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
德语,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西日耳曼语支下的一门语言。德国、奥地利的官方语言,也是瑞士的4种官方语言之一,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德语共同标准语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马丁·路德的圣经翻译。德语是1亿多人使用的母语。它最初在德国、奥地利、瑞士北部、列支敦士登、卢森堡、意大利南提洛尔,比利时的一小部分地区,部分波兰地区和部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内使用。另外,在德国的前殖民地内,例如纳米比亚拥有大量的说德语的人口,在东欧的一些国家中,仍有少量的说德语的少数民族。 德语分为高地德语和低地德语。高地德语是共同语,它采用了低地德语的某些发音规则。通用的书面语以高地德语为准。各方言间的差别很大。高地德语和低地德语的语言分界线大致从联邦德国西北部的亚琛起,向东经莱茵河畔的本拉特、卡塞尔、民主德国的马格德堡直到奥得河畔的浮斯滕堡,这条线以南是高地德语,以北是低地德语。 从5~8、9世纪,在日耳曼语中发生的第二次音变(也称高地德语音变)使德语从共同日耳曼语中分化出来,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12~16世纪,由于德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以及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1483~1546)的《圣经》德语译本和他的其他著作的传播,书面共同语开始形成。 德语的词按语法功能分为10类:冠词、名词、代词、形容词、数词、动词、连词、介词、副词、感叹词。前6类有词形变化,称为可变词类;后4类无词形变化,称为不变词类。名词有3种性(阳性、阴性和中性)、4个格(主格、宾格、与格、所有格)和两个数(单数、复数)。在使用中,除名词本身发生某些变化外,主要依靠名词之前的冠词、代词、形容词和若干数词的变化来表示名词在句中的性、数、格。动词的变位包括人称、数、时(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将来完成时)、语态(主动语态、被动语态)、语式(直陈式、命令式、虚拟式)的变化。动词不定式的词尾大部分为en,少部分为eln、ern,根据其基本形态(不定式、过去式、第二分词式)变化时词尾的不同和词干元音是否变换,可分为弱变化、强变化和不规则变化动词。动词将来完成时在现代德语中已极少使用。 德语句子结构的特点:动词谓语为句子的核心,它要求各格的宾语或介词宾语和各种补语。在普通陈述句中,主语或其他句子成分居句首时,谓语动词总是居第二位。如果谓语由两部分构成,即由可变部分(时间助动词或情态助动词)和不变部分(动词的不定式或第二分词)构成,则可变部分居第二位(在有些句子中居第一位),而不变部分居句尾,这是德语特有的谓语“框架结构”。句法的另一个特点是从句中动词谓语位于句末,其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是:连词或关系代词-主语和其他句子成分-动词谓语。 德语的词汇量估计为30万~50万。按其来源可以分为3种:①继承词,指从印欧语和日耳曼语时期流传下来的词语及其派生词与复合词;②借词,指在历史上从外族语吸收的并已为德语同化了的词;③外来词,指从外族语吸收而仍保留原有特点的词。继承词和借词的重音绝大部分在第一个音节上,外来词的重音或在最后一个音节上,或在倒数第二或第三个音节上。词汇构成的特点是大量使用派生与复合的手段,复合构成在德语构词法中最为普遍。两个以上的各种词类的词均可复合成一个新词。名词第一个字母都要大写。 德语对世界文化有过明显的贡献。马丁·路德所译的《圣经·新约》对现代德语共同语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在他的启发下,用北欧诸语言译出的《新约》也在本国起了语言的规范作用。19世纪德国哲学提供了启迪人的心智的概念和术语,直到今天人们谈到哲学问题仍不得不用德文原词以明本义。
其中 Aa、Ee、Ii、Oo、Uu 以及三个变体字母Ää、Öö、Üü 为元音字母。其他为辅音字母。
德语的字母表
德语字母表是由拉丁字母组成,除了拉丁字母的26个字母外德语还有四个字母的变体。德语字母表
A | a | (Ä | ä) | B | b | C | c | D | d | E | e | F | f | G | g | H | h | I | i | J | j | K | k | L | l | M | m | N | n |
O | o | (Ö | ö) | P | p | Q | q | R | r | S | s | (ß) | T | t | U | u | (Ü | ü) | V | v | W | w | X | x | Y | y | Z |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