老婆孩子一起享用吧!”王旦回家后打开酒樽一看,哪里是什么美酒拿里面盛的全是美珠!从此,王旦成了封禅拉拉队的带头羊。
主要障碍打通了,真宗又同王钦若密谋布置了一番,于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正月把朝臣召集起来,煞有介事地对大家说:“去冬十一月庚寅月,将近半夜时分,我刚灭烛就寝,忽然室中亮堂起来,有个穿绛衣的神人对我说:‘来月于正殿建道场一个,将降天书“大中禅符”三篇。’说完就不见了。从十二月初一起我即斋戒于朝元殿,并建道场以伫候神赐。适才城皇司来奏称在左承天门南发现有帛布悬于屋脊上,即遣中使去察看,回报说帛布还包有类似天书的东西,封口隐然有字。原来正是神人说的天书啊!”王旦等当即再拜称贺。真宗于是率百官步行到承天门,诚惶诚恐地把那所谓的“天书”迎奉到道场,当众开了封口。只见帛布上写的是:“封受命。兴于宋,付于慎,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另外还有黄色字条三幅,内容是说真宗以孝道承统,务以清净简俭,必致世祚长久云云。真宗命知枢密院事陈尧叟宣读后,依旧包起,郑重盛入预先准备好的金柜中,另派官员祭告天地、宗庙和社稷。即在崇政殿设斋宴,接受百官朝贺。为了扩大影响,真宗趁热打铁,接连下了几道诏令:大赦、改元、改左承天门为承天祥符、群臣加恩、特许京师聚饮三日以示庆祝,等等。又授意一班吹鼓手如陈尧叟、丁谓等益以经义加以附和。一时间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争言祥瑞”的热潮。
这样闹腾了一阵之后,三月间即由王旦牵头,动员了文武百官、藩夷僧道及耋寿父老等二万四千三百余人,连续五次联名上表请求真宗封禅。真宗召三司使丁谓问了经费事宜后,即命翰林及太常详拟封禅仪注,又任命了主要负责官员,其中王旦为封禅大礼使,王钦若为封禅度经制置使,丁谓负责计度财用。六月初,派王钦若为先行官,赴泰山筹办具体事宜。
王钦若一到乾封(今泰安县)即上言:“泰山醴泉出,锡山苍龙现。”不久,又遣人将自己伪造的“天书”驰送京都。真宗再次召集朝臣吹牛说:“五月丙子夜,我又梦见上次的神人对我说:‘来月上旬,将赐天书泰山’,即密谕王钦若等凡有祥瑞立即上报,现在果然应验了……”王旦等又是再拜称贺。接着将泰山来的“天书”奉迎至含芳园正殿,仍由陈尧叟启封宣读,文曰:“汝崇孝奉吾,育民万福。锡汝嘉瑞,黎庶成知。秘守斯言,善解吾意。国祚延永,寿历遐岁。”于是群臣表上真宗尊号为“崇文广武仪天奉道宝应章感圣明仁孝皇帝”。不久,王钦若又献芝草八十本,赵安仁献五色金丹、紫芝八千七百余本,各州献上的芝草、嘉禾、瑞木之类更多得无法纪计。九月,“令有司勿奏大辟案”,又诏建玉清昭应宫,以备专门供奉“天书”。上述种种无非是为封禅气氛加温,同时也把对真宗的歌功颂德浪潮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当伪造天书,一切准备就绪后,真宗即于十月初正式就道东行。那“天书”被载以玉辂,在前开路;王旦等一般文武百官扈从;还有一大批供役人员,组成了浩浩荡荡的队伍,历时十七天始到达泰山。在山下斋戒三日,始行登山。按照事先拟定的礼注,在山上完成了祭天大典后,第二天又下到社首山行了祭地礼。之后,又是一连串的庆贺活动。总计这次“东封”,包括到曲阜祭孔在内,前后花了四十七天时间。
这场由王钦若执导、宋真宗主演的闹剧虽然暂此结束了,但真宗并没有停止其“以神道设教”的事业,那些阿意希进之徒也仍然不断向他“争奏祥瑞,竞献赞颂”,几至达到“一国上下如病狂热”的地步。三年以后,在一些人的怂恿下,真宗又到山西汾阳去行“祭祀后土”(又称“西封”)大礼。可以说,一直到死,他都把这类自欺欺人的举措视作维系其政权命运的纽带。
