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徽
刘徽,中国魏晋间杰出的数学家,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籍贯及生卒年月不详。幼年曾学习过《九章算术》,成年后又继续深入研究,在魏景元四年(263)注《九章算术》,并撰《重差》作为《九章算术》注第十卷。唐初以后,《重差》以《海岛算经》为名单行。刘徽全面论述了《九章算术》所载的方法和公式,指出并且纠正了其中的错误,在数学方法和数学理论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和鳖臑体积公式
的关键。在长、宽、高相等的情形中上述原理和公式是显然的,但是刘徽认为这不能简单地推广到长、宽、高不等的一般情形。于是他提出并用极限方法证明了上述原理。
,刘徽指出这个公式是错误的,其原因在于当时错误地把球与外切圆柱体积之比看成为3∶4。刘徽设计了一个牟合方盖(两个相等的圆柱体正交所得公共部分,提出球与牟台方盖的体积之比才是π∶4 ,指出了解决球体积公式的正确途径。但他未能求出牟合方盖的体积。然而刘徽为人谦虚,相信后学,表示“以俟能言者”。二百年后,祖暅提出“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的原理(即祖暅原理),求出了牟合方盖的体积,得出了正确的球体积公式。刘徽在证明羡除(楔形体)体积公式时,提出了“上连无成不方,故方锥与阳马同实”的论断,他还提出圆锥、圆亭分别与其外切方锥、方亭体积之比为π∶4,从而证明了它们的体积公式。刘徽的这些思想为后来祖暅原理的完成作了准备。此外,刘徽还提出圆锥与方锥侧面积之比为π∶4的论断,从而求出了圆锥侧面积公式。
割圆术
刘徽创造的运用极限思想证明圆面积公式及计算圆周率的方法。《九章算术》提出圆面积公式:"半周半径相乘得积步"。在刘徽之前是将圆内接正12边形分割拼补成一个长为圆内接正六边形周长之半,宽为圆半径的长方形,近似推断这个公式的。刘徽指出此“合径率一而外周率三”,极不准确。为了严格证明这个公式,他首先从圆内接正6边形开始割圆,依次得正12边形、正24边形……,割得越细,正多边形的面积与圆面积之差越小,“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另一方面,这些正多边形每边外有一余径,以边长乘余径,加到相应的正多边形上,则大于圆面积;然而,当正多边形与圆周合体时,“则表无余径,表无余径,则幂不外出矣。”这就从上界和下界两个方面证明了圆面积是两个多边形面积序列的极限。然后,将与圆合体的正多边形分割成无限多个以每边为底,以圆心为顶点的等腰三角形。由于以一边长乘半径,等于每个三角形面积的两倍,“故以半周乘半径而为圆幂”,从而完成了圆面积公式的证明。刘徽指出,上述圆面积公式中的“周径,谓至然之数,非周三径一之率也”。刘徽之前,刘歆、张衡等人曾改进圆周率值,成绩都不佳。刘徽用割圆术,从直径为2尺的圆内接正6边形开始割圆,求出圆内接正96、192边形的面积,根据不等式,确定314平方寸为圆面积近似值,用已证明的圆面积公式,求得圆周长为6尺2寸8分,与直径2尺相约,得圆周率。又给192边形面积平方寸增加估值平方寸,得平方寸为近似值, 用同样方法得到圆周率为,并计算了3072边形面积,验证了这个值。刘徽提出的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奠定了此后千余年中国圆周率计算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祖冲之后来进一步将其可靠数字推进到八位。刘徽原理
刘徽用无限分割的方法解决锥体体积时提出的一条重要原理:将一个壍堵(用一平面沿长方体相对两棱切割得到的楔形立体)分解为一个阳马(直角四棱锥)与一个鳖臑(四面均为直角三角形的四面体),则“阳马居二,鳖臑居一,不易之率也”,即一个壍堵内阳马的体积与鳖臑的体积之比恒为2∶1。这个原理是证明《九章算术》中提出的阳马体积公式

关于解决球体积的设想
《九章算术》开立圆术所用的球体积公式相当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