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蔹
白蔹属清热解毒中药,本品为葡萄科植物白蔹Ampelopsis japonica (Thunb.)Makino 的干燥块根。木质藤本,块根矩圆形,纵切瓣长圆形或近纺锤形,切面周边常向内卷曲,中部有一凸起的棱线,掌状复叶,互生小叶多为羽状分裂。夏季开淡黄色小花。浆果球形,大如豌豆,熟后蓝紫色或白色。分布于华北、东北、华东、中南及陕西、宁夏、四川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及细根,切成纵瓣或斜片,晒干。主治疮疡肿毒,瘰疬,烫伤,湿疮,温疟,惊痫,血痢,肠风,痔漏,白带,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白蔹概述
出处:出自《本经》。陶弘景:白蔹近道处处有之。作藤生,根如白芷。破片,以竹穿之,日干。生取根捣敷痈肿亦效。《唐本草》:白蔹,根似天门冬,一株下有十许根,皮赤黑,肉白如芍药,殊不如白芷。《本草图经》:白蔹,今江淮州郡及荆、襄、怀、孟、商、齐诸州皆有之。二月生苗,多在林中,作蔓,赤茎,叶如小桑,五月开花,七月结实,根如鸡鸭卵,三、五枚同窠,皮赤黑,肉白。濠州有一种赤蔹,功用与白蔹同,花实亦相类,但表里俱赤耳。
来源:葡萄科植物白葱Ampelopsis japonica(Thunb.)Makino的块根。
植物形态:木质藤本。茎分枝,带淡紫色,散生点状皮孔,卷须与叶对生。掌状复叶互生,小叶3~5,部分羽状分裂,一部分羽状缺刻,边缘疏生粗锯齿,叶轴有宽翅,裂片基部有关节,两面无毛。聚伞花序与叶对生,序梗细长而缠绕;花小,萼片5;花瓣5,淡黄色;雄蕊5;花盘杯状,边缘稍分裂。浆果球形或肾形,熟时蓝色或白色,有针孔状凹点。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长环境:生于山野、路旁草丛中。主产河南、安徽、江西、湖北。
采制:春、秋季采挖,除去泥沙及细根,纵切成瓣或切成斜片,晒干。
性状:块根矩圆形,纵切瓣长圆形或近纺锤形,切面周边常向内卷曲,中部有一凸起的棱线;外皮红棕色或红竭色,有纵皱纹、细横纹及横长皮孔,易层层脱落,脱落处呈淡红棕色。斜切片呈卵圆形,切面类白色或浅红棕色,可见放射状纹理,周边较厚,微翘起或略弯曲。体轻,质脆,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味微甜。
化学成分:含粘液质、淀粉等。
性味:性微寒,味苦、甘。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用于痈疽发背、疗疮、瘰疠、水火烫伤。
用法用量:4.5~9g;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成极细粉敷患处。
注意:
1、痈疽已溃者均不宜服。阴疽色淡不起,胃气弱者,也不宜服用。
2、脾胃虚寒及无实火者忌服。
3、《本草经集注》:代赭为使。 反乌头。
4、《本草经疏》:痈疽已溃者不宜服。
5、《本经逢原》:阴疽色淡不起,胃气弱者,非其所宜。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白蔹植物简介
白蔹,多年生半木质藤本攀援植物,长约1m。块根粗壮,肉质,卵形、长圆形或长纺锤形,深棕褐色,生长旺盛时露出土面部分的表皮有片状剥落,数个相聚。茎多分枝,幼枝带淡紫色,光滑,有细条纹;卷须与叶对生。掌状复叶互生;叶柄长3-5cm,微淡紫色,光滑或略具细毛;叶片长6-10cm,宽7-12cm;小叶3-5,羽状分裂或羽状缺刻,裂片卵形至椭圆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深锯齿或缺刻,中间裂片最长,两侧的较小,中轴有闲翅,裂片基部有关节,两面无毛。聚伞花序小,与叶对生,花序梗长3-8cm,细长,常缠绕;花小,黄绿色;花萼5浅裂;花瓣、雄蕊各5;花盘边缘稍分裂。浆果球形,径约6mm,熟时白色或蓝色,有针孔状凹点。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白蔹中药化学成分
白蔹块根含粘质和淀粉,酒石酸(tartar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延胡索酸(fumaric acid),胡萝卜甙(daucosterol)。