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我国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学校坐落在上海市,是历史悠久的着名综合型大学,也是收生标准最严格的中国大学之一。同济大学由德国人在1907年创办,与德国和欧洲联系紧密,交流频繁,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一直采用德语教学。同济大学是民国时期最早建立的一批国立大学(1927年),也是中国近代历史较早的真正意义的综合大学(包含医学院),“同济”也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名牌大学。
同济大学校园占地面积3857亩,分四个校区。现有建筑与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经济与管理、电子与信息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外国语、人文等学院,学校还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中意学院等学院。
历史沿革
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德中各界支持下,于上海创办了德文医学堂,即为同济大学的前身。翌年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同济”一词最早出自《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校董们为学校取名“同济”,意蕴和衷共济,希望用现代医学造福人类。
1912年,同济德文医学堂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并,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23年正式定名为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同济大学,是当时首批经国民政府批准成立的7所国立大学之一。
抗战爆发,美丽的同济校园在侵略者的轰炸中仅剩断壁残垣。为求“一张平静的书桌”,学校于1937年开始内迁办学。经过三年流离、六次搬迁,先后辗转浙、赣、桂、滇等地,直至1940年落脚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师生们教学不辍,坚持文化抗战。1946年回迁上海以后,同济大学发展成为以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的海内外著名综合性大学。
1952年院系调整,同济大学原有的医学、理学、文、法、测绘、造船等优势学科或支援其它高校,或整体搬迁内地,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布局调整作出了贡献。同时全国10多所大学的土木建筑相关学科汇聚同济,同济大学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工科大学。
改革开放以后,同济大学再次站到了引领时代发展潮流的前沿。1979年,时任校长李国豪率先提出“两个转变”的办学方针——恢复与德国的传统联系、建设多科型大学,得到邓小平、方毅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大力支持。经过十多年努力,同济大学恢复和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管、文、法各具特色的多科性大学。
1995年11月,同济大学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2002年6月,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约重点共建同济大学。期间,1996年9月,原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并入同济。2000年4月,同济大学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同济大学。2003年11月,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划归同济大学管理。
2007年5月,同济大学隆重庆祝建校100周年。学校在进一步梳理历史文脉、凝练精神积淀基础上,提出了“百年同济,大学对社会的承诺”的校庆主题,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
100多年来,同济大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近30万高素质建设者和接班人,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和工程技术人才。校友中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的超过100人,贝时璋、李国豪、裘法祖、吴孟超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学科设置
目前,同济大学已基本构建起了“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知名高水平大学”的整体框架,学科设置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医学、经济学、文学、法学、哲学、教育学等9大门类。
学校设有建筑与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经济与管理、电子与信息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医学、口腔医学、理学、交通运输、汽车、海洋与地球科学、生命科学与技术、航空航天与力学、外国语、人文、法学、马克思主义、政治与国际关系、传播与艺术、设计创意、软件、电影、中德、中德工程、中法工程和管理、中意、职教等29个学院。建有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知识产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高等技术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女子学院、出国培训学院等办学机构。有6家附属医院和3所附属中学。
同济大学现有本科招生专业74个(其中23个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有博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点28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144个,博士后流动站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6个,有硕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点52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26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工程硕士授权点26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拥有3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其中14个涵盖在3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3个国家培育重点学科,19个上海市重点学科。
秉持“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办学方针,同济大学始终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崇高使命和责任,确立了“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孕育形成了“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校训和以“同舟共济,自强不息”为核心的同济精神。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同济大学始终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努力使每一位进到同济的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熏陶以后,具有鲜明的“同济特色”,即具有“工程基础、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国际视野”四个方面的综合特质。
学校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团队协作精神与踏实勤奋作风的培育,毕业生历来广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长期居于国内高校前列。
