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梦莘
徐梦莘(公元1126年-公元1207年) 字商老,为南宋史学家,文学家,清江(今江西省樟树市)人。宋高宗(赵构)绍兴间进士,官至直秘阁。有感于“靖康”之耻,遂发愤研究宋金和战关系。著成《三朝北盟会编》二百五十卷,起自宋徽宗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止于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引用官私著述二百余种。另有《北盟集补》、《会录》、《读书记志》、《集送录》、《集仙录》等。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徐梦莘 外文名: Xu Meng Shen
字号:商老 所处时代:南宋
民族:汉族 出生地:清江
出生时间:公元1126年 去世时间:公元1207年
主要作品:《三朝北盟会编》 职业:文学家、官员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徐梦莘,幼时聪慧,嗜好经史,下至稗官小说,皆能过目成诵。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考中进士,历官为南安军教授。后改知湘阴县。当时,湖南施行括田,号增耕地税,许多县邑奉令照办。只有徐梦莘说自己所管之县没有新田,租税无从出。上司怨恨徐梦莘讨好于民,想从簿书中找到证据以揭其过错,但到底未能查到,由此反而更加器重徐梦莘。知政广西不久,徐梦莘主管广西转运司文字。时朝廷考虑更改两广盐法,派遣广西安抚司干官胡廷直与东西漕臣共同商议。徐梦莘随行,他认为:“广西多山,只能仍行官般法,则百姓不致受害;而广东诸郡靠江,可容许盐客贩卖,因此,不宜使两广同行一法。”徐梦莘的建议与胡廷直不合。胡廷直完全撇开徐梦莘的意见,以客贩变法得为两广转运使。徐梦莘既知宾州,尤以他以前的建议为阻挠法律的实施,被罢归。不到三年,两广商贾毁业,民苦无盐,只得重行官般法。致力史书徐梦莘淡于营进,每念自己生于靖康之乱世,四岁时,在江西遭金人围追,是母亲抱着他逃亡才幸免于难的。这些抹不去的印象,使他加深了对那段历史的认识,潜心收罗,编成《三朝北盟会编》二百五十卷,皇帝特为嘉勉徐梦莘,擢升他为直秘阁。徐梦莘嗜学博文,孜孜以求,死而后已。于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秋八月去世,终年八十二岁。
文学成就
徐梦莘注意收罗旧闻,然后,会粹同异,编成《三朝北盟会编》二百五十卷,上起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海上之盟,下至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完颜亮之死,跨度为四十五年,凡曰敕、曰制、诰、诏、国书、书疏、奏议、记序、碑志,皆登载不遗漏。他在序言中说写该书的目的,是要“使忠臣义士、乱臣贼子善恶之迹,万世之下不得而掩没也”。 其中徐梦莘引用大量文献,把45年间宋金和战的重大社会事件不遗余力地进行了系列性报道,全方位地记录、多角度地剖析,意在探讨靖康之难的成因、经过以及这种重大社会事实的历史意义。《北盟》通篇没有徐梦莘自己明显的刻意的评论,没有《资治通鉴》中大量的“臣光曰”文字(司马光的评论),但历史是主客一体的,史家的观点主要隐含于材料的取舍之中。全书250卷,是一部重要的宋代史书。徐梦莘一生著述很多,有《集补》、《会录》、《读书记志》、《集医录》、《集仙录》,皆以“儒荣”二字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