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
武汉市,中国中部省份湖北省的省会,为华中地区最大都市,全市户籍人口于2009年达833万人。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2010年3月8日,国务院批复武汉成为中部地区中心。
武汉是长江中下游特大组团式城市。在清代末期、中华民国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武汉经济繁荣,一度是中国内陆最大城市,位居亚洲前列,曾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武汉更是中华民国的诞生地,著名的武昌起义便发生在这里。
武汉其行政区划沿革非常具有历史特色,可以说是从明代直到辛亥革命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史的一个缩影。武汉可以看作两市(汉口、武昌)一县(汉阳)的合并(故有“武汉三镇”之说)。其中汉口和武昌从明朝后期起就分别发展成相当规模的城市。在1927年到1949年,这三地分别对应着汉口特别市(过去的直辖市)、武昌市(湖北省省会)和汉阳县。1927年,国民政府迁都武汉,首次将汉口、武昌、汉阳合并为京兆区,总称武汉,开三镇合并先河。因此,武汉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一个直辖市。
建制沿革及历史事件
武汉市历史悠久。汉口一带古有夏汭、鄂渚之名。武汉地区考古发现的历史可以上溯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其考古发现有东湖放鹰台遗址的含有稻壳的红烧土、石斧、石锛以及鱼叉。市郊黄陂区境内的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朝方国宫城,是迄今
中国发现及保存最完整的商氏古城。
·春秋战国至元
春秋战国时期,以荆山为据点,武汉就成为楚国兴起的军事和经济中心。
现代武汉的城市起源,是东汉末年的位于今汉阳的卻月城、鲁山城,和在今武昌蛇山的夏口城。东汉末年,地方军阀刘表派黄祖为江夏太守,将郡治设在位于今汉阳龟山的“卻月城”中。“卻月城”是武汉市区内已知的最早城堡。223年,东吴孙权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时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了一座瞭望塔——黄鹤楼。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说的“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中的夏口就是指武汉。当时的武昌是今天的鄂州。南朝时,夏口扩建为郢州,成为郢州的治所。
隋置江夏县和汉阳县,分别以武昌,汉阳为治所。
唐时江夏(武昌)和汉阳分别升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为长江沿岸的商业重镇。“江城”之称亦始于隋唐。
两宋时武昌属鄂州,汉阳汉口属汉阳军。经过发掘,武汉出土了大量唐朝墓葬,在武昌马房山和岳家咀出土了灰陶四神砖以及灰陶十二生肖俑等。宋代武汉的制瓷业发达。在市郊江夏区梁子湖旁发现了宋代瓷窑群100多座,烧制的瓷器品种很多,釉色以青白瓷为主。南宋诗人陆游在经过武昌时,写下“市邑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也”来描写武昌的繁华。南宋抗金将领岳飞驻防鄂州(今武昌)8年,在此兴师北伐。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为湖广行省的省治。这是武汉第一次成为一级行政单位(相当于现代的省一级)的治所。
·明朝时期
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攻克武昌时,第六子朱桢出生,因而在朱桢长大后被明太祖分封到武昌做楚王,武昌因此得到扩建,成为南方最大的城池之一。在此后274年中,朱桢以后的历代楚王都选择在今市郊江夏区的龙泉山为陵地,使龙泉山形成了有“三龟九寝十二景”之称的古建筑墓群。
由于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从龟山以北汇入长江,到嘉靖年间在汉水新河道北岸(凹岸)形成新兴的汉口镇,来自徽州、山西、陕西、江西等各帮商人纷纷前来经营,以盐、典当、米、木材、棉布、药材为六大行业,发展到上下二十里的规模,主要街道汉正街上起硚口,下到堤口(四官殿)。明末清初汉口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成为“楚中第一繁盛”,成为中国全国性水陆交通枢纽,享有“九省通衢”美誉。货物山积,居民填溢,商贾辐辏。
·晚清
1858年清朝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中增辟的11个通商口岸,包括汉口。1861年3月汉口正式开埠。在老汉口镇的下游沿长江先后开辟了汉口英租界、汉口德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和汉口日租界五国租界。以英国为首的各国外商经营长江航运和茶叶等农产品出口业务。汉口的对外贸易很快远远超过广州,几乎可以与上海并驾齐驱。
1861年,汉口成为条约口岸城市,对西方人开放,开始了由传统商业市镇向近代都会的转型。汉口沿长江先后开辟了英、俄、德、法、日租界,沿长江地带迅速成为汉口的另一个繁华中心。
