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黄
生地黄为双子叶植物药玄参科植物地黄或怀庆地黄的根。它原产于我国北京、天津、河南、河北、辽宁、山东、浙江、江苏、安徽、山西、陕西、内蒙古、湖南、湖北、四川等地,主产地河南、辽宁、河北、山东、浙江。 朝鲜、日本也有。生长在海拔50-1100cm的沙质土壤、荒坡、路边,耐贫瘠、干旱。国内外均有栽培。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 。洗净生用或干燥用,称生地黄,或简称生地;鲜者也称鲜地黄,干者又称干地黄。鲜地黄味甘、苦, 性寒。入心、肝、肾经。
生地黄名称
英文名:dried rehmannia root 。
拉丁名:原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Gaertn) Li-bosch.或Aralia elata(Miq)Seem[Dimor-phanthus elatus Miq;Aralia mandshuricaMaxim] 。
别 名:地髓(《本经》)、原生地(《本草正义》)、干生地(《中药志》)、苄(《尔雅》)、芑(《别录》)、牛奶子(《本草衍义》)、婆婆奶(《救荒本草》)、狗奶子(《植物名实图考》)、山烟、山白菜、酒壶花、甜酒棵、蜜罐棵 。
处方名:生地、生地黄、鲜地黄、地黄、干生地、干地黄、大生地、细生地、怀生地、淮生地、生地炭 。
处方中写生地、干生地、干地黄、大生地、细生地、怀生地、淮生地均指干地黄。为鲜生地洗净,切片晒干或烘干入药者。
鲜地黄为新从地下挖出汁液饱满的地黄根。
生地炭又名生地黄炭,为干生地炒成的炭。
商品名:怀生地,又名怀地黄、怀庆地黄。为产于河南温县、博爱、孟县、沁阳、武陟(旧时怀庆府)一带者,品质最优,产量最大。
干地黄,又名生地、生地黄、干生地等。为鲜地黄洗净,切片晒干或烘干而成。
大生地,指根茎肥大体重者。品质较优。
小生地,又名细生地、根生地、次生地。指药材个体细小如根者,品质稍次。
以上商品以块根肥大、味甜者为佳。
历史考证
地黄始载于《本经》。《别录》云:“生咸阳川泽,黄土地者佳,二月、八月采根。”《本草图经》曰:“二月生叶,布地便出似车前,叶上有皱纹而不光,高者及尺余,低者三四 寸。其花似油麻花而红紫色,亦有黄花者。其实作房如连翘,子甚细而沙褐色。根如人手指,通黄色,粗细长短不常,二月、八月采根。”《本草衍义》云:“叶如甘露子,花如脂麻花,但有细斑点,北人谓之牛奶子。花、茎有微细短白毛。”《纲目》载:“今人惟以怀庆地黄为上。亦各处随时兴废不同尔。地黄初生塌地。叶如山白菜而毛濇,叶面深青色,又似小茶叶而颇厚,不叉丫。叶中撺茎,上有细毛。茎梢开小筒子花,红黄色,结实如小麦粒。根长三四寸,细如手指,皮赤黄色,如羊蹄根及胡萝卜根,曝干乃黑。”《本草乘雅半偈》曰:“种植地黄之后,其土便苦,次年止可种牛膝,再二年可种山药,足十年上味转甜,始可复种地黄,否则味苦形瘦,不堪药也。”从以上记载的产地、采收、质量、形态以及《纲目》附图与现今所用地黄原植物基本一致。所述根细如手指者,系指野生品,现河南等地栽培者,根粗壮肥厚。
生地黄性状
·草木性状
多年生直立草本。株高10-30cm,全体密被白色长腺毛,根肉质。茎紫红色。也多基生,莲座状,卵形至长椭圆形,边缘锯齿。总状花序顶生,花萼筒状,萼齿5枚,花冠紫红色,长约4cm,2唇形,裂片5枚,两面被毛,花期4-5月。蒴果卵形至长卵形,种子细小。
·成药性状
鲜地黄:呈纺锤形或圆柱形条状,长8~24cm。外皮薄,表面浅红黄色,具弯曲的纵皱纹、芽痕、横长皮孔及不规则疤痕。肉质,易断,断面皮部淡黄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木部黄白色,中间常缢缩作连珠状,导管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甜、微苦。
生地黄:多呈不规则的团快状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段稍细,长6~12cm,直径3~6cm,有的较细,长条状,稍扁而弯曲。表面棕黑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较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或乌黑色,有光泽,具粘性。味微甜。
熟地黄:为不规则的块片、碎块,大小、厚薄不一。表面乌黑色,有光泽,粘性大。质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端面乌黑色,有光泽。味甜。