·咸平之治
宋真宗在位25年,治理有方,北宋的统治日益稳定,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史称“咸平之治”。而它的缔造,得益于宋真宗卓有成效的反腐倡廉的举措。
首先,宋真宗有一个传诸后世的良好的廉政理念。他颁布了告诫百官的《文武七条》:一是清心,要平心待物,不为自己的喜怒爱憎而左右政事。二是奉公,要公平正直,自身廉洁。三是修德,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四是务实,不要贪图虚名。五是明察,要勤于体察民情,不要苛税和刑罚不公正。六是勤课,要勤于政事和农桑之务。七是革弊,要努力革除各种弊端。这《文武七条》均是廉政之举,是统治者苦心孤诣的安排,也是百姓们的热切期望。在宋真宗看来,“清心”、“修德”就是廉政的源头,就能实现“德治”。然而,这样的廉政理念,如果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管理制度,那也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
其次,宋朝有一整套严谨有效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宋代严明赏罚,官员有试用期,试用官员转正要有若干名正式官员保举,按规定,官员不得保举曾犯有贪污罪的官员。宋朝允许在职官员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者可提前转正或越级提拔,但曾犯贪污罪者不许参加科举考试。又规定,凡重要职务和接触钱财的职务,一律不允许曾犯贪污罪者担任。宋朝官员通常定期升级,但曾犯贪污罪的官员升迁则举步维艰。一个官员若犯贪污罪,其上司、曾荐举过他的官员都要受到处罚。这使得上司很注意防范下属犯贪污罪,荐举者很关心被荐举者的德行,这样,只有才德兼备者才能被选拔进入官员队伍,官员的贪污行为也就相应减少。
同时,宋代吏部还建立了官员档案,凡犯贪污罪者都记录在案。宋代还规定,这些犯罪者,每次晋级或调动职务时,都要向吏部主动申报自己曾犯过贪污罪,并规定,此类官员不得随意更改姓名。这样的规定,动员了上上下下各方面的监督力量,杜绝了贪污腐败者上升的空间,并将他们置于严密的监管体系中,避免其再次腐败。
第三,建立了一套监察官员的渎职惩处制度、选拔的标准和职务回避制度。宋朝对具有纪委职责的监察官员有着严格的规定,甚至监察官违反出巡制度都要受到处罚。还特别规定了监察官失察、自身贪暴受惩处的制度。对于失察的监察官,宋真宗实行严厉的处罚。史载,王曙为河北转运使,“坐部吏受赇,降知寿州”;张观任解州通判,因“盐池吏以赃败,坐失举劾”,被降监河中府税;河北路走马承受使臣悉代之,“坐不察边肃贪纵故也”。
据有关史籍的记载,宋朝监察官员台官(御史)的选拔,有严格的标准:首先要“鲠亮敢言”,廉洁无私,纠弹不避权贵。其次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从政的实践经验。宋朝规定,台官“于太常博士以上,中行员外郎以下举充”。强调荐举具有基层实践经验的官员充当御史。三是实行官亲回避制度。凡宰执所荐之人,以及宰执子弟,亲戚和属官,一概不得充任台官。宰执不得荐举御史,宰执所荐之人不得为御史,以及与宰执有亲嫌、同乡关系或为其属官者也不得任御史。因为宰相奏举御史,御史必然与宰相结党营私,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这正是宋朝三令五申不准宰执奏举御史的原因所在。