1864年,汉口自西向东修建了一条城墙,上起硚口,下到一元路,称作后城。
1889年,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在张之洞执政期间,大力推行洋务运动,特别是兴建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刺激了武汉近代工业兴起和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张之洞在鄂期间,主持修建了芦汉铁路,兴办教育,创建了两湖书院等新式学堂,推动教育。武汉以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经济地位成为中国内地的首要经济中心而名闻中外。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写道:武汉者,指武昌、汉阳、汉口三市而言。此点实吾人沟通大洋计划之顶水点,中国本部铁路系统之中心,而中国最重要之商业中心也。三市居民数过百万,如其稍有改进,则二三倍之,决非难事。现在汉阳已有中国最大之铁厂,而汉口亦有多数新式工业,武昌则有大纱厂。而此外,汉口更为中国中部、西部之贸易中心,又为中国茶之大市场。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四省,及河南、陕西、甘肃三省之各一部,均恃汉口以为与世界交通唯一之港。至于中国铁路既经开发之日,则武汉将更形重要,确为世界最大都市中之一矣。所以为武汉将来立计划,必须定一规模,略如纽约、伦敦之大。二十世纪初的武汉享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是绝无仅有的与大上海共享荣耀的大都市,俨然代表着中国城市发展的方向与希望。
1905年,为了解除汉口后湖的水患,保障芦汉铁路的安全,张之洞筹措白银80万两,修筑了后湖长堤,建成后堤内干涸土地10万亩。为纪念张之洞,后湖长堤被武汉人称作“张公堤”。1907年,张之洞将后城城墙拆除,修建了上起硚口、下至江汉路的后城马路,成为汉口第一条近代马路,是今中山大道的前身。
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展实业救国运动。1906年,宋炜臣等人在汉口创立了“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民营公用水电企业。1909年,该公司为调节供水,在中山大道与江汉路交汇处修建了汉口水塔,成为当时武汉最高的建筑。20世纪初叶的10年间,汉口的对外贸易总额始终占全国外贸总额的10%左右,常居全国第二位,“驾乎津门,直逼沪上”,成为当时唯一可与沿海几大通商口岸匹敌的内地口岸。清末日本驻汉总领事水野幸吉在他所著的《汉口——中央支那事情》(1908年,上海昌明公司出版)中,以欣羡的口吻对汉口的崛起倍加赞誉:“与武昌、汉阳鼎立之汉口者,贸易年额一亿三千万两,夙超天津,近凌广东,今也位于清国要港之二,将近而摩上海之垒,使观察者艳称为东方之芝加哥(美国第二大都会)”。从此,“东方芝加哥”名扬四海,成为人们对武汉的流行印象。1918年美国《竖琴》杂志刊载了一篇署名为魏尔·瓦尔特的文章《中国的芝加哥》。该文盛赞道:“汉口在全国商品市场上所处的地位,可与芝加哥在美国的地位媲美”。当时作为美国钢铁冶炼业基地的芝加哥,日夜灯火通明,工厂机器轰鸣,城内运输繁忙……城市实力仅次于纽约。除了产业重点各有千秋外,当时的武汉与芝加哥确实有几分相似之处。
·中华民国时期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义于武昌,宣布脱离清朝,成立中华民国,建立武昌起义军政府,武汉成为革命中心。 1912年,改江夏县为武昌县,废汉阳府留汉阳县,改夏口厅为夏口县。三镇鼎立,以武昌为湖北省省会。 1914年属江汉道。 1926年,北伐军攻占武汉三镇,划武昌县城区为武昌市,改夏口县为汉口市,并辖汉阳县城 。 1927年元旦,国民政府自广州迁至武汉。1月5日,数十万群众冲击了汉口英租界,2月19日,国民政府正式收回该租界。4月18日,武汉市政府成立,武昌市与汉口市(含汉阳县城)合并为武汉特别市。 1927年四·一二事件后,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8月7日中国共产党八七会议在汉口召开,追究陈独秀的责任,决定中国共产党今后将采取武装暴动的方式来反对国民政府的统治。 1931年夏,长江中游发生特大洪水,湖北省内多处长江干支流漫溢决口,致使武汉市被水淹长达100日之久,仅武汉市区就死亡3619人,财产损失不可估量。 1938年,中日双方投入百万兵力,进行长达数月的武汉会战。同年10月,武汉会战以中方失败告终,武汉沦陷。 1949年5月15日,国民党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司令长官白崇禧乘飞机逃离武汉。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汉口市区,次日分别进入武昌市区和汉阳县。至此,武汉三镇均由解放军接管。22日中国共产党成立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24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成立,次日中共武汉市委员会新建成立。合武昌市、汉口市和汉阳县城为武汉市,由中央直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1954年武汉市由中央直辖改为湖北省省会。