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
湖泊是湖盆、湖水、水体中所含物质-矿物质、溶解质、有机质及水生生物等所共同组成的矛盾体。湖泊称呼不一,多用方言,别称主要有陂、泽、池、海、泡、荡、淀、泊、淖、错和诺尔等。水库属于人工造就的一种湖泊。湖泊在其发展过程中,常因淤积转变为沼泽。
名词解释
1、F.A.Forel于1982年将湖沼定义为“四周陆地所围之洼地,与海洋不发生直接联系的静止之水体”,同时指出湖泊与沼泽是两个不同的自然体,两者以水体深浅及与植物生长关系的不同而彼此相区别,并把“不受沿岸植物入侵而中央部分蓄水较浅者”称之为湖泊。
2、前苏联著名的自然地理学家C.B.卡列斯尼克(1957年)把“不具单向倾斜而充满着水团的大陆洼地”称之为湖泊。
3、中国湖泊学奠基者施成熙教授(1987年、1989年)认为湖泊是自然综合体,指出:“湖泊是湖盆、湖水、水体中所含物质-矿物质、溶解质、有机质及水生生物等所共同组成的矛盾体”,也就是说湖泊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湖盆、湖水、水体性质和水生生物。
4、湖泊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规模的天然洼地的蓄水体系,是湖盆、湖水以及水中物质组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黄锡荃主编的《水文学》)
5、湖泊是由湖盆、湖水及水中所含的矿物质、有机质和生物等所组成的、大陆封闭洼地的一种水体。(《中国的湖泊》——中国自然地理知识丛书,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湖泊综述
湖泊可分为天然湖泊和人工湖泊(水库)两大部分。通常所说的湖泊是指天然湖泊。湖泊是地球表面的一种水体。按其科学的涵义,指的是陆地上的一类洼地,其内蓄积一定的水量,与海洋又不发生直接联系的一种天然水体。湖泊是由湖盆(相对封闭的洼地称湖盆)、湖水和水中所含的物质(泥沙、化学物质及各种水生生物等)组成的综合体。湖中的水量又不断与外界的水体进行交换,并参与自然界的水分循环。在地球的表面上,天然湖泊的水面约占陆地表面积的2%。湖泊的水面大小相差悬殊,小的仅几十平方米,大的可达几十万平方千米。世界上最大的湖泊是里海,中国最大的湖泊是青海湖。
地理篇
·湖泊成因
湖泊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是能集水的洼地即湖盆,二是提供足够的水量使盆地积水。但由于湖盆是湖水赖以存在的前提,而湖盆形态特征不仅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其形成和演变阶段,并且在较大的程度上又制约着湖水的理化性质和水生生物类群。因此,通常以湖盆的成因作为湖泊成因分类的重要依据。如:
有的湖泊是在地壳的内力作用下(包括地质构造运动所产生的断陷、拗陷、沉陷)所形成的构造盆地基础上经潴水而形成的,称为构造湖,它在我国五大湖区中有普遍的分布,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许多大、中型湖泊多属这一类型。
还有一些湖泊是由冰川的挖蚀和冰碛物的堆积形成的冰川湖,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一些海拔高的山区。
由易溶性碳酸盐类的岩层经溶蚀塌陷而形成的岩溶湖。多分布在我国岩溶地貌发育比较典型的西南地区。
沙漠地区的沙丘受定向风的吹蚀所形成的洼地或丘间洼地,经潜水汇集形成风成湖,主要分布在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等沙漠和毛乌素、科尔沁、浑善达克、呼伦贝尔等沙地地区,并多以小型时令湖形式出现。
沿海平原低地,由于沿岸的泥沙运动和海面波动,在河口、三角洲和海岸沙堤不断发展扩大的条件下使古代的海湾演变为泻湖,泻湖进一步发展,和海洋完全隔离,逐渐淡化演变成淡水湖,这类湖泊集中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带。
还有一类是由河床摆动残留的河迹湖或随河流天然堤伴生的河间洼地湖等,这类湖泊大多分布在我国大江大河沿岸的平原低地。
简单来说,成因就有以下几种情况:
地壳运动引起地壳断陷、凹陷、沉陷形成构造盆地,经水的作用形成构造湖; 火山喷发,火山口积水成湖,形成火山口湖;
火山喷发的熔岩壅塞河床抬高水位形成的火山堰塞湖;
由易溶性碳酸盐类岩层的溶蚀性洼地积水形成的喀斯特湖;