中药化学成分
地黄根茎主要含B-谷甾醇与甘露醇,及少量豆甾醇、微量的菜油甾醇(Campesterol),还含地黄素(Rehmannin)、生物碱、脂肪酸、梓醇(Catalpol)、葡萄糖与0.0053%的维生素A类物质;根又含水苏糖、4.2%精氨酸与3.O% r-丁氨酸。怀庆地黄的根茎也含甘露醇、水苏糖、0.11%的梓醇、蔗糖、4.2%精氨酸、3.O% r一丁氨酸。干地黄中分得糸列脂肪酸、β-谷甾醇、棕榈酸、丁二酸、胡萝卜甙及S8环状化合物。地上部分含monomelittoside,leonuride及桃叶珊瑚甙、梓醇甙、二氢梓醇甙。
药物功用
主 治:治阴虚发热,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伤便秘。
性味:甘苦,凉。
①《本经》:“味甘;寒。”
②《别录》“苦,无毒。”
归经:入心、肝、肾经。
①李杲:“入手、足少阴,手、足厥阴。”
②《汤液本草》:“入手太阳、少阴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大剂1~2两,熬膏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用药忌宜脾虚泄泻、胃虚食少、胸膈多痰者慎服。
①《雷公炮炙论》:“勿令犯铜铁器,令人肾消并白髭发,损荣卫也。”
②《本草经集注》:“得麦门冬,清酒良,恶贝母 ,畏芜荑。”
③《品汇精要》:“忌萝卜、葱白、韭白、薤白。”
④《医学入门》:“中寒有痞、易泄者禁。”
药用部位:本植物的新鲜根茎(鲜地黄)、蒸熟的根茎(熟地黄)、叶(地黄叶)、花(地黄花)之种子(地黄实)亦供药用。
使用禁忌:本品性寒而滞,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配伍应用
1、配豆豉:豆豉善治风热在气分之发热,有清热不伤阴之说,功能宣疏发汗、清透温热;生地黄苦微甘大寒,功能清热凉血,治温邪劫津,舌干绛,吐血,衄血。两药合用,能助少阴以祛邪,达到滋阴而不伤正的效果。
2、配生姜:生地清热止血,凉血解毒,多用于热病伤阴之侯;生姜解表散寒,化饮宁嗽,止痛和血。两药合用,寒温并施,用生地以清热凉血救阴,以生姜辛散透邪,又防生地之阴凝助浊。
3、配薄荷:薄荷清轻凉散,芳香开郁,表散风热,舒解气郁;生地清热凉血,生津止渴。两药合用,育阴凉血,辛凉透热。
4、配大黄:生地甘寒之品,主清主润,清热凉血之中有滋阴生津之功;大黄苦寒之味,主通主降,通下热结之中有降火凉血之力。二者配伍应用,清热凉血止血之功大为增强,且大黄通下热结,生地滋阴生津,二者合用攻补兼施,可奏滋阴增液、通便泄热之功,此又称为“增水行舟”之法。
5、配鲜石斛:鲜石斛甘淡微寒,气味轻清,重在滋养肺胃之阴而清虚热;鲜生地甘寒多汁,味苦,性凉而不滞,质润而不腻,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之效。取石斛与生地二者鲜品配对,质润多液,同气相求,相须为用,共奏滋阴养液、清热生津之功。
6、配熟地:熟地甘而微温,气味俱厚,补血填精,生地甘而寒凉,性润滋阴,凉血生津恒以为用。二药相配,补血而凉血,滋阴而生津,适用于血虚兼血热者及阴亏而津亡者。
7、配乌梅:乌梅属敛涩之品,味酸性平,能敛虚火、生津液;生地味甘苦而性寒,具清热养阴之功。二药配伍,酸甘化阴,有较强的养阴生津作用,且二者一清一敛,清其内热,敛其虚火,相辅相成,适用于阴虚内热所致的口渴多汗等证。
生地黄炮制
干地黄:用水稍泡,洗净泥砂杂质,捞出焖润,切片晒干或烘干。 生地黄炭:取洗净的干地黄,置煅锅内装八成满,上面覆盖一锅,两锅接缝处用黄泥封固,上压重物,用文武火缎至贴在盖锅底上的白纸显焦黄色为度,挡住火门,待凉后,取出;或将干地黄置锅内直接炒炭亦可。 《纲目》:“《本经》所谓干地黄者,即生地之干者也,其法取地黄一百斤,择肥者六十斤,洗净,晒令微皱,以拣下者洗净,木臼中捣绞汁尽,投酒再捣,取汁拌前地黄,日中晒干或火焙干用。”
文化底蕴
2、《本草汇言》:生地,为补肾要药,益阴上品,故凉血补血有功,血得补,则筋受荣,肾得之而骨强力壮。又治胎产劳伤,皆血之愆,血得其养,则胎产获安。又肾开窍于二阴,而血主濡之,二便所以润也。
3、《本草新编》:生地,凉头面之火,清肺肝之热,热血妄行,或吐血,或衄血,或下血,宜用之为主,而加入荆芥,以归其经,加入三七根末,以止其络。然而此味可多用而不可频用,可暂用而不可久用也。当血之来也,其势甚急,不得已重用生地,以凉血而止血,若血一止,即宜改用温补之剂,不当仍以生地再进也。如日日煎服,久则脾胃大凉,必至泄泻,元气困乏,而血又重来。