6月25日,武汉关26.30米警戒水位被洪水突破。8月18日,武汉关水位上涨到29.73米,为有水文纪录以来的历史最高值。10月3日洪水水位退至警戒线以下。此次特大洪水虽未导致武汉城区严重渍水,但武汉郊区及周边湖泊一片汪洋。 1955年9月25日,武汉长江大桥正桥全面施工。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通车,京汉铁路与粤汉铁路相连,京广铁路就此贯通。 1975年,将武昌县划归武汉市 1983年,将新洲县划归武汉市 1984年5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市为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计划单列市)。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的第一站来到武昌。其后,武汉在旧有的全国三大工业中心、三大交通商业中心、三大教育中心的基础上,建成了新的全国三大制造业中心、三大科技开发中心、三大金融贸易中心,被认为在全国经济中起著龙腰的作用,1992年取代上海成为中国第一大上缴税收城市,一度向中央税收总贡献量是广东省的4倍,发展连年突破16%,经济总量一直保持全国前三甲,城市规模始终排名全国城市第一,被美国《未来杂志》评为未来世界第一大城市。 1998年夏,长江中游发生特大洪水,经全省军民共同抢护防守数月后,武汉转危为安。10月,法国在武汉设立总领事馆。 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8年11月20日,美国驻武汉总领事馆正式开馆。 2010年3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确立了武汉市为中部中心城市。
地理
·地理位置和地形
武汉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地理位置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东西距最大为134公里,南北距最大为155公里。武汉处于江汉平原东部,东与黄冈市的团风县、鄂州市的华容区、梁子湖区、黄石市的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的嘉鱼县、咸宁市区相连,西与荆州市的洪湖市、省辖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的孝南区、孝昌县、大悟县、黄冈市的红安县、麻城市相接,形似一只自西向东的蝴蝶。长江与其最大的支流汉水交汇于此,将武汉分为汉口、汉阳以及武昌等三部分,俗称武汉三镇。在中国经济地理中,武汉处于优越的中心位置。水、陆交通十分发达,自古就有“九省通衢”的美称。
武汉地形以平原为主,兼有少量低山丘陵以及岗地,中部散列东西向残丘,且市内湖泊塘堰众多。全市低山、丘陵、垄岗平原与平坦平原的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5.8%、12.3%、42.6%和39.3%。地形类型主要有:
平坦平原:位于长江、汉江及其支流两岸以及湖泊周围。是棉花和蔬菜产区。 垄岗平原:位于湖泊周围和丘陵向平原的过渡带,盛产水稻和鱼。 丘陵:分为三列,均被林木覆盖。 北列分布在新洲区、黄陂区北部;中列横穿城区;南列分布在蔡甸区、江夏区北部。 低山:主要分布在黄陂区和新洲区东北部,海拔在200米~500米以上。黄陂区和孝感市交界的双尖峰,海拔873米,是武汉最高点。
武汉淡水资源十分丰富。亚洲第一大河长江及最大支流汉水在城中交汇。武汉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誉,现有大小湖泊140余个,承雨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的有65个。在正常水位时,湖泊水面面积为942.8平方公里,湖泊水面率为11.11%,居全国各大城市的首位。其中武汉东湖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湖岸线全长110多公里,水域面积达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水域面积的6倍。据测算,在武汉城区面积中,水域面积占了约四分之一。
气候、水系和资源
·气候
武汉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热冬寒等特点。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3.7 ℃;7、8月平均气温最高,28.7 ℃,夏季长达135天;春秋两季各约60天。由于武汉处于北纬30度,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可达83°,居于内陆、距海洋远,周围地形如盆地、集热容易散热难,河湖多、晚上水汽多,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和伏旱时副高控制,因而城区气温最高可以达到42℃,十分闷热,是中国三大火炉之一。初夏梅雨季节雨量较集中,年降水量为1050~1200毫米。武汉活动积温在5000℃~5300℃之间,年无霜期240天。