沙漠地区的沙丘受定向风吹蚀成的丘间洼地被潜水汇聚形成风成湖;
中国长江中下游的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湖盆的形成与地质构造有关,又与江河湖海的作用有联系,这些湖泊之所以还保留一定的面积,还与新构造运动的活跃以及沿袭老构造运动性质等等分不开。
·分类方式
湖泊的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湖泊,其形态、自然条件和资源都有一定的差异,常见的分类有以下几种。
根据湖泊的形成,主要可分为以下6类:
冰川湖:由冰川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的湖泊;
火山口湖:火山喷出的熔岩和碎屑物堆积在火山口周围,使火山口形成洼地聚水形成的湖泊;
堰塞湖:因地震、山崩、滑坡、泥石流、冰碛或火山喷发的熔岩和碎屑物堵塞河流而形成的湖泊;
风成湖:因长期风力作用使地面形成风蚀洼地而积水形成的湖泊;
水力冲积湖:由于水流的冲刷和泥沙淤积所形成的湖泊。
淡水湖:湖水矿化度小于1g/l为淡水湖;
咸水湖:湖水矿化度大于1g/l,而小于35g/l为咸水湖;
盐湖:湖水矿化度大于35g/l为盐湖。
根据湖水温度的高低,可分为暖湖、温湖和冷湖:
暖湖:暖湖又称热带湖。湖水温度在最冷月份也在4℃以上,湖内不会出现冰冻现象。云南的滇池、洱海等湖泊属暖湖;
温湖:温湖亦称温带湖。最热月的水温可达20℃~30℃或更高,最冷月的水温可降至4℃以下。我国多数湖泊,均属此类湖泊;
冷湖:冷湖又称极地湖,湖泊的水温通常在4℃以下,即使最热月水温也不超过4℃。
根据补给条件,可分为有源湖和无源湖:
无源湖:湖泊流域面积极小,其水源主要靠降水或湖滨山体裂隙水的补给,如白头山天池属这类湖泊。
根据有无排水,可分为闭流湖和吞吐湖:
闭流湖:为无水流从湖中流出的湖泊,内陆湖区多数湖泊为此类湖泊。我国最大的青海湖,只有布哈河等河流汇入湖内,而无水流流出湖外,是我国最大的闭流湖泊;
吞吐湖:有河流汇入湖内,也有河流流出湖外。我国外流区湖泊多为此类湖泊。
另外,根据湖水所含营养的高低,还可分为:富营养化型湖泊(如长江中、下游、黄淮海平原和东北的一些湖泊为富营养型湖泊)、中营养型湖泊和贫营养型湖泊。
·湖泊形态
湖泊的外部形态特征是千差万别的,它的形态决定於其成因和发展过程。湖泊大的有数十万平方公里、小的只有几公顷,在深度上,深则千余米、浅则仅几厘米(接近干涸的湖),那么,湖泊形态上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湖盆的发育和起源了。 河成湖、堰塞湖保留了原有河床特征;发育在凹陷盆地基础上或火山口积水而成的湖泊呈现圆形或者椭圆形;发育在地堑谷地中的湖泊,呈狭长型;另外,一些外部因素也会对湖泊的形态产生影响,比如:
河流携带泥沙起着改造湖泊沿岸地形与填平湖底起伏的作用;风浪能使沿岸带的泥沙重新移动和沉积,使迎风岸沉积增多;气候变化引起湖面的收缩或扩大;沿岸带水生植物和底栖生物滋生,也会引起湖泊形态改变,甚至加速湖泊的消亡;其他人为因素。
·形态参数
面积 一般系指最高水位时的湖面积。
容积 指湖盆储水的体积﹐它随水位而变化。
长度 沿湖面测定湖岸上相距最远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根据湖泊形态﹐可能是直线长度﹐也可能是折线长度。
宽度 分最大宽度和平均宽度﹐前者是近似垂直于长度线方向的相对两岸间最大的距离﹐后者为面积除以长度。
岸线长度 指最高水位时的湖面边线长度。
岸线发展系数 指岸线长度与等于该湖面积的圆的周长的比值。
湖泊补给系数 湖泊流域面积与湖泊面积之比值。
湖泊岛屿率 湖泊岛屿总面积与湖泊面积之比值。
最大深度 最高水位与湖底最深点的垂直距离。平均深度﹐湖泊容积与相应的湖面积之商。
·演变过程
湖盆的演化:1)湖岸的变形;2)湖底的沉积
湖水的演化:化学性质的变化,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湖中生物的变化:湖盆的变化、水质的变化必然使得湖泊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生物的种类、数量也相应发生变化。
