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葙子
青葙子一年生草本,高达1m。茎直立,绿色或带红紫色,有纵条纹。叶互生,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5~9cm,宽1~3cm。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苞片、小苞片和花被片干膜质,淡红色,后变白色,苞片3;花被片5;雄蕊5,花丝下部合生成杯状;子房上位,柱头2裂。胞果卵形,盖裂。种子扁圆形,黑色,有光泽。花期5~7月,果期8~9月。
青葙子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青葙子
拼音名 :Qīnɡ Xiānɡ Zǐ 别名:草决明、野鸡冠花子、狗尾巴子、牛尾巴花子 药材基源:为苋科植物青葙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elosia argentea L. 采收和储藏:7~9月
种子成熟,割取地上部分或摘取果穗晒干,搓出种子,过筛或簸净果壳等杂质即可。
青葙子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30-90cm。全株无毛。茎直立,通常上部分枝,绿色或红紫色,具条纹。单叶互生;叶柄长2-15mm,或无柄;叶片纸质,披针形或长圆状披外形,长5-9cm,宽1-3cm,先端尖或长尖,基部渐狭且稍下延,全缘。花着生甚密,初为淡红色,后变为银白色,穗状花序单生于茎项或分枝顶,呈圆柱形或圆锥形,长3-10cm,苞片、小苞片和花被片子膜质,白色光亮;花被片5,白色或粉红色,披针形;雄蕊5,下部合生成杯状,花药紫色。胞果卵状椭圆形,盖裂,上部作帽状脱落,顶端有宿存花柱,包在宿存花被片内。种子扁圆形,黑色,光亮。花期5-8月。果期6-10月。
生态环境
生于坡地、路边、平原较干燥的向阳处。
资源分布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野生或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以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上栽培为宜。忌积水,低洼地不宜种植。
栽培技术

青葙子
用种于繁殖。应选穗长、分枝多、产量高的植株采种子作种用。青葙与鸡冠花易杂交,显着影响产量,故留种应注意与鸡冠花隔离种植,以保证纯种。种子发芽率 70%~80%,发芽适温为25℃,在20~30℃内发芽良好。春播3~4月,开1.3m的畦,条播,按行距30cm开浅沟,把种子均匀撒在沟内,覆土 0.5cm,稍加镇压,浇水。每1hm2用种量4.5~6.0kg。穴播,按行株距各约25cm开穴,深5~6cm,做到穴浅底平,施人畜粪水后,拌少量火灰,作成种子灰,匀撒穴里,再盖火灰一层。每1hm2用种量3.75kg。
田间管理
出苗后,中耕除草3次,第1次在苗高4~7cm时,松土除草;第2次在苗高17cm左右时,浅薅除草,并进行匀苗、补苗,每穴苗3~4株;第3次在初现花时进行,结合培土,防止倒伏。在每次中耕除草后,结合追肥,施人粪尿、硫酸按、过磷酸钙。
病虫害防治
虫害有蚜虫等。
性状鉴别
种子扁圆形,中央微隆起,直径1-1.8mm。表面黑色或红黑色,光亮,于扩大镜下观察,可见网状纹理,侧边微凹处为种脐。 种子易粘手,种皮薄而脆,胚乳类白色。气无,味淡。(图2)以粒饱满、色黑、光亮者为佳。
显微鉴别

青葙子
粉末特征:黑灰色。 ①种皮表皮细胞暗棕红色。断面现类方形,径向27-56μm,切向约至35μm,外壁色深,极厚,具垂直或稍斜向的条状增厚,径向壁稍厚,弯曲;表面观
细胞多角形或长多角形,直径15-37μm,具致密网状增厚纹理。 ②种皮内表皮细胞多角形,具细密平行的角质纹理。另有色素层细胞、胚乳细胞及草酸钙方晶。(图3)
化学成份
青葙子含
脂肪油约15%、
淀粉30.8%、烟酸约14μg/g及丰富的硝酸钾。所含脂肪油称为青葙子油脂(celosia oil)。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品煎剂对绿脓杆菌有较强抑制作用,感染伤口经用10%煎剂,绿脓杆菌不再生长,对伤口无明显刺激。 2.干粉能缩短家兔血浆再钙化时间。 3.有降眼压作用 青葙子水煎液(每1ml相当于1g生药)对正常家兔瞳无明显影响,连续用药6天后,眼压有轻度下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但不能阻止水负荷后的眼压升高。 性味:苦;性寒 归经:肝经
功能主治
祛民热;清肝火;明目退翳。主目赤肿痛;眼生翳膜;视物昏花;高血压病;鼻衄;皮肤风热瘙痒;疮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5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捣汁灌鼻。
青葙子注意
《本草备要》:瞳子散大者忌服。
各家论述

