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学
青海大学是位于中国青海省西宁市的地方大学,创建于1958年。校训是“志比昆仑,学竞江河”。学校先后兼并青海畜牧兽医学院,青海财经学院、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和青海医学院,形成以工、农、医、管四大学科为主干,其它各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综合性大学。现面积2880余亩,校舍建筑总面积6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实验室58个,藏书120余万册。
学校资料
·基本资料
学校名称:青海大学
成立时间:1958年
学校性质:省属地方性综合大学
学生人数:21458人
所在地点:中国 青海省 西宁市 校园位置:市区 校园面积:面积2880余亩,校舍建筑总面积60万平方米
党委书记:乔正孝
现任校长:梁曦东
学校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宁大路251号
学校邮编:810016
·校徽
校徽含义:
红色图案:犹如初升旭日,象征朝气蓬勃、蒸蒸日上;
蓝色图案:形同飞翔之鸟,寓意展翅高飞、鹏程万里。
整个图案简捷明快、内涵丰富,展示出青海大学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校训含义:
切青海地域特点。
立德立志如莽莽昆仑崇高俊逸、超凡脱俗;
求知求学如长江黄河奔流不息、百折不回、汇纳百川、源远流长
历史沿革
青海大学前身为青海工学院,始建于1958年。1960年11月青海工学院与青海农牧学院、青海医学院、青海财经学院合并为青海大学。“文革”初期青海大学被撤销。1971年恢复成包括工、农两大学科在内的青海工农学院。1988年更名为青海大学。
随着高校布局结构的调整,1997年10月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并入,2001年1月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整建制划归,2004年青海医学院并入,组建成新的青海大学。历史沿革如下:
1960年11月, 青海工学院与青海农牧学院、青海医学院、青海财经学院合并为青海大学。
1997年10月,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并入青海大学。
2001年1月,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整建制划归青海大学。
2004年,青海医学院并入青海大学,组建成新青海大学。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3728人,其中,正高职称235人,副高职称776人,中级职称1200人,享受政府津贴专家27人,省级首席医学专家5人,省级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37人,省委省政府领导联系的高层次人才9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33名,其中,博士学位32名,硕士学位289名,副高以上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54.23%。
办学条件
青海大学学校校园占地2850亩,校舍建筑总面积60万平方米,其中教学及行政用房20.3万平方米。拥有教学、科研实验室(中心)58个。固定资产总值为6.09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为7357万元,学校图书馆面积1.18万平方米,藏书115万余册。
学校现有55个本科专业、23个硕士点、2个博士点。学科专业形成了以工、农、医、管四大学科为主、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其中,有农学、动物医学、动物科学、草业科学、水利水电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基础医学、预防医学、藏医藏药、工商管理、土木工程、园艺、区域经济学等14个“省级重点学科”和3个“省级医学重点学科”。
学校现有教职工3728人,其中,教学及教辅人员1197人,专职科研、医护人员1454人;正高职称235人,副高职称776人,中级职称1200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32人、硕士289人。专业技术人员中有享受政府津贴专家27人,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教育部青年教师奖1人,全国及省级优秀教师7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13人,省级名医12人,省级首席医学专家5人,省级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37人,省级优秀专家7人,省委、省政府领导联系的高层次人才9人。学校面向全国25个省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102名,其中,本科生8231名,硕士研究生320人。
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校”、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学校”、“青海省文明单位”、“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院系设置
青海大学目前设有医学院、农牧学院、化工学院、财经学院、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科学院、附属医院、成人教育学院、昆仑学院、藏医学院等10院、28个系和11个专业研究所;共有61个本科专业、34个专科专业,18个硕士点,2个博士点;有14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医学重点学科;有5个国家级实验研究中心,2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实训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学科主要涵盖工、农、医、管四大学科门类,学科专业设置与青海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密切相关,并在高原农牧业、高原医学、藏医藏药、盐湖化工、黄河水电资源开发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
学院设置
专业设置
·理工类
园林、食品科学与工程、动物医学(食品卫生检验方向)、草业科学(草坪与花卉)、会计学、财务管理、管理科学、金融学(保险方向)、市场营销、旅游管理、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工工艺方向)、化学工程与工艺(石油化工方向)、化学工程与工艺(精细化工方向)、化学工程与工艺(盐化方向)、环境工程、制药工程、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生物技术、水利水电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土木工程(含三个方向)、城市规划
·经管类
公共事业管理、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日语(科技日语方向)
·医学类
重点专业