湖泊系长期占有大陆封闭洼地的水体,并积极参加自然界的水分循环,成为地表水的一种类型。湖泊一旦形成,就受到外部自然因素和内部各种过程的持续作用而不断演变。湖泊由深变浅、又大变小,湖岸由弯曲变为平直,湖底由凹凸变为平坦,这就会使深水植物逐渐演化为浅水植物,沿岸的植物逐渐向湖心发展。入湖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和生物残骸年复一年在湖内沉积,湖盆逐渐淤浅,变成陆地,或随著沿岸带水生植物的发展,逐渐变成沼泽;干燥气候条件下的内陆湖由於气候变异,冰雪融水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等,补给水量不足以补偿蒸发损耗,往往引起湖面退缩乾涸,或盐类物质在湖盆内积聚浓缩,湖水日益盐化,最终变成乾盐湖,某些湖泊因出口下切,湖水流出而乾涸。此外,由于地壳升降运动,气候变迁和形成湖泊的其他因素的变化,湖泊会经历缩小和扩大的反覆过程,不论湖泊的自然演变通过哪种方式,结果终将消亡。
学术篇
·湖泊名称
湖泊的名称,除统称“湖”外,在我国不同的地方还有不同的叫法。
在江、浙一带有称“漾 ”、“荡”和“氿”的;
在东北地区有称“池”和“泡”的;
在内蒙古有称“诺尔”和“淖”的;
在云贵地区有称“海”和“池”的;
在新疆有称“库勒”的;
在西藏有称“错”和“茶卡”的。
我国湖泊的叫法名目繁多。但其基本涵义都是一样的,都是代表湖泊。
·湖泊问题
湖泊是淡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摆在我国面前的湖泊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我国湖泊淡水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根据自然环境的差异、湖泊资源开发利用和湖泊环境整治的区域特色,将我国湖泊划分为5个自然分布区,即东部平原地区湖泊、蒙新高原地区湖泊、云贵高原地区湖泊、青藏高原地区湖泊、东北平原地区与山区湖泊。我国东南和南方诸省,包括台湾、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湖泊数量极少,且都是小型湖泊,在全国湖泊中所占比例极小。
2、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湖泊水资源短缺,湖面萎缩,生态环境恶化
近几十年来,由于农业的迅速发展,农田灌溉需水量增大,使得湖泊上游拦截水源增大,导致入湖水量减少、湖面萎缩、水质盐碱化;进而使一些湖泊演变成沼泽并最终变成陆地,造成湖泊消亡。我国湖泊萎缩的速度很快。例如,青海湖在1956-1986年间水位下降3.23米,平均每年下降10.8厘米。
如今我国湖泊的水质状况远不如以前好,例如70年代中期,我国大多数的湖泊水质都比较良好。近年来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的严重干扰,导致湖泊水体交换速率减慢,同时湖泊接纳了更多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使湖泊遭受了严重的污染;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由于近年来人口的急剧增长,使湖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积累的速度急速增加,加重了湖泊富营养化的程度。2007年夏季无锡太湖发生了大规模的蓝藻暴发事件,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生活用水问题。
4、湖盆淤积萎缩、盲目围垦形成恶劣江湖形势,湖泊生物种类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干扰破坏 。
湖泊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湖泊萎缩会造成水体变小、自净能力降低、使湖泊更易受到污染、影响到水禽动物的栖息,相应引起水生生物的大量减少以至灭绝。例如太湖在上世纪60年代有鱼类101种,到90年代降为60种;长江中下游湖泊常见的河豚、中华鲟等现已成为稀有濒危物种。
·相关学科
湖泊学、湖泊流域管理学 、湖泊环境学 、湖泊信息学、湖泊化学 、湖泊生物学、湖泊生态学 、湖泊动力学、湖泊沉积学 、湖泊物理学
资源篇