叶含没食子酸(gallic acid),1,2,6-三-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甙(1,2,6-tri-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1,2,3,6- 四-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甙(1,2,3,6-tetra-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1,2,4,6-四-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甙(1,2,4,6-tetra-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1,2,3,4,6-五- 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甙(1,2,3,4,6-penta-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二没食子酸(digallic acid),1,4,6-三-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甙(1,4,6-tri-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2,4,6-三-O-没食子酰基-D-吡喃葡萄糖甙(2,4,6-tri-O- galloyl-D-glucopyranoside),2,3,4,6-四-O-没食子酰基-D-吡喃葡萄糖甙(2,3,4,6-tetra-O-galloyl-D-glucopyranoside),6-O-二没食子酰基-1,2,3-三-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甙(6-O-digal-loyl-1,2,3-tri-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槲皮素-3-O-a-L-鼠李糖甙(quercetin-3-O-a-L-rhamnoside),槲皮素-3-O-(2-O-没食子酰基)-a-L-鼠李糖甙[quercetin-3-O-(2-O-galloyl)-a-L-rhamnoside]。
药理作用
一、抑制作用
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同心性毛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腹股沟和红色表皮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水浸剂用试管稀释法,1:15的浓度对共心性毛癣菌、奥杜盎小孢子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等有抑制作用。根醇提物醋酸乙酸酯可溶部分,对四氯化碳致小鼠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300mg/kg显着抑制谷丙转氨酶(SGPT)、谷草转氨酶(SGOT)活性的升高。
二、辅助镇痛作用
白蔹煎剂本身无镇痛作用,但可显着增强黑附片和炙川乌的镇痛作用,拮抗黑附片、炙川乌和炙草乌时对离体蛙心的收缩作用。
三、抗癌作用
体外试验对人子宫颈癌细胞培养系JTC-26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在90%以上。
临床应用
一、治疗外科炎症:将白蔹块根去皮研末,取3两(用量根据炎症面积加减)以沸水搅拌成团后,加75~95%酒精调成稠糊状,外敷患处,每日1次,以愈为度。对于疖、痈、蜂窝组织炎、淋巴结炎、各种炎性肿块等急性感染的初期,有显着疗效。共观察3l例,除个别病情危急、全身反应严重加用抗菌素外,一般不用其他药物。用药后疼痛减轻,炎症很快吸收或局限。一般经治2~3天可愈。
二、治疗扭挫伤:取见肿消2个,食盐适量,捣烂如泥外敷。共治80例,66例有效。有的经治4天就肿消痛减而愈。
三、小偏方:取白蔹适量研末,每次取适量,用沸水搅拌成团后,加75~95%酒精(或白酒)调成稠糊状,外敷患处。每日1次,以愈为度。本方对疖、痈、蜂窝组织炎、淋巴结炎、各种炎性肿块等急性感染的初期,有显着疗效。共观察31例,一般经治2~3天可愈。
植物栽培
二、栽培技术:用分根和扦插繁殖。
1、分根繁殖:在春季植株未萌芽前,将植株挖出,每株分出带芽的根3-4个,按行珠距40cm×40cm开穴栽种,每穴栽1个带芽的根,覆土,将周围压实浇水,约20d左右出苗。
2、扦插繁殖:在7月进行,截取枝条,每段插穗上留3-4个节,按行株距15cm×15cm斜插于土中2-3 田间管理 生长期间除注意中耕除草外,应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苗高30cm左右时应搭架缚蔓以利于攀援生长。每年应剪去枯枝和徒长枝,每株留4-5枝即可。每年春季返青前,施堆肥、厩肥等并培土。
白蔹生药材鉴定
一、性状鉴别
块根长圆形或纺锤形,多纵切成瓣或斜片。完整者长5-12cm,直径1.5-3.5cm。表面红棕色或红褐色,有纵皱纹、细横纹及横长皮孔,栓皮易层层脱落,脱落处显淡红棕色,剖面类白色或淡红棕色,皱缩不平。斜片呈卵圆形,长2.5-5cm,宽2-3cm,切面类白色或浅红棕色,可见放射状纹理,周边较厚,微翘起或略弯曲。体轻,质硬脆,粉性。气微,味微甜。以肥大、断面粉红色、粉性足者为佳。