学科专业设置与青海四大支柱产业(电力、石油天然气、盐湖化工、有色金属)和四大优势产业(冶金、医药、建材、农畜产品加工)密切相关。有农学、动物医学、动物科学、草业科学、水利水电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基础医学、预防医学、藏医藏药、工商管理、土木工程、园艺、区域经济学等14个“省级重点学科”和和肿瘤外科、血液科、心血管内科、皮肤科、肿瘤内科5个省级医学重点学科。
重点实验室
有“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青海复份库”、“国家油菜改良青海分中心”、“青藏高原农业分析中心”、“青藏高原农作物新品种品质测试中心”和欧盟援建的“马铃薯病毒检测中心”等5个国家级实验研究中心;
有“高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原生物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有高原动物疾病、化工原理、先进材料与应用技术、春油菜育种、水利水电、高原建筑材料、基础医学、高原医学研究中心、临床医学实验中心、草地生态环境、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基础化学、药学等1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基础工业教学示范中心“省级教学实训基地”。
出版刊物
学校公开出版《青海大学学报》、《青海大学医学院学报》、《青海畜牧兽医杂志》、《青海农林科技》等学术期刊。
学生信息
·在校生情况
目前共有各类在校生21458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480人,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1936人,专科生1505人。
·学生宿舍
学生住宿学校统一安排,实行公寓化管理,收费按青海省计委物价处审批的标准执行,根据所住房型,600元-1200元/生。年不等
奖助贷措施
·奖学金设置
(1)优秀学生奖学金:根据学生综合测评成绩评定,奖励面10%,600元/生·年。
(2)专业奖学金:凡农、林、牧、地质、矿产专业及少数民族班学生均享受,600元/生·年。
(3)单项奖学金:学生在全国、省、市或学校举办的各种比赛活动中获奖,或在某方面有突出贡献者可获该奖,奖励金额不等。
(4)小岛奖学金:日本友人小岛先生赞助,用于奖励优秀学生,500元/生·年。
(5)国家奖学金:根据《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国家奖助学金管理办法〉的通知》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奖励金额8000元/人。
(6)国家励志奖学金:根据《青海省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奖励比例占在校生的4%、奖励金额5000元/人。
(7)国家助学金:根据《青海省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资助比例占在校生的28%,奖励金额:一等助学金3000元/人,二等助学金2000元/人,三等助学金1000元/人。
·贫困资助及特困补助
为帮助学习成绩良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学业,由政府、社会和个人提供,设立了民建西旺教育助学金、新长城助学金、香港碧明德助学金、困难学生伙食补助金等多种助学金,资助金额:500-3000元/人。
·助学贷款与勤工助学
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人才培养,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根据有关政策,我校设立青海大学学生资助办公室,制定了《青海大学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实施细则》,学生入校取得学籍后,没有开展生源地助学贷款省市的学生可向学校提出贷款申请,由学校统一组织办理贷款有关手续。
勤工助学是培养教育学生和解决贫困生困难的又一个重要途径,根据教育部等部门有关文件精神,制定了《青海大学勤工助学管理条例(暂行)》。通过与校内外各有关部门进行联系与沟通,不断扩大勤工助学范围,以创立更多的适合学生从事的勤工助学岗位。通过勤工助学,一方面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精神,另一方面使贫困生在经济上得到改善。
学校建设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青海大学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资源开发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999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省内重点建设的大学;2000年被国家确定为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高校之一;2001年国家教育部指定清华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2002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3年实现农科类硕士点零的突破;2004年实现了省部共建;2006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7年国家教育部增列中国地质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青海大学对口支援的院校,并且实现计算机专业一本招生的突破;2008年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结论,并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
就业情况
根据国家和青海省有关毕业生就业政策,青海大学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实行“一把手”工程,积极推行“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引导和帮助广大毕业在省内及全国范围内就业。
学校设有青海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并在人员、场地、经费等方面提供充分保证。特别是中共中央(2004)16号文件下发后和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后,学校把为毕业生办实事,办好事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和青海大学的办学宗旨。
每学年安排不少于30学时的就业指导课,对全体毕业生进行专题讲座和就业指导,积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广大毕业生了解和掌握相关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并在就业观念、就业途径、择业技巧、创业准备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
由于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几年来,青海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全校毕业生整体就业率为8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