湖水是全球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上湖泊(包括淡水湖﹑咸水湖和盐湖)总面积约为2058700平方千米,总水量约176400立方千米,其中淡水储量约占52%,约为全球淡水储量的0.26%。湖水可以不断更新,不同湖泊的更新期不一,湖水更换期的长短取决于其容积和入湖、出湖年径流量。中国鄱阳湖湖水更新一次仅9.6天,太湖湖水更新一次约需299天。湖泊淡水储量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贝加尔湖、坦噶尼喀湖和苏必利尔湖等40个世界大湖储存的淡水量占全球湖泊淡水总量的4/5。中国的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和洪泽湖的淡水总量约为553亿立方米。湖泊利于舟楫,是水路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泊盛产鱼﹑虾﹑蟹﹑贝,生产莲﹑藕﹑菱﹑芡和芦苇等,是水产和轻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湖泊作为旅游资源,正日益受到重视。湖泊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会造成湖泊渔业资源衰减,湖泊面积缩小和湖泊周围土地的沼泽化等不良后果。 1、湖泊能调节河川径流、防洪减灾;
2、湖水可用于灌溉农田、沟通航道、发电、提供工农业和饮用水,还能繁衍水生物,发展水产品;
3、湖泊水体的存在,可以调节湖区气候,改善湖区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
4、许多湖泊风光优美,景色宜人,是得天独厚的旅游胜地;
5、众多的盐湖富含丰富的盐矿和贵重的矿产资源;
6、湖泊还是研究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基地。
·湖泊水资源
水是自然界分布最广泛、最活跃的物质之一,地球表面约有71%的面积为水所覆盖。水是生命的源泉,人类赖以生存和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命脉。湖水是陆地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供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饮用外,还具航运、发电、发展水产和改善生态环境功能。我国是个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陆地水资源总量为世界第六位,然因人口众多,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250.0立方米,仅是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 我国湖泊总贮水量约为7077×108立方米,其中淡水贮量2249×108立方米,占全球淡水湖泊总贮量的0.17%,占我国陆地水资源总量的8%。而且其中50%以上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平原和云南省。因此,它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尤为重要。
例如:
2、除此之外,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的南四湖、白洋淀、巢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东北地区的月亮泡、连环泡,云贵地区的滇池、洱海、抚仙湖,蒙新地区的乌梁素海、博斯腾湖等,也都兴建了许多湖泊灌溉等水利工程,对促进当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3、湖泊具有航运的功能,利用湖泊发展航运,是湖泊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内容,这对于沟通城乡之间或地区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具有现实的意义;
4、我国水力资源蕴藏量丰富,分布在高原和山区的一些湖泊,不仅贮藏了丰富的水量资源,而且落差集中,利用这些地理的优势建造水力发电机组,既充分利用了湖泊资源,又减少了火力发电带来了环境问题。
·湖泊鱼类资源
