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从益
李从益,?~947年,五代时金城(今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人,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幼子,封许王。后唐明宗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争夺皇位,相互残杀,李从益因为年幼而在皇位之争得以保命。936年,石敬瑭灭后唐,建立后晋,以郇国三千户封给李从益,李从益被改封为郇国公,和明宗的妃子王淑妃居住在洛阳,以奉后唐之祀。947年,契丹灭后晋,李从益被当时留守汴梁的辽国国舅萧翰任命知南朝军国事。随后,太原的北平王刘知远起兵,向汴梁进发,李从益逃到后唐明宗的陵墓徽陵躲了起来。萧翰将李从益抓到汴梁,并立他为傀儡皇帝,国号“梁”,随后萧翰率兵逃回了辽国,让李从益处理中原的乱局。李从益当时只有17岁,当了两天皇帝就有些自得其乐了。他派高行周率兵抵抗刘知远的进攻,高行周知道李从益年幼且懦弱无能,定将失败,就投降了刘知远。很快刘知远就攻下了汴梁,李从益及王淑妃被擒,刘知远下令处死了李从益和王淑妃。
人物生平
·出生
1.出生时间:公元931年。
3.出生地:洛阳。
·登帝王位
1.封王:公元931年(1岁),李从益出生;不久李从益被后唐明宗李嗣源封为许王,随后后唐明宗李嗣源的爱妾花见羞将其收为养子。
2.避祸:公元933年11月(3岁),后唐明宗李嗣源病重,其子李从荣发动政变夺位,兵败被杀,后唐明宗李嗣源受惊而死,12月,后唐闵帝李从厚续位;公元934年4月(4岁),李从珂被迫发动兵变夺位,后唐闵帝李从厚被杀,李从珂续位为后唐末帝;由于花见羞的淡薄名利以及李从益年纪幼小,李从益得以在兄弟夺位相杀当中生存下来。
3.封公:公元936年11月(6岁),石敬瑭攻灭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焚而死,后唐灭亡,石敬瑭称帝建立后晋,是为后晋高祖;由于后晋高祖石敬瑭敬重花见羞的人品,李从益被改封为郇国公,与养母花见羞居住在洛阳,以奉后唐之祀。
4.迁徙:公元946年12月(16岁),契丹辽国攻灭后晋,李从益与养母花见羞又落入契丹辽国手中,被迫迁往汴梁;公元947年(17岁),辽国国舅萧翰任命李从益为知南朝军国事。
5.称帝:公元947年2月(17岁),后汉高祖刘知远称帝,遂即领兵进逼汴梁;5月,萧翰拥立李从益为帝,建立梁国,是为梁帝。
·帝王作为
(947年5月--947年5月,在位1个月,17岁)
1. 覆灭:梁帝李从益受拥为帝后,萧翰便逃回契丹,留下不足两千契丹兵,让梁帝李从益处理中原的乱局;公元947年5月(17岁),梁帝李从益诏令大将高行周率兵抵抗后汉高祖刘知远的进攻,不料高行周投降后汉,反引后汉高祖刘知远围攻汴梁,不久汴梁城破,梁帝李从益与养母花见羞一同被杀。
·帝王之死
1.死亡时间:公元947年5月(17岁)。
2.地点:汴梁。
3.死亡方式:后汉高祖刘知远杀害。
历史评价
李从益完全是五代十国的一个悲剧性人物,出身在帝王之家,却在幼年就经历了兄弟间的残杀,随后国家又灭亡了。后来在即将成年之际又被辽国立为傀儡皇帝,不久又被刘知远杀死。但是历史从来就不同情弱者,李从益必然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五代十国
(公元907---979年,共73年)
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后梁,在以后的50多年间,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总称五代。同时,南方和北方的山西地区,先后出现了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十个政权,总称十国。历史上将这一分裂时期称为五代十国。