因为这些廉政举措,宋真宗和他的后来者们创造了一个政治清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丰收的宋王朝。
家庭
·宋真宗
庙号:真宗 谥号: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陵墓:永定陵 在位:997年—1022年 年号
咸平:998年—1003年 景德:1004年—1007年 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 天禧:1017年—1021年 乾兴:1022年
·妻
章怀皇后潘氏 章穆皇后郭氏 章献明肃皇后刘娥 章懿皇后李氏 章惠皇后杨氏 昭静贵妃沈氏
·子女
子 温王赵褆,早亡 悼献太子赵祐,十岁时夭折,母皇后郭氏 昌王赵祇,早亡 信王赵祉 钦王赵祈,早亡 仁宗赵祯,生母宫人李氏,养母皇后刘娥、淑妃杨氏 女 惠国公主,早亡 升国大长公主,初入道,号清虚灵照大师。母才人李氏
宰相
宋真宗轶事
·禁止杀牛
宋真宗在即位之初,格外勤于政事,他不仅蠲免了五代以来老百姓的各种欠税,还在咸平六年(1003年)下了一道圣旨,禁止杀牛和食用牛肉。宋真宗说,早在春秋时期,《礼记》中就立下了规矩:“诸侯无故不杀牛”,意思是要杜绝社会各阶层滥杀耕牛和饮食奢侈的风气,遏制腐败。宋真宗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保护耕牛,发展农业生产。这样看来,宋真宗禁止杀牛的出发点很好。
宋真宗禁止杀牛的圣旨下达后,全国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禁止杀牛运动。当时,在各地的楼堂馆所中根本找不到牛肉的影子,那些爱吃牛肉的人想牛肉想得望穿欲眼,也无法一饱口福。难能可贵的是,宋真宗这个做皇帝的带头不吃牛肉,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开封皇宫里的御厨房一年吃掉43万斤羊肉和4000多斤猪肉,却没有一两牛肉。皇帝不吃珍禽野味,也不吃作为耕田之畜的牛,对保护环境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有积极意义。在这方面,宋真宗的做法值得称道,尽管他多吃了一点羊肉。
宋真宗禁止杀牛的做法一直持续到他去世。宋真宗去世以后,他的第六子赵祯在开封即位,是为宋仁宗。宋仁宗上台以后,废除了他老爸宋真宗禁止杀牛的规定,于是,大宋朝自此又开始杀牛和吃牛肉。到了宋徽宗的时候,吃牛肉的食俗在全国更加风行
·为造假祥瑞拿钱贿赂大臣
澶州之盟过后,赵恒以为自此边境无事,天下太平,颇为自得,而寇准也因抗辽有功而更受皇帝的敬重。资政殿学士王钦若嫉恨寇准,便向赵恒进谄言:“城下之盟,古人视为耻辱,澶州议和便属此类。陛下身为天子,却与敌作城下之盟,还有什么比这更可耻的吗?”又说:“赌徒输急了把剩下的钱全部押上,叫孤注一掷,澶州之役,陛下不过是寇准的‘孤注’,真是危险啊!”一番话,说得赵恒大为不悦,从此厌恶寇准,不久便以“过求虚誉,无大臣礼”为由,罢寇准为刑部尚书,出知陕州,任大臣王旦为宰相。