2010年,作为国内首批试点高校,同济大学开始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积极致力于“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卓越律师”等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担任“中欧工程教育平台”中方秘书处,并作为主要单位发起成立了“卓越人才培养合作高校”联盟。
科学研究
同济大学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1人;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16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8人、讲座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9人;4人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
学校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2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国内首个“汽车整车风洞”、世界规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国内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平台”、“海底观测研究实验基地”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科研专项、重大工程,取得了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燃料电池轿车研发、耦合式城市污水处理、城市交通智能诱导、国产化智能温室、结构抗震防灾技术、软土盾构隧道设计等一大批标志性科研成果。
近年来,同济大学先后有10位教授担任“973计划”项目(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主持完成的29个项目获得国家级奖励。《大跨、高墩桥梁抗震设计关键技术》荣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核细胞电生理学研究》和《特大桥梁颤振和抖振精细化理论》分获2005、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社会服务
同济大学长期注重发挥优势学科和基础研究的溢出效应,不断拓展社会服务的方式方法,为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留下了深深的“同济印迹”。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广大师生深度参与,承担了都江堰重建规划和北川地震博物馆策划、设计等任务。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从申办、筹备到举办,同济师生更是谱写了“大学,为世博添光彩”的辉煌篇章,既是参与世博会有关工作最早的高校,也是参与程度最深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高校。仅在世博筹备过程中,同济大学就有2800多名师生参与其中,承担科技部和上海市世博科技专项等研究课题170多项,完成各类规划、设计任务90多项,并承担了世博主题演绎总策划、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城市最佳实践区总策划、世博总体项目管理总负责等8个方面的总负责重任。
学校积极探索学科发展新途径,发挥大学知识创新和基础研究的溢出效应。2005年开始,同济大学与地方政府联合推动建设“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产值从最初的不足30亿元发展到2010年的150多亿元,开创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校地合作的典范。
国际交流
同济大学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在对德为主的合作基础上,发展为以对欧洲合作为中心的战略布局,拓展北美、辐射亚非,建立起有特色、全方位、主动型、高水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体系框架,形成了具有同济特色的国际化模式。
学校先后建立了中德学院、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中意学院、中芬中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和研究中心(上海)等7大国际合作平台。 与此同时,学校不断拓展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与国(境)外著名高校、知名企业的合作,目前已与200多所海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与众多国际著名企业共建了研究中心。
为将“卓越人才培养”探索不断推向深入,学校正积极推进中外合作培养计划的实施,包括两个层次:一是面向国际,实施“三个600”培养计划,在每年进校的学生当中,有600人获得中外双学位、600人获得国外高校的学分、600人具有海外学习的经历;二是面向港澳台地区,相应实施“三个300”培养计划。
校训校歌
校 训:严谨、求实、团结、创新 校 歌:《同济之歌》 同济宣传片: 《同济大学 一个世纪的跨越》 同济精神: 同舟共济、自强不息 (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现任领导
·党委领导
党委书记:周祖翼 党委副书记: 马锦明 姜富明 李 昕 方守恩 纪委书记:姜富明
·行政领导
校 长:裴钢 常务副校长:陈小龙 副校长: 郑惠强 伍 江 董 琦 陈以一 蒋昌俊 吴志强
同济简史
·1907年-1938年
1907年10月 同济德文医学堂(上海) 1912年4月 同济医工学堂(上海) 1917年4月 同济医工学校(上海) 1923年3月 同济大学(上海) 1927年8月 国立同济大学(上海) 1937年9月 迁浙江金华 1937年11月 迁江西赣州、吉安 1938年7月 迁广西贺县八步镇 1938年冬 迁云南昆明·1940年-1949年
1940年10月 迁四川宜宾李庄 1946年4月 迁回上海 1949年5月27日 上海解放,6月25日市军管会接管同济大学 1949年9月 文学院和法学院并入复旦大学 1949年10月 建国后,为高教部直属院校
·1951年-1958年
1952年 工学院机械系、电机系、造船系并入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大、复旦、圣约翰等11所高校的土建系、科、组并入 1954年 恢复研究生教育 由高教部划归城建部和建工部双重领导 1958年 改由建工部领导
·1960年-2010年
1960年6月 被列为建工部重点高校 1960年10月 被列为高教部重点工科院校 1966年 重新划归高教部领导 1979年 经国务院同意,恢复对德联系,成为中德科技、文化交流的窗口 1995年10月 国家教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宣布共建同济大学 1996年7月 原上海建材工业学院和上海城建学院并入 2000年4月 原上海铁道大学与同济大学合并
2002年 列入“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2003年 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划归同济大学管理
2004年 列为中组部直管高校
2007年 建校100周年
2010年 教育部与上海市继续共建
校区分布
同济大学分四个校区: 四平路校区、嘉定校区、沪西校区和沪北校区。
四平路校区指南
从上海火车站到四平路校区的交通路线: 出火车站北广场, 乘115路汽车到密云路站下,可进同济大学西门或南校区正门。 乘115路汽车到同济大学站下,可进同济大学正门。 乘出租车上高架环线,往杨浦大桥方向,到四平路出口下高架,右转上四平路,约500米即可进进同济大学正门。
从飞机场到四平路校区的交通路线如下: 乘出租车,从虹桥路上高架环线,往杨浦大桥方向,到四平路出口下高架,右转上四平路 ,约500米即可进同济大学正门。
从十六铺船码头到四平路校区的交通路线: 在码头出口前 乘55路到同济大学站下,即可进同济大学正门
嘉定校区指南 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国际汽车城内,曹安公路北侧、嘉松北路西侧、桃浦快速延伸段以南。地址为曹安公路4800号。
沪西校区指南 位于上海市西北部的普陀区真南路500号。乘06、62、117、213、323、517、551、562、 708、724、727、742、744、750、838、859路公交车可以直达校区门口。
沪北校区指南 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1238号,乘920,95,65路公交车可以直达校区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