五代(公元907—960年,共54年);后粱(公元907~923年,共17年)
后唐(公元923~936年,共14年)后唐共有4个帝王,其中在内争中被射杀的1帝;遭兵变惊死的1帝;被赶下皇位后勒杀的1帝;国亡自焚而死的1帝。所附的太祖李克用发背疽而死。
君主世系表
·五代
后梁 907年-923年 太祖 神武元圣孝皇帝 朱温 907年-912年 开平 907年-911年 乾化 911年-912年 末帝 朱瑱 913年-923年 乾化 913年-915年 贞明 915年-921年 龙德 921年-923年
后唐 923年-936年 庄宗 光圣神闵孝皇帝 李存勖 923年-926年 同光 923年-926年 明宗 圣德和武钦孝皇帝 李亶 926年-933年 天成 926年-930年 长兴 930年-933年 闵帝 李从厚 933年-934年 应顺 933年-934年 末帝 李从珂 934年-936年 清泰 934年-936年
后汉 947年-950年 高祖 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 刘知远 947年-948年 天福 947年 乾祐 948年 隐皇帝 刘承祐 948年-950年 乾祐 948年-950年
后周 951年-960年 太祖 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 郭威 951年-954年 广顺 951年-954年 显德 954年 世宗 睿武孝文皇帝 柴荣 954年-959年 显德 954年-959年 恭皇帝 柴宗训 959年-960年 显德 959年-960年
·十国
吴越 904年-978年 太祖 武肃 钱镠 904年-932年 天宝 908年-923年 宝大 923年-925年 宝正 925年-932年 世宗 文穆 钱元瓘 932年-941年 无 成宗 忠献 钱佐 941年-947年 无 无 忠逊 钱倧 947年 无 无 忠懿 钱俶 947年-978年 无
闽 909年-945年(当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太祖 忠懿王 王审知 909年-925年 无 无 无 王延翰 925年-926年 无 太宗 惠帝 王延钧 926年-935年 龙启 933年-935年 永和 935年 康宗 王继鹏 935年-939年 通文 936年-939年 景宗 王延羲 939年-944年 永隆 939年-944年 无 天德帝(殷王) 王延政 943年-945年 天德 943年-945年
荆南(南平) 906年-963年 无 武信王 高季兴 909年-928年 无 无 文献王 高从诲 928年-948年 无 无 贞懿王 高保融 948年-960年 无 无 侍中 高保勖 960年-962年 无 无 无 高继冲 962年-963年 无
楚 897年-951年 无 武穆王 马殷 897年-930年 无 无 衡阳王 马希声 930年-932年 无 无 文昭王 马希范 932年-947年 无 无 废王 马希广 947年-950年 无 无 恭孝王 马希萼 950年 无 无 无 马希崇 950年-951年 无
吴 904年-937年 太祖 孝武帝 杨行密 904年-905年 天祐 904年-905年 烈宗 景帝 杨渥 905年-908年 天祐 905年-908年 高祖 宣帝 杨隆演 908年-921年 天祐 908年-919年 武义 919年-921年 无 睿帝 杨溥 921年-937年 顺义 921年-927年 乾贞 927年-929年 大和 929年-935年 天祚 935年-937年
南唐 937年-975年 烈祖 光文肃武孝高皇帝 李昪 937年-943年 升元 937年-943年 元宗(中主) 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 李璟 943年-961年 保大 943年-958年 交泰 958年 中兴 958年
后主 武王 李煜 961年-975年