鱼类资源是湖泊生物资源中主要的资源类型。湖泊的实际鱼产量及渔产潜力受湖泊面积、水深、水质、气候条件、饵料生物种群数量及生产力等一系列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渔业开发利用方式、繁殖保护措施以及捕捞强度等诸多人为因素所制约。 由于受到地域分异、湖泊水温、湖泊生物代谢率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不同地区湖泊单位面积的鱼产量差异较大,如青藏高原的青海湖为7.5kg/hm2,单产量最高的克鲁克湖也只有32.775kg/hm2;而东部平原的太湖为67.5kg/hm2,巢湖为46.3975kg/hm2;地处纬度较低的云贵高原的湖泊鱼产量也很高,如滇池为260.375kg/hm2,洱海为7.5kg/hm2。
我国湖泊鱼类资源开发,除青海、西藏、新疆等边远省区的一些湖泊,如纳木错、色林错等,因交通不方便,湖区人烟稀少,至今尚未得到开发利用,其他绝大多数的湖泊鱼类资源已被不同程度的开发利用。
在湖泊渔业资源利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当前在渔业生产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原与江河自然沟通的许多湖泊,被建闸控制后,江湖间的关系被直接阻断,鱼类资源群体得不到来自江河的适时补充,资源数量明显减少。再者,湖泊因建闸控制,水情发生了变化,对湖内定居性的鱼类像鲤鱼、鲫鱼等产卵繁殖不利。人们在捕鱼的过程中,不断的加大捕捞强度,使鱼类资源的质量和数量都面临着严重下降趋势,致使在捕捞渔业生产的过程中造成大型鱼类和高龄鱼类数量急剧下降、低龄鱼和幼鱼在捕捞渔业所占的比例逐渐上升。
·湖泊底栖生物
湖泊底栖动物是一个庞杂的生态类群。它包括大部分是栖息于底泥上而稍能活动的动物,如螺、河蚬等,也包括一些能够在水底自由移动或离开湖底而在水中游泳的动物,如虾、蟹等;还包括一些埋伏于底泥中生活、具定居或移动的动物如水蚯蚓等。 在水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湖泊底栖动物资源的利用是不可忽视的。底栖动物中的虾、蟹是名贵水产品。田螺、螺蛳可供食用,蚌除了肉可供食用外,壳还可以制作纽扣等雕刻工艺品。在水产养殖比较发达的杭嘉湖平原和苏南地区,常在湖泊中大量捞取河蚬和湖螺作为池塘养殖青鱼的饵料;此外背角无齿蚌还可以用于培养淡水珍珠的母蚌。
·湖泊水生生物
水生植物,通常又称大型植物,是湖泊中又一重要的生物资源类型,与湖区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水生植物通常称大型植物,据统计生长于我国湖泊中的水生植物大致有100种左右,其中常见的大约有70种,有的水生植物可以直接食用,如莲藕、菱角等。 水生植物利用最广泛的是用作鱼类的饵料和家畜饲料,金鱼藻和马来眼子菜等都是较好的饵料和饲料植物;有些水生植物还是工业、副业和建筑的原材料,其中经济价值最大的就是芦苇,据计算,每公顷芦苇滩地只要稍加管理,即可生产15吨左右的芦苇,而每公顷芦苇所提供的纤维量相当于4公顷针叶林的出浆率,其经济价值相当可观。
·湖泊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是湖泊生物种数量最多的一类。其中浮游藻类与大型水生植物共同构成湖泊中的初级生产者,是湖泊中所有生物有机体消耗和进行生产的重要物质来源。 我国水产养殖历史久远,传统养殖的鲢鱼就是以浮游藻类为食的。但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藻类的大量繁殖就会使湖水变质、发臭、浑浊、透明度下降、引起水体缺氧,严重者还会造成鱼类大量死亡,会给旅游观光,城市生活用水带来不小的麻烦。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蓬勃发展和人口的过快增长,湖泊富营养化以及由于富营养化导致的蓝藻暴发危害有逐步发展的趋势,因此在研究藻类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还应加强对藻类的防治。
浮游动物是漂浮的或游泳能力很弱的小型动物。浮游动物的种类极多,从低等的微小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栉水母、轮虫、甲壳动物、腹足动物等,到高等的尾索动物,几乎每一类都有永久性的代表,其中以种类繁多、数量极大、分布又广的桡足类最为突出;
我国湖泊中的浮游动物迄今已发现有1000余种,浮游动物在湖泊营养系列中是一次消费者或二次消费者。一次消费者是以植物性食料为生的;二次消费者是以动物性食料为生的。但无论是一次消费者或二次消费者的浮游动物,都属营养系列中更高一级动物的食料,几乎所有经济鱼类的幼鱼都摄食浮游动物,当达到一定体长之后才改食其他种类的饵料。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浮游动物也是水产资源,人们可以通过放养以浮游动物为饵料的鱼类加以利用。