二、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2-6列木栓细胞,有时脱落。韧皮部射线宽广,韧皮束呈窄条状,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稀疏排列,周围有木纤维及木化薄壁细胞。薄壁组织中散有粘液细胞,内含草酸钙针晶束;薄墨细胞内充满淀粉粒,有的内含草酸钙簇晶。
粉末特征:淡红棕色。
1、淀粉粒单粒棍棒形、长圆形、长卵形、肾形、扁三角形或菱形,有的两端尖,直径3-13(-26)μm长至25(-43)μm,脐点、层纹不明显;复粒少数。
2、草酸钙针晶散在或成束存在于粘液细胞中,针晶长86-169μm。
3、粘液细胞类圆形或椭圆形,长108-224μm,直径66-91μm,内含淡黄色粘液质,有的含针晶束。
4、草酸钙簇晶直径25-78μm,棱角宽大,有的似方晶。
5、具缘纹孔导管直径35-60(-83)μm,具缘纹孔排列成梯状或网状,纹孔口线形。
6、木薄壁细胞长方形壁稍厚,连珠状,单纹孔形状大小不一。此外,有石细胞、木纤维及木栓细胞。
三、药物应用鉴别
2、白蔹与白薇,均能清热但白蔹多为外科常用药,偏清气分热,白微多为内科用药,偏于清血分,阴分之热。
白蔹附方
1、治痈肿:
方一:白蔹二分,藜芦一分。为末,酒和如泥,贴上,日三。(《补缺肘后方》)
方二:白蔹、乌头(炮)、黄芩各等分。捣末筛,和鸡子白敷上。(《普济方》白蔹散)
2、敛疮:白蔹、白芨、络石各半两,取干者。为细末,干撒疮上。(《鸡峰普济方》白蔹散)
7、治皮肤中热痱、瘰疬:白蔹、黄连各二两,生胡粉一两。上捣筛,容脂调和敷之。(《刘涓子鬼遗方》白蔹膏)
8、治扭挫伤:见肿消二个,食盐适量。捣烂外敷。(《全展选编·外科》)
9、治汤火灼烂:白蔹末敷之。(《备急方》)
10、治吐血、咯血不止:白蔹三两,阿胶二两(炙令燥)。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二镜匕,酒水共一盏,入生地黄汁二合,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如无地黄汁。入生地黄一分同煎亦得。(《圣济总录》白蔹汤)
文献资料
1、《本草衍义》 :白蔹、白芨古今服饵方少有用者,多见于敛疮方中,二物多相需而行。
2、《本草经疏》 :白蔹,若则泄,辛则散,甘则缓,寒则除热,故主痈肿疽疮,散结止痛。盖以痈疽皆由荣气不从,逆于肉里所致:女子阴中肿痛,亦由血分有热之故;火毒伤肌肉,即血分有热;目中赤,亦血热为病,散结凉血除热,则上来诸苦,蔑不济矣。其治小儿惊痫、温疟及妇人下赤白,则虽云惊痫属风热,温疟由于暑,赤白淋属湿热,或可通用,然病各有因,药各有主,以类推之,或非其任矣,尚俟后哲详之。总之为疔肿痈疽家要药,乃确论也。
3、《本经逢原》 :白蔹,性寒解毒,敷肿疡疮,有解散之功,以其味辛也。《本经》治目赤惊痫温疟,非取其解热毒之力欤?治阴肿带下,非取其去湿热之力欤? 《金匮》薯蓣丸用之,专取其辛凉散结以解风气百疾之蕴蓄也。世医仅知痈肿解毒之用,陋哉。同地肤子治淋浊失精,同白及治金疮失血,同甘草解狼毒之毒,其辛散之功可知。
4、《本草正义》 :白蔹苦泄,能清湿热而通壅滞,痈肿疽疮,多湿火为病,古人所谓痈疽,本外疡之通称,此疽字,非近世之所谓阴疽。结气以热结而言,苦泄宣通,则能散之,痛者亦热结之不通,《经》文以止痛与除热并言,则非泛治一切诸痛可知。目赤乃湿热之上凌,惊痫多气火之上菀,温疟本是热痰窒塞,阴中肿痛,亦湿火结于肝肾之络,总之,皆苦泄宣通之作用。医经主治,未尝不与陆氏《诗疏》同条共贯也,《别录》以治赤白,亦泄导湿热之浊垢,曰杀火毒,则约而言之耳。《日华子》谓治发背,则古之背疽,多是火毒,此与太阳经凝结之背疽不同,不可含浑。又谓瘰疬,面上疱疮,亦即《本经》主痈肿之义。又谓治肠风痔漏,血痢,刀箭疮,扑损,生肌止痛,则于《本经》、《别录》之外,多一层凉血破血,化瘀生新之义。又可作疡家外治末药,盖苦而善泄,义固相因。
5、《本经》 :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
6、《别录》 :下赤白,杀火毒。
7、《药性论》 :治面上疱疮。
8、《日华子本草》 :止惊邪,发背,瘰疬,肠风,痔漏,刀箭疮,扑损,温热疟疾,血痢,烫火疮,生肌止痛。
9、《本草图经》 :治风,金疮。
10、李杲:涂一切肿毒,敷疔疮。
11、《纲目》 :解狼毒毒。
美容功效
白蔹祛斑面膜:可去斑美白收敛粗糙毛孔,改善痘后痕迹。
材料:白蔹粉,辛夷粉,冬瓜仁粉,当归粉,面粉各适量。
制法:将白蔹,冬瓜子研成粉末,与面粉混合均匀。当归,辛夷煎汁150ml,过滤去渣,以适量药汁配合粉末,调成糊状即可。避开眼唇,抹于脸部和颈部,15分钟后,清洗干净,一周做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