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格勃徽标
克格勃(俄语:Комитет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简称КГБ,克格勃为此三俄语字元音译,欧美国家称其为KGB,另有音译格别屋或格别乌),即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是1954年3月13日至1991年11月6日期间
苏联的情报机构,而位于亚洲之菲律宾、台湾、日本、韩国与香港亦使用“KGB”此一称呼。另一个名称“格别乌”来自此情报机构1922年至1934年的名称“国家政治保卫局”的俄文缩写ГПУ的音译。苏联瓦解后,改制为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其第一总局另外成立俄罗斯对外情报局。
历史

卢比扬卡广场附近的克格勃办公楼
克格勃前身为费利克斯·埃德蒙多维奇·捷尔任斯基创立的“契卡”(ЧК/Cheka)。“契卡”是“全俄肃反特别委员会”(All-Russian Extraordinary Commission)的俄文简称,全名为“全俄肃清反革命和消除怠工特别委员会”,在1918年改名为“全俄肃清反革命和打击投机及权力滥用特别委员会”(All-Russian Extraordinary Commission to Combat Counter-Revolution, Profiteering and Power Abuse)。 克格勃的职权领域大致与美国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的反间谍部门相当。在1930年代,由亚戈达、叶若夫领导的内务人民委员部成为斯大林开展“大清洗”的工具。冷战期间,“克格勃”职能极大,涉及国内所有领域,凌驾于苏联党和政府之上,在国际上也成为红色恐怖的代名词。 克格勃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领导人是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和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贝利亚在(斯大林去世后的)权力斗争中失败,被
赫鲁晓夫与其他十月革命老人以叛国的罪名处死。安德罗波夫原为克格勃主席,勃列日涅夫去世后,安德罗波夫担任了苏共中央总书记。前任俄罗斯总统、现任俄罗斯总理弗拉基米尔·普京早年曾任职于克格勃。
· 名称变更
1917年12月:全俄肃反委员会(契卡) 1922年2月:国家政治保卫局 1923年7月:国家政治保卫总局(格別烏) 1934年7月:国家安全总局 1941年2月: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 1941年7月:国家安全总局 1943年4月: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 1946年3月:国家安全部 1947年10月-1951年11月:国家安全部(对外情报机构归情报委员会管辖) 1953年3月:内务部 1954年3月: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
克格勃及其前身历任领导
费利克斯·埃德蒙多维奇·捷尔任斯基(Феликс Эдмундович Дзержинский):1917-1926 维亚切斯拉夫·鲁道福维奇·缅任斯基:1926-1934 亨里希·格里戈里耶维奇·亚戈达:1934-1936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叶若夫:1936-1938 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1938-1941 弗谢沃洛德·尼古拉耶维奇·梅尔库罗夫:1941(2-7月) 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1941-1943 弗谢沃洛德·尼古拉耶维奇·梅尔库罗夫:1943-1946 维克托·谢苗诺维奇·阿巴库莫夫:1946-1951 谢尔盖·伊万诺维奇·奥戈利佐夫:1951(8-12月) 谢苗·杰尼索维奇·伊格纳季耶夫:1951-1953 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1953(3-6月) 谢尔盖·尼基福罗维奇·科鲁格洛夫:1953-1954 伊万·亚历山德罗维奇·谢罗夫:1954-1958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谢列平:1958-1961 弗拉基米尔·叶菲莫维奇·谢米恰斯内:1961—1967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1967-1982 维塔利·瓦西里耶维奇·费多尔丘克:1982(5-12月) 维克托·米哈伊洛维奇·切布里科夫:1982-1988 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克留奇科夫:1988-1991
·克格勃第一总局(对外情报总局)历任领导
米哈伊尔·阿布拉莫维奇·特里利瑟尔:1921-1929 阿尔图尔·赫里斯季安诺维奇·阿尔图佐夫:1929—1934 阿布拉姆·阿罗诺维奇·斯卢茨基:1934-1938 米哈伊尔·施皮格尔格拉斯:1938(2-7月) 弗拉基米尔·格奥尔吉耶维奇·杰卡诺佐夫:1938-1940 帕维尔·米哈伊洛维奇·菲京:1940-1946 彼得·瓦西里耶维奇·费多托夫:1946-1949 谢尔盖·罗曼诺维奇·萨夫琴科:1949-1953 瓦西里·斯捷潘诺维奇·里亚斯诺伊:1953(3-6月) 亚里山大·谢苗诺维奇·帕纽什金:1953-1956 亚里山大·米哈伊洛维奇·萨哈罗夫斯基:1956-1971 费奥多尔康斯坦丁诺维奇·莫尔京:1971-1974 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克留奇科夫:1974—1988 列昂尼德·弗拉基米罗维奇·舍巴尔申: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