·湖泊滩地资源
湖泊滩地又称湖泊滩涂,是处于环湖陆地和湖泊开敞水域之间水陆环境相互过渡的一个地带,它是湖泊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由于泥沙以及生物残体等各种物质,年复一年的沉积而逐渐形成的一个湖泊地貌单元,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由近岸地带逐渐向湖心伸展,不断扩大其规模,使原有起伏不平的湖底地形逐渐趋于平缓。它是一种良好的土地资源,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地势平坦,灌溉便利。 作为土地资源而加以利用的湖泊滩地,全国约有1.0×104平方千米,它主要蕴藏于大中型的湖泊中,据统计洞庭湖、鄱阳湖等全国25个大中型湖泊,计有滩地面积7987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滩地面积的80%。 全国以鄱阳湖面积为最大,达2536平方千米。
洞庭湖次之为1688平方千米,洪泽湖居第三位,1021平方千米。我国湖泊滩地开垦利用历史久远。最早见于史籍的当推周文王长兄泰伯偕弟仲雍由北方南徙,定居于今常熟的梅里,立国号为吴,于太湖地区垦殖湖滩洲地。后吴人在今南京市高淳县建相国圩围垦固城。湖之滩地的土质肥沃,水资源丰富,成为我国主要粮食产区,农业经济空前繁荣。“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和“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皆赖以湖泊所提供的滩地资源和水资源。
中国湖泊
·中国湖泊分布
中国湖泊众多,我国湖泊分布,大概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昆仑山-冈底斯山一线为界。此线东南为外流湖区,以淡水湖为主,湖泊大多直接或间接与海洋相通,成为河流水系的组成部分,属吞吐型湖泊。此线西北为内陆湖区,以咸水湖或盐湖为主,湖泊位于封闭或半封闭的内陆盆地之中,与海洋隔绝。我国湖泊以小型湖泊为主,大于500km2的大型湖泊仅有31个,湖泊面积5849 km2。主要湖泊有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和太湖等。和国外一些大湖泊相比,我国的湖泊要小得多,俄罗斯的里海面积达395000km2,美加之间的五大湖泊中任何一个湖泊都比我国最大的湖泊要大得多。
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青藏高原是我国湖泊最多的两个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湖最为集中的地区,主要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等,其中位于江西省北部的鄱阳湖最大,面积3 960平方千米;而青藏高原主要分布着咸水湖,有青海湖、纳木错、奇林错等,其中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的青海湖最大,面积4 630平方千米,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就我国湖泊水量的分布,呈现自南而北,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趋势,在比较湿润的东部平原湖泊水量比较充沛,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湖泊水量则比较疲乏。
我国已知地势最高的湖泊:藏北高原的喀顺错,位于海拔5 556米处;
我国已知最低的湖泊:新疆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位于海平面以下154米,水深不足1米;
我国已知最深的湖泊:东北的白头山天池,湖深达373米;
我国最清澈的湖泊:新疆的赛里木湖,湖水的透明度大于12米。
·中国湖泊分区
中国地域宽广,阶梯状大地貌特征明显,气候特点各异,自然环境区域分异鲜明,湖泊的形成、演化和资源赋存等诸方面都呈现出与自然环境相应的区域特色。根据湖泊分布、成因、水环境、资源赋存和水文特征,结合中国西高东低的大地貌特征和南湿北干的气候条件,同时考虑便于统计的中国行政分区,《中国湖泊志》把中国湖泊划分为5大湖区:
