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校名:清华大学 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创校:1911年 类型:公立大学、综合性大学 校长:顾秉林 党委书记:胡和平 国家:中国 城市:北京 位置:北京西北郊繁盛的园林区 教员:约7100 学生:32,152 网址:http://www.tsinghua.edu.cn/ 清华大学,中国著名高等学府,简称清华、清大,创建于1911年。地处北京西北郊繁盛的园林区,是在几处清代皇家园林的遗址上发展而成的。清华校园周围高等学府和名园古迹林立,园内林木俊秀,水木清华;清澈的万泉河水从腹地蜿蜒流过,勾连成一处处湖泊和小溪,滋润着一代代清华学子高洁的志趣和情操。目前,学校占地总面积392.4公顷(不含附属医院面积);学校建筑总面积198.1万平方米(含未结算但已投入使用面积,不含附属医院面积)。截至2009年底,校园内共有乔木4.5万株,灌木18.8万株,竹子8.7万棵,宿根花卉4.4万株,色块27.4万株,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古树240棵。校园内的树木种类达1152种,全校绿化面积128万多平方米,绿化覆盖率54.8%。 校园内教学设施完备,生活条件便利。全校公共教室面积5.3万平方米,教室276间,座位数22806个,其中第六教学楼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可容纳7500余人同时上课;全校学生公寓面积45万平方米,1.39万间,新建的紫荆学生公寓占地约28.6公顷,总建筑面积约37万平方米,区域内超市、银行、邮局等配套服务设施齐全,能够满足广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需要;校园内19个食堂餐厅为5万余名师生员工提供优质的饮食服务,其中建筑面积为1.3万平方米的“紫荆园”是国内高校较大的学生餐厅,可容纳3000余人同时就餐。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曾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以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在战火纷飞、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岁月里,师生休戚与共、艰苦办学,联大也以名师云集、水平高、学风好而蜚声海外,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 清华大学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在震撼全国的“一二·九”爱国民主运动中,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斗争中,一代代清华仁人志士在探求救国道路、传播先进思想、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斗争中成为后世的楷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1952年国家高等教育的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1952年11月蒋南翔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办学道路,在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和尖端科技人才方面成绩卓著。 1978年以来,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过程中,清华逐步恢复了理科、经济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清华有着在首届全国研究生院评估中名列榜首的研究生院,有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及清华教育资源的继续教育学院。目前,清华大学设有理学院、建筑学院、土木水利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法学院、美术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应用技术学院等11个学院共44个系,并正在筹建医学院,逐步成为当代中国一所著名的设有理、工、文、法、管理、艺术和医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水清木华90载,清华发散着独特的精神魅力。这里治学严谨、学风浓郁,有着良好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清华大学现有教职工约710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4名,正高级职务900余人,副高级职务1200余人。他们正在以自身的学科优势同世界学术界对话,担当着“科教兴国”的重任。 清华大学所传承的是培养具有“为国家社会服务之健全品格”的人才的教育理念,建校至今,她共培养了近10万名毕业生,其中包括一批又一批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学术大师、兴业之才和治国之才。清华大学一直是全国最优秀考生心向往之的所在,目前,清华在校全日制学生20000多名,其中本科生12000多名,硕士生6200多名,博士生2800多名。 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校,今天的清华大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以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姿态跨入崭新的二十一世纪已成为今天全体清华人的努力方向。
截至2012年底,清华大学设有19个学院,55个系,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等学科的研究型、开放式、综合性大学。其学术实力居全国高校之首(QS发布的学术排名全国第一),是亚洲和世界最重要的大学之一。
学校沿革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坐落于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 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 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各系设研究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 个学院,26 个系。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逐步恢复了理科、经济、管理和文科类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9 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国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211工程”建设和“985计划”的实施,清华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以及整体办学条件等方面均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清华大学设有14个学院,56个系,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清芬挺秀,华夏增辉。今天的清华大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清华人继承“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以及“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为使清华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1911年 建立清华学堂,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 1925年 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 1928年 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1937年 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 长沙临时大学迁到昆明,更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 迁回北京清华园复校,有文、法、理、工、农5个学院,26个系 1952年 经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1984年 设立国内高校中第一个研究生院 在管理工程系基础上建立经济管理学院 1985年 在已有理学科系基础上恢复理学院 建立国内第一个继续教育学院 1988年 在建筑系基础上建立建筑学院 1993年 在已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系、所基础上建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1994年 在已有信息学科系、所基础上建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1996年 在已有机械类学科系、所基础上建立机械工程学院 1999年 恢复建立法学院 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000年 在已有土木水利类学科系、所基础上建立土木水利学院 在公共管理系的基础上建立公共管理学院 2001年 建立医学院 2002年 在传播系基础上建立新闻与传播学院 2003年 原隶属信息产业部的华信医院(原酒仙桥医院)和玉泉医院正式并入,2004年4月正式挂牌,分别成为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第二附属医院 2004年 在工程力学系、宇航技术研究中心等基础上建立航天航空学院 2006年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2008年 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 2009年 成立生命科学学院
2011年成立环境学院。建校100周年,两岸清华(清华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大学共同举办“百年校庆”的相关活动。
2013年成立材料学院。
关于校训的解释
早在1911年,清华学堂初创时就提出“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之方针”(《清华学堂章程》)。1914年,著名学者梁启超莅校作《君子》为题的讲演,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勉励学生,后被铸入校徽,高悬于大礼堂的上方,成为师生共同遵守的校训。
清华大学在教育史、科学史、学术史上所创造的杰出业绩,师生在拯救民族危亡和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所表现出的英勇献身精神,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各条战线取得的成绩,都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种历史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光辉体现。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愤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被赋予新的内容。做为一个高尚的人,在气节、操守、品德、治学等方面都应不屈不挠,战胜自我,永远向上,力争在事业与品行两个方面都达到最高境界。在做人做事方面应该顺应自然,胸怀博大,宽以待人,承担起宏伟的历史任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辟地概括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深刻认识与辩证的处理方法。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时间的考验和兴衰变化,而一直能稳固地凝聚在一起,并保持一个伟大民族的生机与活力,是同这种深刻认识分不开的。事实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已构成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重要表征。
1949年随着全国的解放,清华大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新时代向我们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任务。为此,我们应该在更高的标准上,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弘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方面都有了巨大的发展,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对于实现高度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一目标来说,还有很多艰巨的工作要做。未来的五十年,对于中华民族能否以高度文明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具有决定性意义。国力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精神文明的较量。帝国主义与国际反动势力亡我之心不死。在这场决定民族命运的较量中,清华大学承担着不容推卸的重要任务。所有师生都必须树立一流意识。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愤发图强,争创一流。我们应该勇敢地抵御来自国内外腐朽思潮的侵袭,努力战胜自身的弱点,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堪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拟的业绩。我们鄙视那种畏缩不前、懦弱颓唐、耽于名利、甘居末流的猥琐品格,它们是同“清华人”的称号不相容的。
在努力自强自尊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善于审时度势,深刻把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与自然和睦相处,同社会谐调发展,推己及人,宽以待人。在自己的工作中发扬团队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共同战斗。目光如豆、高傲自大、心胸狭窄、蝇蝇苟苟等卑下品格都是同“厚德载物”的要求相去甚远的。
时代为传统注入新的活力。“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古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必然以它生生不息的活力鼓舞着清华人开创新的历史,再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