市内桥梁 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武汉桥梁众多。长江上从上游到下游依次有军山长江大桥(长江五桥)、白沙洲长江大桥(长江三桥)、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长江八桥,已于2010年8月4日获国家发改委批复通过,即将动工建设)、武汉长江大桥(长江一桥、公铁两用桥)、武汉长江二桥、武汉二七长江大桥(已于2008年8月1日动工修建,计划2011年完工)、天兴洲长江大桥(长江四桥、公铁两用桥、2009年12月26日建成通车)、阳逻长江大桥(长江六桥、已通车)共六座公路大桥和两座公铁两用大桥。汉水上从上游到下游依次有蔡甸桥、三官大桥(在建)、沪蓉高铁跨汉江桥梁(在建)、长丰桥、古田桥(即将动工)、知音桥、铁路桥、月湖桥、江汉桥、晴川桥共八座公路桥和两座铁路桥。 公共汽车和轮渡 武汉最早的公共汽车是从双墩开往五福路的1路,发展至今已经有1、2、3、4、5、6、7、8、9字头公汽线路几百条,以及无轨电车线路7条,清洁能源线路16条(1500辆车),往来于武汉三镇两江四岸之间的轮渡十余条。自2005年武汉市实行城郊公交一体化工程,至今开通多条到黄陂、青山、新洲、江夏等郊区线路,接管个体承包与挂牌经营,取代黑巴、黑的。 2002年,武汉市公共汽车公司、武汉市电车公司、武汉市轮渡公司、武汉市出租汽车公司、武汉市汽车轮渡管理所、武汉市公用客车厂组建成立武汉市公共交通集团,2003年正式挂牌,并且参股武汉通恒公汽有限公司。武汉市公交集团公司位于汉阳区马鹦路特6号。 武汉公交专线车的票价非空调车是1元(刷卡0.8元),空调车是2元(刷卡1.6元,部分远郊线路刷卡1.8元),双层巴士线路为1.5元(刷卡1.3元),此外郊区线路实行梯形票价。 轨道交通 2000年,中国批准长春、大连、武汉和重庆4个城市为首批轻轨建设示范城市之后,武汉轨道交通公司(现为武汉地铁集团WUHAN METRO GROUP)成立。2000年底,投资21.99亿元、总长约10公里的一期工程正式开工,2003年底具备试通车条件,2004年7月在四个城市中第二个投入试运营。由于线路短、票价高、换乘不便、路线不合理等原因,在试运营期和正式运营初期,武汉轻轨载客量都较低,距武汉轨道交通公司统计至2008年12月31日武汉地铁累计乘坐人次为3900万人次,远远低于重庆地铁2号线1.3亿人次和南京地铁的7100万人次。其后虽然武汉轨道交通公司(武汉地铁集团)采取降价措施以吸引市民,但是成效并不明显。2010年7月29日,武汉轨道交通一号线二期开始试运营[8],第一个全天运营日录得15万人次的流量,比之前有所增长。 武汉市规划未来的轨道交通网由12条线路构成,总长约540公里。除1号线(U1)吴家山至堤角28.87公里为轻型地铁外,有7条线路是重型铁路系统,另有3条线路是区域铁路。分别为:2号线(U2)常青花园至鲁巷,27.985公里;3号线(U3)沌口至三金潭,28.3公里;4号线(U4)武汉火车站至永安堂,30.1公里;5号线(U5)南湖至青菱;6号线(U6)老关村至堤角,32.8公里;7号线(U7),盘龙城至黄家湖。这9条线路中,二、三、四号线跨越两江,连通三镇,构成武汉地铁的内环线;一、五号线分别贯穿汉口、武昌的东西方向;六号线沟通汉口、汉阳旧城及后湖新区;七号线则把汉口北部与武昌东南部联为一体。2006年11月16日,武汉地铁二号线与四号线一期工程动工,预计于2012年建成。2009年12月30日,三号线与四号线二期工程动工,预计于2014年完工,2015年投入使用。 ·过江隧道 公路过江隧道 武汉长江隧道2004年11月28日开工,总建设周期45个月,于2008年12月28日调试运行通车。 武汉长江隧道为长江上的第一座过江隧道,长约3.6公里(含匝道),汉口越江点位在江滩公园附近,胜利街设右进隧道匝道、天津路设右出隧道匝道;武昌越江点位于和平大道,友谊大道设4条匝道连接。该工程为左、右道隔离的双向4车道公路隧道,设计使用年限100年,可抗6级地震和300年一遇洪水。 武汉三阳路长江隧道工程将于2011年启动,届时其将为长江上第一座公路地铁两用隧道。拟建的三阳路长江隧道,从汉口的三阳路至武昌的秦园路,初步打算三阳路隧道将建6车道,公路与地铁8号线同时运行。 地铁过江隧道 地铁8号线工程起点位于东西湖区金银潭大道,往南过后湖大道、幸福大道、竹叶山、赵家条,走黄浦大街,过永清街拐向芦沟桥路,穿越长江,到徐家棚,过和平大道,走徐东大街,到梨园,走东湖路,过湖北省博物馆、中南医院、水果湖、洪山路、八一路、武珞路到雄楚大道、南湖大道。其线路全长约31.8公里,穿越长江段3.1公里,线路除停车场、车辆段及出入场线为地面线外,其余正线全为地下隧道工程。 中国首条地铁过江隧道已于2009年10月16日开始动工。工程由中铁隧道集团承建,隧道长约3100米,过江段1300米,为双洞双线,供地铁列车一来一回,其中,隧道武昌风井是武汉主城区最深基坑,开挖深度46米,隧道在江底最深处为水面以下60米;隧道左右两线在江中距离约13米,将修建技术难度超高的5个联络通道,将两条隧道连为一体,供紧急情况下逃生使用。建成后能使用100年,可抗6级地震,能抵御300年一遇的长江洪水。据规划,武汉地铁2号线全长27.98公里,沿线设21座车站。工程总投资149.13亿元,预计于2012年建成。 地铁4号线过江隧道也与地铁四号线二期同时开建,将与地铁四号线二期同步通车,届时从汉阳永安堂经地铁四号线可直达武昌火车站和武汉火车站。 ·武汉主要街道武昌 雄楚大街、武珞路、珞喻路(市内最长的街道)、珞狮路、中南路、中北路、八一路、中山路、紫阳路、解放路、东湖路、友谊大道、光谷大道、徐东大街、东湖环路、临江大道、和平大道、张之洞路、后长街、丁字桥路、石牌岭路、卓刀泉路、民主路 汉口 沿江大道、中山大道、京汉大道(拆除原京汉铁路后建成)、解放大道(黄浦大街路口至航空路口为内环线组成部分)、建设大道(四干道)、发展大道(五干道)、金山大道、汉飞大道(即武汉机场高速路)、汉黄路、黄孝河路(封闭黄孝河建设汉口中心城区下水管网施工后配套改造工程)、解放公园路(武汉市内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林荫路)、沿河大道、江汉路(商业步行街)、洞庭街、鄱阳街、胜利街 (武汉)、武胜路、吉庆街、花楼街、民生路、民权路、民族路、三民路、黄浦大街、黎黄陂路、车站路(原汉口火车站旧址所在地)、一元路、二曜路、三阳路、四唯路、五福路、六合路、张自忠路、郝梦龄路、山海关路、卢沟桥路、黄浦路、二七路、百步亭花园路(国家级示范小区)、金桥大道(竹叶山往来后湖地区主要通道)、张公堤、崇仁路、谌家矶大道、澳门路、香港路(武汉市文物市场所在地)、台北路、高雄路、长丰大道、汉西路、古田路、东西湖大道、五环大道、常青路、青年路、新华路、友谊路 汉阳 汉阳大道、鹦鹉大道、洗马长街、马鹦路、马沧湖路、江堤中路、沿河大道、龟山北路、腰堤路、琴台大道、墨水湖北路、龙阳大道、东风大道、沌阳大道、拦江路、四新大道、四新南路、江城大道、芳草路、三角湖北路、神龙大道、车城东路、车城南路、车城西路、车城北路、车城大道、朱山湖大道、后官湖大道、枫树一路、枫树二路、枫树三路、枫树四路、枫树五路、枫树南路、全力一路、全力二路、全力三路、全力四路、全力五路、全力南路、全力北路、东荆河路、创业路、兴华路、莲湖路、朱山湖北路、联城路 ·城市交通问题 随着武汉城区的发展,市内交通日益成为一大问题,武昌更是近来有取代汉口成为堵车中心的趋势。2006年9月30日,由于交通信号灯等待时间设置过长和道路狭窄等原因,武汉内环线、长江大桥、解放大道、武珞路出现了严重的交通堵塞,市内交通完全阻塞,引发了媒体的关注。2006年11月,武汉市政府制定了道路交通调整一系列方案,希望能解决交通堵塞问题,但是交通堵塞依旧难以缓解。武汉正在和已经实施阅马场隧道工程、中南路立交工程、珞狮北路改造工程、八一路改造工程等以彻底解决武昌地区交通问题。 经济·概况 武汉是华中地区乃至中国内陆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拥有冶金、纺织、造船、制造、光电、信息、医药、食品、化工、汽车等产业。在清朝末期、国民政府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武汉三镇经济繁荣,位居亚洲前列,故曾有“东方芝加哥”之称。但自1980年代以来,武汉的发展未能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被“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抛在了身后。这种情况在进入21世纪后开始迅速转变,城市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2008年武汉市政府开始创建全国卫生文明城市,城市面貌大为改善。20世纪90年代,武汉建立了位于蔡甸区沌口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武昌的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位于汉口东西湖的台商投资区,以及位于新洲阳逻的阳逻开发区。中国三大钢铁集团公司的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位于武汉;中国三大汽车制造厂之一东风汽车公司总部位于武汉。 武汉市的经济基础和实力远远超过中部地区的其他城市。经国家统计局资料,武汉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115.51亿元;2009年武汉完成GDP4,620.18亿元,总量位居全国第12名,是长江沿线城市带上第三大经济体,工业产值仅次于上海市和重庆主城区,高于南京市。人均GDP逾7400美元。 ·工业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现已形成门类比较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武汉正在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着力推进产业技术升级、集群发展。重点发展钢铁、汽车及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环保、烟草及食品、家电、纺织服装、医药、造纸及包装印刷十大主导产业。同时运用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重点发展钢铁化工及环保产业聚集区、汽车及机电产业聚集区、光电子及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食品工业聚集区、都市工业聚集区。一批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大型企业,以及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武汉制造”知名品牌正在涌现。此外,武汉拥有中国中部第一个永不落幕的工业城镇之称。 汽车整车生产企业:东风标致、东风雪铁龙、东风本田、东风日产、东风风神、东风渝安、东风电动、三环汽车和3604改装车 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提爱思全兴、德尔福、佛吉亚、法雷奥 通信:烽火通信、光迅科技、楚天激光、武汉长飞、凡谷电子、武汉NEC、普天通信 钢铁企业:武汉钢铁集团 烟草:武汉卷烟厂 电子信息产业:新芯、富士康、冠捷、唯冠 ·外商投资 武汉是中国首批沿江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一直是外商投资中西部的热点地区和首选城市。