(2)蒙新湖区或称西北干旱区湖区(包括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
(3)云贵高原湖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
(4)东北平原与山地湖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
区内除松嫩平原有部分内陆湖泊外,多为外流淡水湖。 区内主要湖泊:兴凯湖、镜泊湖、松花湖、五大连池、白头山天池等。
(5)东部平原湖区(包括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河南、江苏、上海、山东、河北、北京、天津、浙江、台湾、香港、澳门、海南、福建、广东、广西)。
青藏高原湖区和蒙新湖区基本属于内流区,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湖泊表现为封闭的咸水湖或盐湖。云贵高原、东北平原与山地以及东部平原三大湖区,地处亚洲季风气候区,属外流区;降水较丰沛,湖泊表现为外流的淡水湖。五大湖区的划分突出了中国大地貌和气候的特点,同时也反映出湖泊属性的区域特色。需要说明的是,青藏高原湖区界线与青藏高原的自然界线存在一些差别,蒙新湖区的范围包含了黄土高原;因内蒙的东部划归蒙新湖区,东北平原与山地湖区比习惯上的范围要小;云贵高原包含了四川和重庆。
·中国湖泊现状
我国的湖泊数量众多、类型多样、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作为国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湖泊的保护与发展一直非常重视。自1960年代始,我们陆续对全国范围内的湖泊资源实施调查,至1980年代基本结束,称之为第一次全国湖泊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共有面积大于1.0 km2的湖泊29个,总面积91019.6 km2。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在长期开发利用湖泊资源的过程中,由于忽视对湖泊的有效保护和管理,致使湖泊不断消亡,面积持续萎缩,湖泊资源过度利用,湖泊功能大大削弱,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摸清数十年来我国湖泊的变化与现状,在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湖泊水质、水量与生物资源调查”的支持下,我国科学家从2006年开始,进行了以东部平原与东北平原和山地湖区为主体、兼顾云贵、蒙新和青藏高原的第二次湖泊调查,获得了全国最新的湖泊数量、面积和空间分布状况。 在第二次湖泊调查中,中国境内(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共有1.0 km2以上的自然湖泊2693个,总面积81414.6 km2,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0.9%,分别分布在除海南、福建、广西、重庆、香港、澳门外的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其中大于1000 km2的特大型湖泊有10个(平均2271.2 km2/个),分别为色林错、纳木错、青海湖、博斯腾湖、兴凯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呼伦湖;面积在1.0-10.0 km2、10.0-50.0 km2、50.0-100.0 km2、100.0-500.0 km2和500.0-1000.0 km2的湖泊分别有2000个(平均3.2 km2/个)、456个(平均22.6 km2/个)、101个(平均71.7 km2/个)、109个(平均210.9 km2/个)和17个(平均694.6 km2/个);湖泊的数量和面积并非成正比。
拥有湖泊数量最多的3个省份是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分别为833个、395个和243个,分布约占全国湖泊总数量的30.9%、14.7%和9.0%。拥有湖泊面积最大的3个省份是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江苏省,分别为28616.9 km2、13214.9 km2和6372.9 km2,分布约占全国的35.1%、16.2%和7.8%。