青葙子
1.《本草纲目》:青葙子治眼,与
决明子、苋实同功,《本经》虽不言治眼,而云一名草决明,主唇口青,则其明目之功可知矣。目者肝之窍,唇口青者,足厥阴经之证,古方除热亦多用之,青葙子之为厥阴药,又可知矣,况用之治目,往往有验,尤可征。 2.《本经逢原》:青葙子,治风热目疾,与决明子功同。其治风瘙身痒,皮肤中热,以能散厥阴经中血脉之风热也。 3.《本草正义》:青葙,即
鸡冠花之同类。其子苦寒滑利,善涤郁热,故目科风热肝火诸症统以治之。 4.《神农本草经》:疗唇口青。 5.《药性论》:治肝脏热毒冲眼,赤障、青盲、翳肿。主恶疮疥瘙,治下部虫?疮。 6.《日华子本草》:治五脏邪气,益脑髓,明耳目,镇肝,坚筋骨,去风寒湿痹。 7.《滇南本草》:明目。治泪涩难开,白翳遮睛。 8.《本草原始》:除心经火邪。 9.《会约医镜》:去风热。 摘录《中华本草》
临床应用
1.青葙汤(《中药临床应用》)治慢性葡萄膜炎:青葙子15g,元明粉(冲)4.5g,
酸枣仁12g,
密蒙花、
决明子各9g,茯
苓12g,
白扁豆15g。水煎服。方中青葙子明目退翳,为君药。 2.青葙子丸(《证治准绳*类方》)治肝心毒热,丁翳入黑睛,兼治内外一切眼病:青葙子、蓝实、
枳实(炒)、炒
大黄、
菊花、炙甘草各60g,草决明、
黄连、
茺蔚子、
细辛、
麻黄、
车前子各45g,鲤鱼胆、鸡胆(阴干)各1枚。
羚羊角90g。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20丸,食后茶水送下,每日3次。方中青葙子清肝热,明目退翳,为君药。 3.八子丸(《医部全录*目门》)治风毒气眼,翳膜遮睛,不计久新,及内外障眼:青葙子、车前子、
五味子、枸杞子、
地肤子、茺蔚子、决明子、
葶苈子(炒)、
麦冬(去心)、
细辛(去苗)、官桂(去粗皮)、生地黄,赤茯苓、
泽泻(去土)、
防风(去叉)、黄芩(去黑心)各30g,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加至30丸。茶清送下,温米饮亦得,日3次。方中青葙子明目退翳,为君药。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
含脂肪油、丰富的硝酸钾及烟酸(Nicotinic acid)。

青葙子
临床报道 1、 治疗高血压病 取青葙子30g, 水煎2次, 滤液混合, 每日3次分服, 临床试治5例, 血压平均在160~230/100~135mmHg(21。28~30。59/13。3~17。955kPa)之间, 经用药1周后, 血压降至125~145/78~90mmHg(16。625~19。285/ 10。374~11。97kPa)。〖中医杂志 1962;(8): 19〗 2、 治疗红眼病 生地20g, 青葙子、银花、
菊花、
黄芩、
丹皮各15g, 薄荷、防风各12g, 赤芍、
夏枯草各18g, 红花10g, 甘草3g.随症加减。每日1剂, 不拘时服, 当茶饮。治疗156例, 效果满意。〖重庆医药 1990;19(2): 30〗 方剂选用 1、 治疗风热泪眼: 青葙子五钱, 鸡肝炖服。(《泉州本草》) 配伍效用

青葙子
青葙子配伍决明子 青葙子味苦性凉, 疏风热、清肝火、明目退翳;决明子苦甘性凉, 清肝、明目。二者伍用, 共奏疏风清热、清肝明目之功效, 用于治疗风热或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肿痛、目生翳障。 青葙子配伍夏枯草 青葙子祛风热、清肝明目, 夏苦草清肝火、散郁结。二者配伍应用, 其清肝火明目之力更强, 用于治疗肝火亢盛所引起的目赤肿痛、目生翳障。 注意事项 宜忌: 本品有清泄肝火作用, 适用于高血压病属肝阳上亢之证。由于本品清热力强, 且有扩散瞳孔的作用, 因此肝肾虚及青光眼患者忌用。 “瞳孔散大者忌服。”(《本草备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