武汉坚持“开放先导”战略,一大批枢纽性、功能性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同时,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对外来企业实行“一条龙”联合办公制度、市长对话会制度、受理投诉制度、投资环境责任制度等等,投资环境日益改善。目前,武汉是法国在中国投资额最高的城市。法国在武汉的最大单个投资项目是法国PSA标致雪铁龙集团与中国东风汽车公司合资的汽车项目,经过多次增加投资,目前法国在该项的总投资额已远远超出在中国其他城市单个项目的投资额。此外,法国在武汉还有其他多种项目的投资。截至2006年10月18日,法国在武汉的各类投资总额已近22亿美元,占法国在中国全部投资的三分之一。另外,在武汉所有外商投资中,港资比重最大。 世界500强瑞典宜家(IKEA)将投资3亿欧元,在汉建宜家家居中心,以及亚洲最大的购物中心。宜家将以武汉为核心,购物中心辐射武汉城市圈乃至中部五省。接着以购物中心为先导,把中西部物流中心放在武汉。最后将生产制造中心放在武汉。预计2015年宜家武汉店正式对外营业。 ·金融商贸 武汉一直是长江中游的商贸金融中心,历史上流传着“货到汉口活”的说法。明末清初,汉口就跻身全国四大名镇之列,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上个世纪初,汉口一度成为中国第二大对外通商口岸,中国四大金融中心之一。今天,这座商家必争之地仍然商贾云集,千街熙攘。目前,全市拥有商业网点12万余个,有3家商业企业跻身全国连锁经营企业30强行列,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千亿元大关。武汉的主要商业集中在中山大道、解放大道(航空路)、江汉路、汉正街市场、司门口、中南路、钟家村。新兴商圈有街道口、王家湾、徐东、光谷、广埠屯(为华中最大的IT市场).武汉本土的武商集团建摩尔城。3年后,它将与改造后的国广、武广、世贸连通,形成约40万平方米的“摩尔城”。法国“家乐福”、德国“麦德龙”、美国“沃尔玛”、香港“百佳”等国际零售商业巨头相继进入武汉,推动了武汉商业贸易发展。武汉金融、证券交易同样活跃,中国人民银行和一批国有商业银行在武汉建立了区域性的机构,法国兴业银行、英国汇丰银行、香港东亚银行、日本瑞穗实业银行在汉设立了分行,10多家外国银行和保险公司在武汉设立了办事机构。 ·武汉城市圈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与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个城市构成的“1+8”区域经济联合体。面积不到全省三分之一的武汉城市圈,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总量,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2007年12月14日,国家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武汉城市圈根据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批准成为“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以来,武汉城市圈内各市进一步推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建设,在经济、科技、教育、交通、旅游等多方面合作更加紧密,一批重大项目已经进入前期工作或启动。如武汉新港、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大东湖水网生态构建工程、武汉临空经济区的建设和设立武汉保税物流中心的工作等。 文化·饮食文化 “早”便是武汉的过早,可以一个月吃的不重样。过早是湖北地区对吃早餐的俗称,尤其以武汉为主,襄樊,宜昌等地也有此俗称。在九省通衢的武汉市,受到地理环境与经济活动的影响,长时期的积累,人们养成了出门“过早”的习惯。而“过早”这一词汇最早出现在清代道光年间的《汉口竹枝词》中。而武汉的早点,又以种类多、搭配妙、做法绝、价不高、饱得吃为特色,因此有人认为“不食武汉味,妄谈有美味之妙称”。在“过早”的名义下,武汉人展示出荆扬相会、九省通衢、江汉大都气吞山河的食量。 武汉著名作家池莉曾经在其作品《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里排点过武汉的早点: “老通城的豆皮,一品香的一品大包,蔡林记的热干面,谈炎记的水饺,田恒启的糊汤米粉,厚生里的什锦豆腐脑,老谦记的牛肉枯炒豆丝,民生食堂的小小汤圆,五芳斋的麻蓉汤圆,同兴里的油香,顺香居的重油烧梅,民众甜食的汰汁酒,福庆和的牛肉米粉……” 实际上,这仅仅只是武汉名气极大的老字号,而街头巷尾叫不出名字来的更是数不胜数。武汉早点,小巧精雅,造型别致,一律米面为体,兼容别样,蒸煮煎炸,艺巧味多,举凡平民达官,学人商贾,南北过客皆其食者,故食不在繁巨,小吃小喝,有味则名。在武汉,这一日之美在于晨,便是一个古典主义的美境。 武汉四大名早点,依次是蔡林记的热干面、小桃园的瓦罐鸡汤、四季美的汤包、老通城的三鲜豆皮。来武汉不吃这四样,可谓枉行。 “晚”则是夜宵。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空调还未普及。