赵恒将寇准一脚踹出朝廷,又问王钦若如何才能洗刷澶州之盟的耻辱。王钦若阴谋得逞,便建议说:“唯有封禅泰山,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但自古以来,需天降祥瑞,才可行封禅大礼,这个道理,赵恒也很明白。王钦若早有主意,于是又说,可以假造天瑞,只要皇上自己相信并崇敬它,而后诏告天下,便与真天瑞没什么不同,并说历代的君王老爷都是这么干的。赵恒觉得王钦若这个办法简便易行,便点头同意。但他又怕宰相王旦阻挠,便请王旦入宫赴宴,散席之后,送他一个坛子,说:“此酒极佳,你拿回去和老婆孩子共享吧。”王旦回家打开坛子一看,竟是一坛价值连城的珍珠,这位在朝中混了几十年的老臣,明白皇帝可能有求于他,于是后来赵恒与王钦若假造天书,并作出封禅的决定时,他便成了没嘴葫芦。皇帝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贿赂大臣,手段虽然卑劣,但比起那些一意孤行、动辄杀人的暴君来,倒是让人觉得有几分可爱。
·立戏子刘娥为皇后
宋真宗赵恒在京城开封接替宋太宗赵光义的班,做了北宋王朝的第三任国家领袖,他封刘娥为皇后,史称“刘皇后”。刘娥是一个颇富传奇色彩的女人,她原来是一个唱戏的女明星,在开封城里开演唱会的时候被赵恒看上了,而且,刘娥竟然抓住机会当上了皇后,从此踏上了宋朝的政治舞台,对北宋的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刘娥原本是山西太原人,她的老爸曾任地方部队的军官和市长,后来在战争中死了。刘娥1岁时,她的老妈也因病去世。无依无靠的刘娥在苦难中长大,困苦的人生经历使她比一般的女子有更多的欲望和心机。长大后的刘娥开始学戏,她不仅声音甜美,而且很聪明,再加上容貌出众,在几次戏曲擂台赛上成了明星擂主,很快就红了起来。 刘娥18岁时,嫁给了一个银匠为妻。为了做生意赚钱,银匠带着刘娥来到当时的京城开封。谁也没有想到,刘娥的开封之行直接改变了她的人生。 到了开封后,刘娥依然活跃在戏曲舞台上。开封非常繁华,有钱人很多,戏迷也很多。刘娥一出场,就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一炮走红,不久,刘娥的名气越来越大。此时,后来成为皇帝的赵恒才14岁,被封为襄王,还没有被立为太子。赵恒也是一个戏迷,他听说了刘娥的名字后,就带了几个保镖,穿了便装去看刘娥的演唱。一见到刘娥的花容月貌,赵恒这个早熟的皇家少年就被迷住了,他呆呆地看着刘娥那暗中传情的大眼睛,不禁意马心猿,立即就把刘娥带回他的别墅里。赵恒的奶娘对来历不明且出身卑贱的刘娥十分不满,就到赵恒的老爸宋太宗的面前告状,说赵少爷小小年纪便沉溺于女色,不是好事。宋太宗听了勃然大怒,勒令赵恒立即把刘娥送走。赵恒只好暗中将刘娥送到自己的一个亲信家里,偷偷去和她见面。没想到,刘娥离开赵恒的别墅后,开始勤奋读书,并研习琴棋书画。这样一来,赵恒对刘娥更是刮目相看。可以说,刘娥是赵恒第一个真正爱上的女人,这份爱极为难得地保持了一生。 至道三年(997年),赵恒即位做了皇帝,是为宋真宗。刘娥进宫,立即被封为美人,不久便被封为贵妃。因为赵恒的宠幸,刘娥的地位不断提高。但刘娥深知女人的美色不能长久,唯一的希望就是给赵恒生一个孩子。然而,刘娥当时已经不会生育了,于是,她想出一个移花接木的计策,把自己的丫环李氏送给了老公赵恒。年轻美丽的李氏不久就怀孕了,后来顺利产下一个男孩。赵恒喜出望外,给孩子取名为赵受益(后来改名赵祯,就是后来的宋仁宗)。刘娥也很高兴,她设计立即将李氏生下的孩子占为己有,并严禁皇宫里的人向孩子说明真相。赵恒宠爱刘娥,也默许她抱养李氏生下的孩子。不久,刘娥被赵恒立为皇后。赵恒死后,刘娥垂帘听政,一个女明星控制了一个国家的政局。 刘娥将李氏生的孩子占为己有的事情后来被演绎成了“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这反映出古代皇宫里以孩子为砝码来争夺皇帝宠爱的真实内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