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节草
竹节草为禾本科金须茅属植物,又名粘人草、草籽花、紫穗茅香、竹节菜、翠蝴蝶、翠娥眉、笪竹花、倭青草等。分布于
亚洲和
大洋洲的热带地区,中国在
台湾、广东、广西、陕西及云南等省有分布。常见于陡坡、山地和野外的潮湿地。 竹节草生于向阳贫瘩的山坡草地或荒野中,
海拔500一1000米。竹节草用布置园林水景的边缘和岸边
湿地,以成片种植展示群体效果。是良好的湿地地被和水面覆盖材料。也有饲用价值,草幼嫩时,
牛、
羊、
马喜食。全草可以入药,主治疮疖痈肿;咽喉肿痛;热痢等病症。
简介
·形态特征
为披散草本。茎匍匐地面,节上生根,或为半攀援状。叶互生;叶片披针形或生于下部的叶卵形,长 3-6cm,宽1-1.5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呈鞘状,边缘粗糙;叶鞘上常有红色斑点,鞘口具白色长短不等睫毛。总苞片具柄,卵状披针形,长 1.5-3cm,折叠状,先端渐尖,基部不连合,圆形或微心形,外面被短柔毛或近无毛,有纵脉,横脉不显,西风长1.5-4cm。

竹节草
总苞内有花2朵,一般下部有花1-3朵,不结实,上部有花1-2朵,结实;萼片3,膜质,披我形;花蓝色,花瓣3,膜质, 其中片较大而有柄;发育雄蕊和退化雄蕊各3;子房卵状长圆形,长1.5mm,3室,花柱丝状。蒴果3室。种子5,黑色,有网纹和深窝孔。花期7-11月。
·习性
具有匍匐茎,侵占性强,叶片着生于基部,易形成平坦的坡面。适宜的
土壤类型较广,在土壤pH值为6.0~7.0时,生长最好。抗旱、耐湿,具有一定的耐践踏性,但不抗寒。由于其根茎发达,耐贫瘠土壤,最适合用于路旁和作水土保持草坪。
·用途
幼嫩时牛、羊、马喜食,抽穗后草质老化,且有大量尖硬的小穗,牲畜极少再采食。此外,竹节草极耐践踏,是中国南方优良的天然水土保持植物,也可以用来建植运动场、跑马场等粗放性草坪。根与酒煎服,可治毒蛇咬伤。全草药用,有清热利湿、消肿止痛之功效,也可治
感冒发热、小便不利等。
·分布
竹节草主要分布在中国
海南省等地;广泛分布于亚洲
热带地区。波利尼西亚及澳大利亚的低海拔地区有分布。
·栽培要点
以蔓茎
扦插繁殖为主,节上常具不定根,扦插容易。栽培养护植株长势旺盛,管理要求较粗放。
夏季旺盛期注意半月施肥1次,适当控制株丛密度。常见虫害菜蛾,注意防治。
药用信息

竹节草
【出处】出自《生草药性备要》 【别名】竹节菜、翠蝴蝶、翠娥眉、笪竹花、倭青草、竹菜、鸭跖草、竹节草、竹蒿草、竹节花、黄花草、竹蒿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科植物竹节草的全草。采收和储藏:6-7月采收,洗净,鲜用或果干。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2300m的溪旁、山坡草地阴湿处及林下。广布于热带和
亚热带地区。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性味】淡;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止血。主疮疖痈肿;咽喉肿痛;热痢;白浊;小便不利;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20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 【各家论述】1.《生草药性备要》:治白浊,消热散毒,利小便。 2.《岭南采药录》:根茎捣烂,敷疮疖。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