作为三大火炉之首的武汉,晚饭后,便有乘凉的习惯。男人们搬着竹床到街边,摇扇打诨。勤快的嫂子们则支起小桌子,卖点凉面、米粉、米饭、鸡蛋、凉菜、自己卤好的牛肉、牛肚、牛筋、肥肠、鸡鸭等补贴家用。再后来,精明的商人则干脆租起门面,做起“靠杯酒”生意。慢慢越来越多,到1993年左右形成了以吉庆街为中心,包括邻近的交易街、瑞祥路、大智路在内的大排档市场。 这是武汉夜宵文化的发展史,现在的夜宵,除了吃喝,更有不少吹拉弹唱的艺人们助兴,喝点小酒,听点小曲,啃几口鸭脖子,便是夜色沉沦里的兴致。 ·方言 武汉地处中部地区,各种方言交汇形成了特别的武汉话。武汉话是大部分武汉城区居民的母语,也通行于整个武汉市乃至武汉城市圈。 武汉话在方言学的分类系谱上,属于官话方言(又叫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话,与成都方言、重庆方言、贵州方言等同属一个系谱,也是西南官话地理分布上的最东端,东南端被临界的湘方言、赣方言、官话江淮方言等所包围。 近年,普通话极为强烈地影响武汉话,致使武汉方言较有特色的语音、语法、词汇现象大幅被普通话所取代,形成新的武汉话,这在高校密集的地区尤为普遍。新的武汉话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改变调值的普通话。 武汉艺术家夏雨田用“办事脑子灵,说话喉咙喳”来形容武汉话。由于政府的大力推广,普通话自解放后即开始影响武汉话的语音,目前尤为明显。同时,武汉还有“弯管子普通话”,即把武汉话套上普通话的调值,这种语言通常是调侃而用。武汉有电视台开辟了方言节目,比如“经视故事会”、“新闻故事会”和“都市茶座”等。 ·节日 有武汉国际旅游节、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武汉国际渡江挑战赛暨武汉渡江节等。武汉文化底蕴深厚,有"京剧之母"美誉的汉剧,便鼎盛于汉口, 最终与徽剧合流, 诞生了国粹京剧。 ·城市纪念日 10月25日——武汉市耻日,1938年武汉沦陷日。自2004年起,每年10月25日试鸣防空警报 ·体育 武汉拥有原国家体委直属的体育专业高等学府武汉体育学院。 武汉拥有武汉光谷球队。武汉职业足球俱乐部成立于1994年,球市最火爆的1997年、2004至2005年间,曾被誉为“金牌球市”。2005年武汉队教练裴恩才被抽调担任中国女足教练,加上武汉队之后成绩欠佳,球市从此逐渐冷清下来。2006年10月,武汉雅琪冲击甲级联赛失败。2007年,由于资金问题,武汉雅琪放弃参加乙级联赛。同年,志在冲甲并且聘请迟尚斌作为总教练的湖北警院队由于在中国足协组织的体能测试中无一人过关而没有取得参赛资格。 中国足球超级联赛:武汉职业足球俱乐部已正式宣布退出2008年中超联赛 中国足球甲级联赛:湖北绿茵职业足球俱乐部将参加2010年中甲联赛 中国足球乙级联赛:三大康天职业足球俱乐部将参加2010年中乙联赛 全国围棋男子甲级队联赛:武汉华夏学院队(该队有著名棋手马晓春加盟) 中国排球男子甲级联赛:湖北航宇队以替补身份参加09-10赛季中国排球甲级联赛 宗教·佛教 归元寺 汉阳翠微路 宝通寺 武昌武珞路289号 莲溪寺 武昌莲溪寺村51号 龙华寺 武昌武珞路81号 古德寺 汉口上滑坡路27号 柏泉景德寺 东西湖区柏泉月塘角 ·道教 长春观,位于武珞路145号,是著名的道教龙门派道观,为纪念长春真人邱处机而建。 ·基督教 武汉是中国内陆省份中基督教新教最早传入的地点,1861年,伦敦会传教士杨格非来到汉口,此后,陆续在武汉三镇建立了一批教堂,包括武昌戈甲营44号的崇真堂,和汉口江汉路的花楼总堂,后者在1930年代迁往模范区的云樵路(今黄石路),并定名为格非堂(今名荣光堂)。 1948年以前,除了伦敦会(后加入中华基督教会)以外,在武汉还有11个教派:圣公会、循道公会、真耶稣教会、宣道会、地方教会、瑞典行道会、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中华福音道路德会、中国基督教信义会、中国神召会、信心神召会。循道公会与伦敦会同样渊源于英国,总会设在汉正街的救世堂。 ·天主教 汉口、汉阳、武昌曾经是三个独立的教区,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传教修会。汉口总主教区为意大利方济各会,武昌教区为美国方济各会,汉阳教区为爱尔兰高隆庞传教会。 圣若瑟堂 汉口上海路16号(1958年在此举行天主教爱国教会首次自选自圣主教仪式) 圣家堂 武昌花园山2号 圣高隆庞堂 汉阳显正街 ·伊斯兰教 起义门清真寺 起义街67号 民权路清真寺 汉口民权路146号 江岸清真寺 江岸区二七街永和里83号 二七街清真寺 科技 武汉高校密集,科研单位众多,科技创新能力、科技竞争力综合排名全国第三位,成为武汉在全国各类综合排名中最靠前的指标。截止2006年,武汉拥有普通高等学校52所,培养研究生的高等学校达18所,其中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11所。武汉现有各类科研机构106所,国家实验室(筹)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3个,在汉中国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48名。武汉也是全国惟一承担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交易、产业化及知识产权示范的全面试点工作的城市。 