南汉 917年-971年 高祖 天皇大帝 刘龑 917年-925年 乾亨 917年-925年 白龙 925年-928年 大有 928年-941年 无 殇 刘玢 941年-943年 光天 941年-943年 中宗 文武光圣明孝皇帝 刘晟 943年-958年 应乾 943年 乾和 943年-958年 后主 无 刘鋹 958年-971年 大宝 958年-971年 北汉 951年-979年 世祖 神武帝 刘旻 951年-954年 乾祐 951年-954年 睿宗 孝和帝 刘承钧 954年-970年 乾祐 954年-957年 天会 957年-970年 少主 无 刘继恩 970年 无 无 英武帝 刘继元 970年-982年 广运 970年-982年
前蜀 907年 - 925年 高祖 王建 907年-918年 天复 907年 武成 908年-910年 永平 911年-915年 通正 916年 天汉 917年 光天 918年 后主 无 王衍 918年-925年 乾德 918年-925年 咸康 925年
藩王列表
后梁 广德靖王朱全昱、衡王朱友谅、惠王朱友能、邵王朱友诲、朗王朱存、安王朱友宁、密王朱友伦、彬王朱友裕、郢王朱友圭、福王朱友璋、均王朱友贞、贺王朱友雍、建王朱友徽、康王朱友敬、博王朱友文(原名康勤)、冀王朱友谦(原名朱简)、颍川王韩逊、邺王杨师厚、渤海王高季兴、楚王马殷、吴越王钱镠、闽王王审知、燕王刘守光、赵王王镕、北平王王处直、南平王刘隐、南海王刘
后唐 邕王李存美、薛王李存礼、申王李存渥、睦王李存乂、永王李存霸、通王李存确、雅王李存纪、魏王李继岌、秦王李从荣、宋王李从厚、许王李从益、潞王李从珂、洋王李从璋、兖王李从温、泾王李从敏、雍王李重美、秦王李茂贞、朔方王李仁福、吴越(武肃)王钱镠、吴越(文穆)王钱元瓘、蜀王孟知祥、闽王王审知、闽王王延翰、闽王王延钧、楚(武穆)王马殷、楚(衡阳)王马希声、楚(文昭)王马希范、南平(武信)王高季兴、南平(文献)王高从诲、高丽王王建
后晋 宋王石敬儒、福王石敬德、通王石敬殷、夔王石重进、剡王石重允、秦王石万友、广王石训、赵王石万铨、韩王石敬晖、嗣王石曦、楚王石重信、寿王石重乂、虢王石重英、陈王石重杲、齐王石重贵、吴越(文穆)王钱元瓘、吴越(忠献)王钱弘佐、楚(文昭)王马希范、南平(文献)王高从诲、高丽王王建、高丽王王武
后汉 魏王刘承训、陈王刘承勋、周王刘承祐、吴越(忠逊)王钱弘倧、吴越(忠懿)王钱俶、南平(文献)王高从诲、南平(贞懿)王高保融、楚(废)王马希广
后周 剡王郭青哥、杞王郭意哥、晋王柴荣、越王柴宜哥、吴王柴诚、韩王柴諴、梁王柴宗训、曹王柴熙让、纪王柴熙谨、蕲王柴熙诲、魏王符彦卿、吴越(忠懿)王钱俶、南平(贞懿)王高保融、高丽王王昭
南吴 弘农王杨渥 、临川(灵)王杨濛、德化王杨澈、南阳王杨玢、江都王杨琏、江夏王杨璘、宜春王杨玢、齐王徐知诰
南唐 江王—魏王徐知证、饶王—梁(怀)王徐知谔、吴王—齐王李璟、楚(定)王李景迁、晋(文成)王李景遂、齐(昭孝)王李景达、信王—江(昭顺)王李景逖、燕王李弘冀、庆王李弘茂、郑王—吴王李从嘉、岐(怀献)王李仲宣、赵王李德诚、福王王延政、楚恭孝王马希萼
前蜀 普王—卫王王宗仁、雅王—豳王王宗辂、褒王—赵王王宗纪、荣王—韩王王宗智、兴王—宋王王宗泽、彭王—鲁王王宗鼎、信王王宗杰、资王—莒王王宗特、郑王王衍、通王王宗裕、昌王王宗铁戢、嘉王王宗寿、巨鹿王王宗弼、临洮王王宗绾、琅邪王王宗裔、集王王宗翰、琅邪王王宗夔、临淄王王宗瑶、乐安王王宗侃、临颍王王宗播、琅邪王王宗黯
后蜀 秦王孟玄喆、褒王孟玄珏、夔王孟仁毅、雅王孟仁贽、嘉王孟仁裕
南汉 雍王刘耀枢、康王刘龟图、宾王—秦王刘玢、晋王刘晟、越王刘弘昌、齐王刘弘弼、韶王刘弘雅、镇王刘弘泽、万王刘弘操、循王刘弘杲、恩王刘弘暐、高王刘弘邈、同王刘弘简、益王刘弘建、辨王刘弘济、贵王刘弘道、宣王刘弘昭、通王刘弘政、定王刘弘益、卫王刘鋹、桂王刘璇兴、荆王刘庆兴、祥王刘保兴、定王刘崇兴
闽 建王王继严、福王王继鹏、福王王继韬、临海郡王王继恭、闽王王亚澄、富沙王王延政
说明:此分封诸王存在直系与割据之分。吴越、楚、南平等国未称帝号,故也没有分封藩王。另外,晋王李克用、吴王杨行密、岐王李茂贞这3个王爵为唐朝所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