4、《本经逢原》:生地黄,《别录》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胎动下血,鼻衄吐血,皆捣汁饮之,以其能散血消瘀解烦也。其治跌扑损伤,面目青肿,以生地黄捣烂罨之即消,此即《本经》治伤中血痹,折跌筋伤等证之义。盖肝藏血而主筋,肝无留滞,则营血调而伤中自愈,筋无邪着,则三气通而血痹自除。作汤除寒热积聚者,血和则结散,而诸证平矣,其曰填骨髓,长肌肉者,邪无着而形神自复也。按生地黄与干地黄,功用不同,岂可混论。徐之才《别录》云,生地黄乃新掘之鲜者,为散血之专药,观《本经》主治,皆指鲜者而言,祗缘诸家本草从未明言,且产处辽远,药肆仅有干者,鲜者绝不可得,是不能无混用之失。曷知干地黄既经炙焙,力能止血,安有伤中血痹,折跌筋伤等治乎。至于伤中日久,积聚内形,寒热外显,并宜鲜者作汤,统领他药,共襄破宿生新之功。设混用干者,则瘀伤愈结,安望其有髓充肉长之绩乎。予尝综览诸方,凡药之未经火者,性皆行散,已经炙焙,性皆守中,不独地黄为然也。
栽培技术
·生长习性
地黄喜温和稍微有点湿润的气候,喜光、喜肥、忌积水, 载培时易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粘土地根茎瘦细、质量差,不宜重茬,连作要在三年以上,前茬作物忌萝卜,油料等。<BR><BR>
·繁殖栽培
亳州地区以根茎繁殖为主,秋季采挖时,选指头粗细的种根沙埋贮存,到来年开春后大地化冻,施足基肥,整平土地,将种根截成3至5厘米的小段,以行株距30×30厘米开穴,每穴大根时放一段,小根放两段,撒少许草木灰(石灰亦可)复土6厘米,15--20℃时10天可出苗,一般亩用种量40至50公斤。苗高5厘米时,结合除草,间苗,每穴留一棵,如有缺苗断垅者可补载,亩留基本苗4000至6000株,土地肥活者,可适当稀些,贫瘠土地可稍稠些,800到1万也行。试松土、深中耕、苗旁浅松土,垅间深中耕,植株封行后,不宜中耕松土,要施以追肥,以稀人粪尿为主,亩用硫酸铵20公斤,饼肥50公斤,分两次施用,第一次在立夏前后,第二次在处署前后,因处署前后地下根茎正在膨大,所以施肥要及时,施肥后,如遇天气干旱,要急时浇水。切忌大水灌漫,不然要烂根,影响产量,夏季雨水较多,在植株封行前要结合松土培根,以免根部积水。如发生抽苔现象,要急早去苔除蕾,促使养分集中于地下根茎生长,如管理得当,亩产鲜地黄2000--5000公斤。
·采收及加工
秋季10月份,地上叶片逐渐枯黄,选晴天挖出根茎,抖净泥土,除掉须根,如用鲜地黄,即可沙埋贮存待用,干地黄生晒,火烘均可,边烘晒边发汗,至根块无硬心,质地柔软为止。 熟地制法:将生地黄洗净凉干,泡入黄酒中,约3至5天,然后放锅内加清水烘煮,每百斤鲜生地用黄洒10斤,清水30斤,待酒味浸入地黄后,一般需2至3小时,然后捞出地黄稍凉后放太阳下曝晒,甚至干燥即为熟地,一般折干率30%左右。如遇阴雨天不能晒用急火快烘,边烘边将地黄块茎压扁,小心切勿压烂,以防浆汁外溢,影响产量,降低药材质量。压时要轻,切忌独压,一次压不好,最好要隔一段时间再压,三次五次均可,以后慢慢干燥。因生地含糖性较高,干的成度以挡手不粘,手摸为干硬为主,否则将为湿货,不为扩干计算,切忌勿用硫磺熏蒸,以防降低药效是也!秋季10月份,地上叶片逐渐枯黄,选晴天挖出根茎,抖净泥土,除掉须根,如用鲜地黄,即可沙埋贮存待用,干地黄生晒,火烘均可,边烘晒边发汗,至根块无硬心,质地柔软为止。
生地黄食用方法
·生地黄粥
原料:生地黄20克,粳米100克,白糖30克。
制做方法:
1、生地黄洗净,切成薄片;粳米淘洗干净。
2、粳米、生地黄一同放到铝锅内,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煮30分钟,加入白糖即成。
食用方法:每日1次,每次吃粥100克。
功效:生地黄粥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适用于热毒夹湿型、风盛血燥型患者食用。
·地黄蒸白鸭
制做方法:
1、将鸭宰杀,去毛及内脏,洗净,切成块,用盐,胡椒粉,黄酒,葱,姜腌渍。
2、将生地用水洗一下,切片,与橘皮装入纱布袋内,放在碗底;将山药去皮,切片,鸭肉同放在药袋上,加入清汤,入锅隔水蒸约2小时,待肉烂熟后,去药袋即成。
特点:鸭肉烂热,有草药味。
生地味甘、苦,性微寒,有养阴生津、清热凉血的作用,常用于血热所引起的各种出血症。
橘皮为药用陈皮,有理气健胃、燥湿化痰的作用。
此菜有祛斑增白。可用于治黄褐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