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武汉·中国光谷)是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武汉东湖地区是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的中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在通讯、生物工程、激光、微电子技术和新核动力等五大领域中,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2006年,武汉市全年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有高新技术企业2504个,高新技术产业当年实现产值1100.4亿元。 教育 2006年,武汉市教育经费总投入为55.07亿元,全市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38%。截至2006年底,武汉地区共有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不含省部属技工学校)2343个,在校学生228.59万人,教职工18.53万人,专任教师12.44万人,其中市属各级各类教育机构2227个,在校学生129.68万人,教职工10.28万人,专任教师7.97万人。合计共有幼儿园616所,普通中小学1358所,中等职业教育机构171所,高等教育学校(含成人高校)59所。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科教综合实力在各类评比中始终处于全国前列,高等教育优势明显,为华中地区的教育中心。武汉在2008年就已拥有普通高校55所,其中985工程高校2所,211工程高校7所,在校生规模达到74.7万人,居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的第2位,其中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农业大学等著名高校。 医疗卫生 截至2006年底,全市共有卫生事业机构2111个,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2.61人,病床4.75张。目前共有三级甲等医院约20所,其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原武汉市第二医院)、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市第四医院等综合医院和武汉大学口腔医院等专科医院是华中地区一流医院。 领事机构 法兰西共和国驻武汉总领事馆:1998年10月10日开馆,馆址设在汉口建设大道西北568号新世界国贸大厦I座17楼。领区: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 美利坚合众国驻武汉总领事馆:2008年11月20日正式开馆,馆址设在汉口建设大道568号新世界国贸大厦I座47层。[25]领区: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河南省。 大韩民国驻武汉总领事馆:2010年10月25日正式开馆,馆址设在汉口新华路218号浦发银行大厦。领区: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和江西省,可办理签证业务。 联合国亚洲采购中心驻武汉百年老街(汉正街)。义务:向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进行国际联合采购。 旅游·自然人文景观 武汉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地表形态复杂,形成了许多自然人文景观。这些景观多集中在城区,郊区较少。自从明朝汉水改道形成汉口镇后,位于汉水和长江交汇处的汉口陆续出现了大小码头。在这些码头的附近形成了汉正街商品集散地,武汉从而成为中国当时最重要的贸易中心和物流中心之一。东西南北人流如织,码头文化从此在武汉扎根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武汉成为中国最有市井气息的城市之一。 城区旅游景观:东湖、磨山、中山公园、解放公园、黄鹤楼、龟山、归元寺、古琴台、晴川阁、湖北省博物馆、江汉路步行街、吉庆街、汉口江滩、长春观、宝通禅寺、莲溪寺、古德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旧址(红楼)、洪山广场、光谷广场(步行街)、武昌江滩、汉阳江滩、起义门、黄兴拜将台、施洋烈士墓、武汉长江大桥、晴川阁、武汉大学 郊区旅游景观:龙泉山、道观河、木兰山、盘龙城遗址、马鞍山森林公园、柏泉古镇 非物质文化景观:汉剧、湖北大鼓、楚剧、独角戏、武汉码头文化、武汉市井文化 中国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黄鹤楼公园 中国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武汉市东湖风景区 归元禅寺 湖北省博物馆 武汉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红楼)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武汉市博物馆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武汉市木兰天池旅游区 友好城市
|