湖泊拥有率(=湖泊总面积/本省国土面积×100%)最高的3个省份分别是江苏省(6.4%)、安徽省(2.6%)和江西省(2.4%)。
全国最大的3个湖泊分别是青海湖、鄱阳湖和洞庭湖,太湖和呼伦湖分列第4和第5位,其中青海湖和呼伦湖属于咸水湖,其它3个属于淡水湖。
最大的咸水湖是青海湖,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阳湖。
拥有湖泊数量和面积最多的湖区是青藏高原湖区,共1055个,合计面积41831.7 km2,分别占全国湖泊总数量和总面积的39.2%和51.4 %
拥有湖泊数量和面积最多的湖区是青藏高原湖区,共1055个,合计面积41831.7 km2,分别占全国湖泊总数量和总面积的39.2%和51.4 %。
拥有湖泊数量最多的3个一级流域是西北诸河流域(1072个)、长江流域(648个)和松花江流域(504个),分别占全国湖泊总数量的39.8%、24.1%和18.7%。
·中国主要湖泊
湖泊名称 | 湖面高程(m) | 湖面面积(km2) | 最大水深(m) | 蓄水量(亿m3) | 水质状况 |
21.0 | 3583.0 | 16.0 | 248.9 | 淡 | |
33.5 | 2740.0 | 30.8 | 178.0 | 淡 | |
3.0 | 2420.0 | 4.8 | 48.7 | 淡 | |
12.5 | 2069.0 | 5.5 | 31.27 | 淡 | |
33.5-34.5 | 1268.0 | 6.0 | 25.28 | 淡 | |
10.0 | 820.0 | 5.0 | 36.0 | 淡 | |
760 | 7.7 | 1.4 | |||
3196.0 | 4635.0 | 28.7 | 854.4 | 咸 | |
4718.0 | 1940.0 | 35.0 | 咸 | ||
奇林错 | 4530.0 | 1640.0 | 33.0 | 咸 | |
扎日南木错 | 4613.0 | 1000.0 | 咸 | ||
4268.7 | 610.7 | 30.7 | 107.6 | 淡 | |
4293.2 | 526.0 | 13.1 | 46.7 | 淡 | |
呼伦池 | 545.5 | 2315.0 | 8.0 | 131.3 | 咸 |
189.0 | 1070.0 | 盐水 | |||
1048.0 | 1019.0 | 15.7 | 99.0 | 咸 | |
2071 | 464.0 | 232.0 | 咸 | ||
玛旁雍错 | 4587 | 412.0 | 202.7 | 咸 | |
贝尔湖(中蒙界湖) | 608.5 | 54.8 | |||
一154.0 | 124.0 | 盐水 | |||
兴凯湖(中苏界湖) | 69.0 | 4380.0 | 27.1 | ||
连环泡 | 139.0 | 276.2 | 6.1 | ||
白头山天池(中朝界湖) | 2194.0 | 9.8 | 4.6 | 20.0 | 淡 |
1885.0 | 330 | 373.0 | 15.7 | 淡 | |
1875.0 | 217 | 8.0 | 173.5 | 淡 |
世界湖泊
地球上湖泊的总面积约205.87万立方千米,占全部大陆面积的1.5%。湖泊总水量约17.64万立方千米,其中淡水贮量占52%。下表是世界主要湖泊(资料来源:《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
湖 泊 | 所在国家 | 面积(平方千米) |
371 000 | ||
82 260 | ||
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 64 500 | |
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 | 62 940 | |
加拿大、美国 | 59 580 | |
美国 | 58 020 | |
布隆迪、坦桑尼亚、扎伊尔、赞比亚 | 32 000 | |
俄罗斯 | 31 500 | |
31 330 | ||
加拿大 | 28 570 | |
喀麦隆、乍得、尼日尔、尼日利亚 | 10 360~25 900 | |
25 710 | ||
加拿大 | 24 390 | |
马拉维、莫桑比克、坦桑尼亚 | 22 490 | |
哈萨克斯坦 | 17 000~22 000 | |
中国 | 4 630 | |
中国 | 3 9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